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真誠不僞

【共讀內容】

10.4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

【導讀學者】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副研究員

張弛弘弢: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國學中心副教授

【共讀筆記】

張楠:

【論語晨讀】第882天

王大惟:


踧踖鞠窮

請大家繼續補充、交流謝謝

崔聖:

夫子既是禮的集大成者,也是禮的踐行典範

王大惟:

有些背景方面的知識,請方家補充

孫福萬:

"如不容",多形象!

王大惟:

夫子的精神是真誠不偽,所以祭神如神在敬君如君在強調的是內心的敬畏

沒有內心的敬畏禮儀做得再細緻也是徒有其表啊

儒家的東西就是這樣內心沒有的話就會變成虛偽這是非常需要警惕的

孔子討厭鄉愿就是因為這個

崔聖:

從前面1、2、3、4章看來,能夠做到時時處處、每一個細節都那麼認真、到位,表現於心,即使當時,恐怕也不容易。

孫福萬:

@王大惟 @崔聖 一定是出於內心,否則就成"虛文"了。

袁梅:

禮,一是敬,二是誠,三是度。

王大惟:

還有那個細節就是離開朝廷遠離國君所在之位的時候神色有所鬆弛面容變得和悅這一點特別耐人尋味

什麼樣的地方、處境對應於恰如其分的心態和舉止

這才是精一執中的精神

孫福萬:

李澤厚說:“禮者,履也,履巫步也。因此任何姿態、語言、動作均有嚴重的神聖性。”(《論語今讀》)以禮來源於“履巫步”,是很有見地的。湖南曾出土商代青銅器“虎食人卣”,有論者認為這或許表現的是人與動物的某種和諧關係,並非真的是“虎吃人”,而“履虎尾”(語出《周易》履卦)則是這種文化中的一種風俗。陶磊甚至認為,古代的《易》有一個從“巫”到“史”的轉變過程,並結合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出土的龍虎蚌塑圖像說:“不僅龍是巫師昇天的工具,虎也是。為什麼要‘履虎尾’,什麼人敢‘履虎尾’?答案只有一個,巫師為了表明自己的能力。”不過,後來人們從“史”的角度來看《易》,這樣履卦的卦義就變成了:“內卦是在告誡秉持此種文化的人應該小心畏忌,不可張揚無忌。外卦則是講如何繼承此種文化。”(陶磊《周易新解——薩滿主義的視角》)故《周易》履卦以“履虎尾,不咥人”來喻禮,甚至帛《易》履卦的名稱乾脆就叫“禮”,也是合乎邏輯的了。由此可見,孔子在朝中之戒懼形態,是完全合乎禮儀之原初本質的,其可謂已得履卦之實矣!

袁愛祥:

“如不容”,一個放肆的人,自以為了不起,門再大,室再大,也像盛不了他。

孫福萬:

本人借李澤厚對禮之來源的觀點,對孔子在朝堂上的舉止有點聯想,如上,請大家批評指正~[抱拳]

王大惟:

@孫福萬 我有一友身負薩滿傳承曾有類似言論福萬兄所引文獻與感想必能與之印證共鳴

孫福萬:

@王大惟 太好了,哪天見面聊聊啊![握手]

@孫福萬 這位兄弟是一異人天賦異稟常有驚人之論

崔聖:

看來原初的禮,源於巫。《易經》中,從文王作卦辭開始就有向史過度之跡象,到爻辭更加明顯,《傳》應該說以史為主了。@孫福萬(北京) 老師,是否可以這麼認為?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討論的是孔子在公門內的表現,可以分為四節。第一節是從“入公門”到“其言似不足者”,為入門到升堂之間的舉止情態;第二節“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描述升堂的舉止情態;第三節從“出”到“翼如也”,描述下堂到復位之前的舉止情態;第四節從“復其位,踧踖如也”描述復位後的情態。我們先學習本章文字。首先,這一章有兩個“鞠躬如”,“鞠躬如”究竟是什麼姿態呢?比較費解。入公門之後要走向臺階,走路只能是走路的姿勢,而不可能是鞠躬的姿勢。那麼這個“如”,是在哪一方面“如”鞠躬呢?個人以為不可能是身體的姿勢“如”鞠躬,因而只能是其神態象鞠躬一樣,表達對君主崇高地位的由衷尊重。楊伯峻先生把“鞠躬如”翻譯為“害怕而謹慎”,不知從何而來。整部論語中,孔子哪裡有害怕的樣子呢?本章的作者,強調的是入“公”門,這是整個魯國的公共事務處理的場所,孔子的“鞠躬如也”,代表的是對“公”的尊重,所體認的崇高是公(整體)相對於個體的崇高。

