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现在说到诸葛亮,我们大家脑子里马上就会呈现出一个手执羽扇,头带纶巾,笑容可掬的谋士形象。可以说是智慧的化身人物,因为我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描写实在是太精彩。以前看三国,给我的印象就是刘备什么事都要靠诸葛亮,不然必定失败。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但是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呢?真的有《三国演义》里面那么神机妙算吗?其实不然,易中天先生说过历史有三种形象。第一种是历史形象史书记载,这种很枯燥无聊,就是陈述所发生过的事情,虽然不一定百分之百真实,但是可以考究,大致走向事件是发生了的。

第二种是小说文学形象就比如《三国演义》他就是根据正史{三国志}而加工出来的文学小说。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第三种就是民间形象,古时候很多老百姓也没读过书,都是听街边说书的讲历史人物。而街边说书的为了精彩程度在自己加工一下,大多说的是小说名著如《三国演义》听得久了深入人心,口口相传。老百姓就有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这就是民间形象。

那么历史形象上诸葛亮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何那么多崇拜者呢。其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演义上那么渲染的那么精彩。但是也算一代名臣,当初刘邦之所以三顾茅庐。固然诸葛亮是个人才,但是太年轻了才28岁。而此时的刘备已经快50岁的人了。心里又怎么会看得起一个没出过仕的小伙子?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千金买马骨’喜欢历史的小伙伴,应该知道很多大人物,喜欢收买人心。做出礼下于人这种动作给天下人看。基本上诸葛亮在刘备生前的贡献,就是分析了天下形势,和促进了刘吴联合。其他时间都在后方收税供粮等事情。

刘邦手下主要的谋士是法正,在刘备死后托孤与诸葛亮,才算是诸葛亮真正掌握了蜀国大权,从此在内: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在外:一心想北伐多次虽然没成功,但是其心可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诸葛亮才能: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既然诸葛亮历史形象并没有那么神话色彩,为何还有那么多人高度崇拜诸葛亮?宋代学者赵与时甚至在作品《宾退录》说道: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

我认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其一如《出师表》中所说的三顾茅庐,这种待遇真的很让古代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羡慕,可以说只要是人臣都羡慕君主对自己这种待遇。大力推崇诸葛亮。也是在间接渲染君主对臣子‘礼遇的行为’在古代大坏境下谁不想老板对自己好一点,这种暗示很明显了。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其二呢,就是一个忠字。到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此时的先生可以说是已经位极人臣,在当时乱世能够不作反,这种品质真是难能可贵。翻开历史书只要是乱世,看到最多的就是第一代父亲很厉害建立国家,到第二代儿子不行就被权臣篡位杀了。

诸葛亮有能力造反却一心一意效忠少主,这种也是最古代很难见的,比如在西汉时期有个叫王莽的,开始也是精心经历为国家,最后权利到达一定之后就造反了。

读《出师表》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为何后人如此推崇诸葛亮?

唐朝诗人白居易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见大忠,大恶一念之间。

诸葛亮以上两点历史形象。才是古人真正崇拜的原因。因为他的这种高贵品质符合古代文人的核心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