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怎麼看待感情?

佛教怎麼看待感情?

所謂感情,是指男女之間、親子之間和朋友之間的關係,亦即愛情、親情和友情。佛教徒仍是凡夫,不可能沒有父母,也不可能沒有朋友,而除了出家人之外,佛教徒也應有個人的配偶。佛把眾生稱為‘有情’,也就是說脫離以上三種情,就不是眾生。而且,學佛是由眾生來學的,是由凡夫開始的,任何人之間的接觸交往,都必須合情合理合法。如果佛教只講離欲,則無法使一般人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沒有感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眾生。

感情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因此只要合乎法律、道德,都是佛教所容許。佛教並不排斥感情,但卻主張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以般若來化導感情。佛教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進而做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亦即將一己的私愛,昇華為對一切眾生的慈悲。例如:佛陀為父擔棺、上升忉利天為母說法等,證明佛教對於合乎情法的世間人倫,並未否定和排斥。又佛陀為阻止琉璃王攻打祖國,因此靜坐路中,以‘親族之蔭勝餘蔭’,感動琉璃王退兵;佛陀對弟子的愛護,諸如為患病比丘看病、為阿那律穿針,乃至佛陀的本生譚,遍載佛陀累世修行慈悲的事蹟。因此,《涅槃經》說:‘慈即如來,如來即慈。’

佛法所稱的‘慈悲’,似乎跟感情不同,但是慈悲的基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人稱之為‘愛’。愛除了分為有條件和無條件之外,也有‘有我’和‘無我’之別。佛菩薩的慈悲是無我的,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有我的;親子之愛是無條件的,男女之愛和朋友之愛則可能是有條件,也可能是無條件的。佛法是要從基礎的愛來引導至無我的慈悲。

慈悲是人類情感淨化的善美境界。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裡,出家人割愛辭親,離俗舍世,是不孝而且無情。事實上,佛教上自教主佛陀,乃至歷代高僧大德,都是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把對親人的小愛昇華為對眾生的大慈悲。例如佛陀成道後,對耶輸陀羅說:‘耶輸陀羅!請你諒解我的做法,我雖然對不起你個人,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現在,我終於修滿了歷劫的願望,成就了佛陀,我以廣度眾生為我的志願,請你為我歡喜。’佛陀的慈悲,已然超越世間的情愛,甚至後來耶輸陀羅也出家修道。所以,真正愛護一個人,是引導他趨向正道,幫助他日臻成熟,而不侷限於形體上的長相廝守。

由於佛菩薩可以無我,眾生不可能無我,因此要教導眾生從有我的愛而漸漸進入無我的慈悲;也需要先從有條件的愛,而加以淨化成無條件的愛。因此,佛教不能一開始就叫人離開感情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