但“公門”有多重,從外到內,依次為庫門、雉門、路門三種。路即路寢,路門也叫寢門。這裡入的門是哪個門呢?清江永《群經補義》:引《朱子語類》:朱子曰:“路寢庭在路門以內,議政事則在此朝。庫門外是國有大事詢及眾庶則在此朝,非每日常朝之所。……路門內之朝,君臣於此議政事,鄭注太僕‘燕朝,王圖宗人嘉事’者,舉一隅耳,非謂惟宗人得入,異姓之臣不得入也。程樹德《論語集釋》:此節朱子以為記孔子在朝之容,由外朝而治朝而燕朝,通記之也。外朝在庫門內,由是入雉門而治朝,入路門而燕朝。故先記入公門之容,入治朝則雉門外有君位,入燕朝則路門外有君位,故次記過位之容。外朝以詢萬民,惟治朝、燕朝君與大夫發令謀政,故次記言容。燕朝在路寢,有階有堂,《玉藻》君聽政於此,則臣有告君之政可知,故次記升堂之容。告畢還位治事,故次記復位之容。按照程樹德先生的解釋,入公門是入了最外邊的庫門,然後還要再過兩道門,雉門和路門,過兩次位(每道門之外各有君位),才能升堂議事。

王大惟:

魯迅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

歷史上看道教根底全在巫覡

薩滿就是巫覡的別名

劉國慶:

“如不容”,楊伯峻先生翻譯為“不容己”,即是似乎沒有容身之地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公”所代表的眾多人的事務和利益,與個體的自己相比,個體當然是微不足道,找不到個體的位置了。立不中門者,立在門中間會妨礙左右兩邊的行走,這就像交通規則上不能站在馬路中間一樣。行不履閾者,鞋在門檻上會把門檻搞髒,間接地會搞髒別人的衣裳。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都是孔子對公共規則的遵守。

崔聖:

老子家族的祖先是巫彭氏,到老子完成了巫到道的發展。

劉國慶:

費解的是“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色“勃如”,論語中有多次出現,應該都是旺盛、聚精會神的意思。這種情緒變化從何而來呢?這就涉及到這個“位”。這個位有三種理解:第一種解釋,是朱熹的解釋。即認為位就是“寧”(佇)。朱熹《論語集註》:位,君之虛位,謂門屏之間,人君寧立之處,所謂寧也。君雖不在,過之必敬,不敢以虛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朱熹的這種解釋,依據的《禮記曲禮下》的朝覲之儀。其中說“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覲。天子當寧而立,諸公東面,諸侯西面,曰朝。”程樹德《論語集釋》引《爾雅》反駁朱熹的說法:“門屏之間謂之寧,中庭之左右謂之位。”是君之所立者,名寧不名位。

第二種理解,是君揖臣之位。至於具體的方位,還有不同的說法。《書鈔禮儀部七》引鄭注:過位,謂入門右北邊君揖之位。皇侃《論語義疏》:位,君常所在外之位也,謂在寧屏之間揖賓之處也。即君雖不在此位,此位可尊,故臣行入,從位之邊過,而色勃然、足躩為敬也。清江永《群經補義》:引《朱子語類》:若每日常朝,王但立於寢門外,與群臣相揖而已。然王卻先揖,揖群臣就位,王便入。胡明仲嘗雲:‘近世朝禮每日拜跪,乃是秦法,周人之制不如此。’”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又據《左傳成公六年》論證這個“位”是君揖臣之位。《左傳成公六年》說:

晉人謀去故絳。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饒而近盬,國利君樂,不可失也。”韓獻子將新中軍,且為僕大夫。公揖而入。獻子從。公立於寢庭,謂獻子曰:“何如?”對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淺,其惡易覯。易覯則民愁,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有汾、澮以流其惡,且民從教,十世之利也。夫山、澤、林、盬,國之寶也。國饒,則民驕佚。近寶,公室乃貧,不可謂樂。”公說,從之。夏四月丁丑晉遷於新田。

