06.06 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现代意义远超《出师表》你背过没?

诸葛亮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一位传奇人物,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的故事成为了书籍、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常客,他所写的《出师表》可谓是豪气凌云、谦卑有志,是家喻户晓的一篇文章。

但是各位是否知道,诸葛亮还有一篇文章,其现代意义远超《出师表》呢?

这篇文章就是国学和个人教育的经典之作《诫子书》,其中的几句经典相信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现代意义远超《出师表》你背过没?

诸葛亮一生为了蜀国基业鞠躬尽瘁,47岁得子,由于平时忙于国务,很少能陪伴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在54岁即将过世的时候,给8岁的儿子写下了这封《诫子书》,他一生的学问精神,可谓是都浓缩在这封信里了。

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现代意义远超《出师表》你背过没?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求静是修身,至于学静就有各种方法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很多都谈到了“静”字,可见其重要,这个我们以后也会详谈。他教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修身,俭不只是节省用钱;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简单明了,一切干净利落,就体现在这个“俭”字。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中包括了儒家、道家、佛家的学问,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句。“非澹泊无以明志”,是指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指修身治学方面;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干要靠勤奋学习才能培养出来。

“非学无以广才”,纵然是天才,如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所以有天才,还要有广博的学问。学问哪里来的?求学来的,“非静无以成学”。连贯的层次,连续性的对仗句子。

“慆慢则不能研精”,就是自满,慢就是自以为对。主观太强,那么求学问就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为什么用“险躁”?人做事情,都喜欢占便宜走捷径,走捷径的事就会行险侥幸,这是最容易犯的毛病。尤其是年轻人,暴躁、急性子,就不会理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龄跟着时间一下就跑掉了,人就老化了;时间像马一样跑过去,光阴把握不住的。人的思想跟着年龄在变,人生的意气、志气,跟着年龄而老化,有的意志和勇气也没有了。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少年不努力,等到中年后悔,已经没有法子了。

诸葛亮的一篇文章 其现代意义远超《出师表》你背过没?

看诸葛亮这篇《诫子书》,同他作人的风格一样,什么东西都简单明了。这道理用于为政,就是孔子所说的“简”;用以持身,就是本文所说的“俭”。但是文学的修养,只是学问的一种附庸,这是作学问要特别注意的。由历史文化谈到诸葛亮的学养,到此告一段落。(据说唐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是根据这句念来的)

本想六一期间发表此文,一来因为前两天蹭了实事的热点,有所拖延,二来我想表达的是这篇《诫子书》绝仅仅是家长们用来教育下孩子就可以了的,我们自己,这些所谓的成年人又做到了多少呢?不论是学、还是静、还是广,恐怕想做好其中一点都很难,而慆慢、险躁就更需要我们家长自己来以身示范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自己都是进入了“遂成枯落,多不接世”的状态,要想子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恐怕更多不能强硬要求子女,更应全家人一同努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