朱熹據此說:《鄉黨》記“過位”、“升堂”,正是內朝議政事時。位者,君立寢門外揖群臣之處也。既揖入寢門,則此位虛矣。過位時宜無言,而言“其言似不足”者,謂諸大夫同入,或與夫子言,夫子不得不應對也。第三種解釋,是卿大夫之位。《論語後錄》凡朝者必於廷,位在廷左右。《爾雅》曰:中廷之左右謂之位。陳壽祺《左海經辨》:過位,謂路門內臣之朝位。升堂,謂與君圖事於堂也。何以明之?《曲禮》曰“下卿位”,鄭注:“卿位,卿之朝位也。君出過之而上車,入未至而下車。”《正義》曰:“卿位,路門之內東北面位,故《論語鄉黨》雲‘入公門’,又云,‘過位,色勃如也’,注:‘過位,謂入門右北面君揖之位’。案《正義》引《注》者,鄭氏《論語注》文。爾雅《釋宮》曰:‘門屏之間謂之寧,中廷之左右謂之位。’《說文》第八《人部》‘位’解曰:‘列中廷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鄭據古訓,釋過位之位為入門右北面君揖之位,至精不可易也。所以知在路門之內者,《燕禮》、《大射儀》:卿大夫皆入門右北面東上,公降立阼階東面,南向揖卿大夫。卿西面北上,大夫皆少進。”賈氏《燕禮疏》曰:“卿大夫入門右北面東上。此是擬君揖位,君邇之,始就庭位。”是路門內有此面位也。觀《曲禮》“下卿位”,知君出入過之猶敬,而況臣乎?

第二小節,“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特殊之處在於孔子的“屏氣”。為什麼要屏氣呢?《書鈔禮儀部七》引鄭注:屏氣自靜,以俟君言也。朱熹《論語集註》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氣容肅也。《鹽鐵論刺議篇》“丞相史曰:‘僕雖不敏,亦當傾耳下風,攝齊句指,受業經於君子之塗矣’”傾耳與屏氣,都是傾聽的情態。可見共同議事,傾聽當為第一功夫。

第三小節,出朝堂之後,不在議事狀態,自然可以自如了。“逞顏色,怡怡如也”,“翼如”都是輕鬆自如的表現。《集解》孔曰:先屏氣下階舒氣,故怡怡如也。沒,盡也。下盡階也。皇疏:降,下也。逞,申也。出降一等,謂見君已竟,而下堂至階第一級時也。初對君時既屏氣,故出降一等而申氣,氣申則顏色亦申,故怡怡如也。沒,猶盡也。盡階,謂下諸級盡至平地時也。既去君遠,故又徐趨而翼如也。

第四小節“復其位,踧踖如也。”描述回到座位後,敬而舒的神態。與第三小節孔子在行走中不同,落座之後自然有安舒之態。本章所描述的事項,《士相見禮疏》引《鄉黨》雲,孔子與君圖事於廷,圖事於堂。朱熹《朱子語類》:此內朝議政事之一證。路寢庭無事不升堂。或君有命,或臣有言,乃升堂。亦無拜跪之禮。其有時當拜堂下,君辭乃升成拜者,或拜受命,拜受命必有故而後拜也。劉臺拱《論語駢枝》以為是在行聘之時。劉寶楠《論語正義》駁之說:蓋統鄭注全觀之,知以為臣朝君也。其曰‘入門右’者,謂入雉門之右,所謂“大夫士出入君門由闑右”者也。由是北面行,至治朝之廷,君視朝,揖群臣畢,退適路寢。臣視私朝治事,若有政事當議者,君命臣隨至路寢之庭。或升路寢之堂議之。其由治朝入路門,過君治朝揖群臣之位,故曰君揖之位。此則鄭義在朝,非在廟,在己國朝君,非在他國行聘也。

本章極為特異之點,即是儒門力求把“君”和“公”分開。孔子的“鞠躬如”、“其言似不足者”、“屏氣似不息者”、“色勃如”、“足躩如”,都是非常的尊重和慎重。那麼這份尊重和慎重,對象是“君”還是“公”?論語的作者在這點上意識極為明確,是“入公門”而不是“入君門”。但君既代表公,因此,從外在的表現來說,君和公是不可分的。只有一種方式,才能體現出“君”和“公”的分別來。即是“君”對臣的行為。如果君臣對等,互相尊重,則兩者同是為公;如果君不尊臣,僅僅是臣尊君,則君既可以假公濟私,假“公”之虎,成己之威。這也是後世儒者在“位”上花出如此大的功夫來證明古禮是君臣對等的原因。

鄭玄、皇侃、朱熹,都認為“位”是君揖臣之位,陳壽祺《左海經辨》雖然認為“位”是臣之位,但卻也是君面對這些位置揖臣,“公降立阼階東面,南向揖卿大夫”,而且,君還要“邇之”,臣才“始就庭位。”這都是在反抗秦的君主專制的禮儀形式,而在倡導周禮下的君臣關係。金榜《書古文尚書後》:《曲禮》“下卿位”,注云:“卿位,卿之朝位也。君出過之而上車,入未至而上車。”《論語後錄》:“君過且然,況臣自過之乎?”《群經補義》說“(朱熹)又引胡明仲(寅)之言,可知後世拜跪之儀是沿秦制,不得以此說周制。”對於士大夫來說,既要勤於國事,又要防範君主專制,這也是儒門關注宮廷禮儀的著眼點。但即使如此,君與公也經常混淆。朱熹《論語集註》解釋“怡怡如”時說:“漸遠所尊,舒氣解顏,怡怡和樂也。”就是把“尊”的對象人格化,而不是努力排除個人因素,強調製度因素。

發言完畢,謝謝各位老師導讀

王大惟:

我的感覺那個時代離開君講公不太容易與其說是制度約束國君不如說是靠理念等柔性的東西

劉國慶:

禮就是制度吧?

王大惟:

最主要是君主如果不按制度來沒有制度化的措施

臣子是不能按照制度來應對的

劉國慶:

制度的剛性不足,但仍然是制度

需要加強的是它的剛性,而不是否定它作為制度的屬性

王大惟:

既然是制度就應該是剛性的成文的明面兒上的這個不是

看看《春秋》便可知矣

劉國慶:

制度的剛性,也是一個逐步建設的過程

王大惟:

這是儒家一直處理不好的一個大問題

實際的歷史事實是,越到後來,君權越強化,制度對君權沒有事實上的約束

劉國慶:

@王大惟 在方式上,部分禮應該法制化,部分應該習俗化。

王大惟:

政治,靠習俗肯定不行啊

劉國慶:

@王大惟 是的。儒家該認識到,法在禮中

王大惟:

第一把手,主要是靠覺悟和諫議,說不說在你,聽不聽在他

遇到貼了心驕奢淫逸的那就沒辦法了

鐵了心

劉國慶:

@王大惟 不應該有"一把手"的觀念。

尊制度,淡化個人

王大惟:

君君臣臣,肯定有一把手,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對一把手權力的制度安排

“一把手”就是制度上的位置

劉國慶:

@王大惟 不是的。

哪是錯誤的制度。

分立的制度,是互相制約的。比如,在一個公司裡,誰是一把手?總經理,董事長,監事長?

崔聖:

周朝從夏商因演過來,對於時下已經是最好的制度了,對於“人民”來說,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了。應該說比起墨子想復夏禹、老子小國寡民來說對於社會的整體治理已經很好了。儒家思想建立在周初社會又有損益發展。用西方中世紀以後的制度概念衡量,是不能相比的,最多說王陽明再這方面功夫還不到。@劉國慶 您認為呢?

劉國慶:

我沒有考慮您所說的問題。我考慮的問題是:論語在今天有什麼意義?

馬震宇:

有個詞叫復古改制(制可解為制度),不能說是復古改禮。

張全之:

孔子在朝堂之上的合禮行為,在當時是普通現象,還是特例?這可能是一個關鍵問題。如果大家都如此,那就不值得記錄。如果僅他一人如此,值得記錄,但其價值何在?

王于飛:

@張全之 孔子的行為肯定是特例。但在孔子看來,禮崩樂壞導致社會衰亂(這看起來有點簡單),所以他希望克己復禮以拯救亂世。他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有這樣的用心在裡面。個人看法哈[調皮]

張全之:

受教!

王于飛:

@張全之 我瞎BB,你客氣個啥[呲牙]

@崔聖 客觀,宏通,兼具歷史視野與全球視野。向您學習![強][抱拳]

崔聖:

@王于飛 老師,我才是瞎掰呢!是為了和@劉國慶 老師掰一下[呲牙][抱拳]

王于飛:

@崔聖 您的表述理性、平和,我所不能。大匠示人以規矩![強]


————

預習資料:

【論語譯註】

10.4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坐位,面色便矜莊,腳步也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走出來,降下臺階一級,面色便放鬆,怡然自得。走完了臺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好像鳥兒舒展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注釋]鞠躬如——這“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這是雙聲字,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所有“如”的區別詞(區別詞是形容詞、副詞的合稱),都不用動詞結構。清人盧文弨《龍城札記》説:“……且曲身乃實事,而云曲身如,更無此文法。”過位——過舊音戈,平聲。位是人君的坐位,經過之時,人君並不在,坐位是空的。攝齊——齊音諮,zī,衣裳縫了邊的下襬;攝,提起。屏——音丙,又音並,bìng,屏氣卽屏息,壓抑呼吸。趨進——有些本子無“進”字,不對。自漢以來所有引《論語》此文的都有“進”字,《唐石經》也有“進”字,《太平御覽》居處部、人事部引文,張子《正蒙》引文也都有“進”字。

【讀音與詞義補充】閾,讀yù,門檻。齊,讀zī,衣裳下襬。

【論語集註】

鞠躬,曲身也。公門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閾,於逼反。中門,中於門也。謂當棖闑之間,君出入處也。閾,門限也。禮:士大夫出入君門,由闑右,不踐閾。謝氏曰:「立中門則當尊,行履閾則不恪。」位,君之虛位。謂門屏之間,人君寧立之處,所謂寧也。君雖不在,過之必敬,不敢以虛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齊,音諮。攝,摳也。齊,衣下縫也。禮:將升堂,兩手摳衣,使去地尺,恐躡之而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氣容肅也。陸氏曰:「趨下本無進字,俗本有之,誤也。」等,階之級也。逞,放也。漸遠所尊,舒氣解顏。怡怡,和悅也。沒階,下盡階也。趨,走就位也。復位踧踖,敬之餘也。此一節,記孔子在朝之容。

【論語正義】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孔曰:「斂身。」)立不中門,行不履閾。(孔曰:「閾,門限。」)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包曰:「過君之空位。」)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孔曰:「皆重慎也。衣下曰齊。攝齊者,摳衣也。」)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孔曰:「先屏氣,下階舒氣,故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孔曰:「沒,盡也。下盡階。」)復其位,踧踖如也。(孔曰:「來時所過位。」)疏「入公門」至「踧踖如也」。[表情]正義曰:此一節記孔子趨朝之禮容也。「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者,公,君也。鞠,曲斂也。躬,身也。君門雖大,斂身如狹小不容受其身也。「立不中門」者,中門謂棖闑之中央。君門中央有闑,兩旁有棖。棖謂之門梐。棖闑之中,是尊者所立處,故人臣不得當之而立也。「行不履閾」者,履,踐也。閾,門限也。出入不得踐履門限,所以爾者,一則自高,二則不淨,並為不敬。「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者,過位,過君之空位也,謂門屏之間,人君寧立之處。君雖不在此位,人臣過之宜敬,故勃然變色,足盤闢而為敬也。「其言似不足」者,下氣怡聲如似不足者也。「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皆重慎也。衣下曰齊。攝齊者,摳衣也。將升堂時,以兩手當裳前,提挈裳使起,恐衣長轉足躡履之。仍復曲斂其身,以至君所,則屏藏其氣,似無氣息者也。「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者,以先時屏氣,出下階一級則舒氣,故解其顏色,怡怡然和說也。「沒階,趨進,翼如也」,沒,盡也。下盡階,則疾趨而出,張拱端好,如鳥之舒翼也。「復其位,踧踖如也」者,復至其來時所過之位,則又踧踖恭敬也。[表情]注「閾,門限」。[表情]正義曰:《釋官》雲:「枎謂之閾。」孫炎雲「閾,門限也。」經傳諸注,皆以閾為門限,為內外之限約也。[表情]注「衣下曰齊。攝齊者,摳衣也」。[表情]正義曰:《曲禮》雲:「兩手摳衣,去齊尺。」鄭注云:「齊謂裳下緝也。」然則衣謂裳也。對文則上曰衣,下曰裳。散則可通。故此雲摳衣。摳,提挈也,謂提挈裳前,使去地一尺也。

【論語全譯】

10·4入公門,鞠躬如(1)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2)。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3)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4),逞(5)顏色,怡怡如也。沒階(6),趨進,翼如也。復其位,踧踖如也。[註釋](1)鞠躬如:謹慎而恭敬的樣子。(2)履閾:閾,音yù,門檻,腳踩門坎。(3)攝齊:齊,音zī,衣服的下襬。攝,提起。提起衣服的下襬。(4)降一等:從臺階上走下一級。(5)逞:舒展開,鬆口氣。(6)沒階:走完了臺階。[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大門,謹慎而恭敬的樣子,好像沒有他的容身之地。站,他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也不踩門坎。經過國君的座位時,他臉色立刻莊重起來,腳步也加快起來,說話也好像中氣不足一樣。提起衣服下襬向堂上走的時候,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樣。退出來,走下臺階,臉色便舒展開了,怡然自得的樣子。走完了臺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是恭敬而不安的樣子。

《論語》共讀,真誠不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