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張愛玲是中國現當代文學一座不可忽視的豐碑,她代表了上海文學的頂峰時代。

小小年紀就說了“出名要趁早”的名言,很多人都喜歡張愛玲。有時候,我會懷疑,那些喜歡張愛玲的人,他們真的懂張愛玲嗎?

也許他們會說,當然喜歡了,喜歡她寫的小說,如《傾城之戀》、《半生緣》、《色戒》……

如果僅從喜愛小說的角度,那麼我覺得這種喜愛其實是不完整的。這種喜愛甚至把張愛玲降低了檔次,張愛玲原本所呈現給大家文學觀,並不是通俗的男女愛情,而是一種先鋒的價值觀。

早前,我也跟大家一樣,喜歡讀張愛玲。可是,當我讀了《金鎖記》後,我發現我以前的瞭解都是極為幼稚的。

《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01:讀《金鎖記》

金鎖記主要講了小商人背景出身的曹七巧,嫁給了“無能”的沒落貴族姜家公子,生了一對兒女後。情感和身理得不到滿足後,和小叔子發生了亂倫的關係。可惜,最後還是被小叔子騙了,財沒有啦,情也沒有啦,導致性格開始扭曲、變態。這一變態的心理,結果導致了她開始作踐自己的家庭,為了不讓兒女過上幸福的生活,讓他們體會自己悲慘的婚姻生活,開始去折磨、拆散女兒的愛情。

所謂的“金鎖記”,除了金錢的鎖鏈,還有精神病態的鎖鏈。

張愛玲的小說總是有一種冰冷的人情感,人與人之間除了利益,最基本的人情味都沒有。

餘華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世界給我們的最初圖像就是在這時候出現。每個人其實都一樣,童年會左右他的人生,雖然他長大以後可能會做這樣或那樣的工作,但無論他做什麼,世界的圖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過有些人修改得多一點,有些人修改得少一點。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

是的,從餘華的話中,就可以看出童年生活張愛玲的影響是致命的。父親、後母的冷淡,母親的遠離,雖然生在封建貴族家庭,童年的生活確實非常的寒磣。這也導致了張愛玲的性格極為怪癖、不善於言表,總是用文字來表達內省的情感。

02:《金鎖記》的解讀視閾

如果僅從故事性的角度來解讀這部小說,那麼就真的降低了這部小說的文學品質。

張愛玲從香港回到上海後,中國被日本侵佔,上海變成了“淪陷區”。當時,日本為了超控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形態,不準作家寫作來喚醒中國人。可是,作家本身就是一個以“文字”為生的群體,為了宣洩內心的煩悶、躁動的心,他們開始了“淪陷區”文學的創造,張愛玲就是當時“淪陷區”文學的最大成就者。

因為從小在封建的貴族家庭長大,見證了親情之間的“冷漠”情感,讓她的心靈從小就產生了反抗封建家庭倫理、價值觀的強烈願望。時代不準作家寫時代的內容,她就把“矛頭”伸向了自己的成長經歷。

有一句話說:惡之為花,其色豔而冷,其香濃而遠,其態俏而詭,其格高而幽。

《金鎖記》就是惡之花,色豔而冷,香濃而遠。

當時讀完的時候,彷彿看了一場日本的恐怖電影一樣,毛骨悚然,刷新了整個世界觀,那種思想的衝擊彷彿是站在了血腥的戰場,體味到了人情的冷漠、現實的殘酷。

曹七巧為什麼會產生這種變態的心理呢?出身卑微,被哥哥嫂嫂當做衣服一樣滴賣了,原本以為嫁給了貴族家庭,沒想到進入這個家庭,身份卑微還是被姜家的人看不起。

想要愛情得不到丈夫的關心,只要把目光投向了小叔子。可笑的是,最後還是淪為失敗者。她是女人,她也是嬌豔如花的年紀,渴望綻放,她的生命就像張愛玲說的那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蝨子。

所以,當面對她這樣的角色時,所有的瘋狂、變態、神經質,都變得可以讓人理解。

《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03:金錢牢籠後背後的人性思考

經歷了愛情的背叛,人情的吹殘後,她懂得了只有金錢才是自己最大的靠山。

當她的思維進入了極度瘋狂的狀態,拒絕兒子過正常的婚姻生活,讓兒媳致死,拆散女兒的婚姻,一樁樁、一件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徹底把曹七巧的變態的人性展現得淋淋盡致。

是什麼造就瞭如今的曹七巧?是封建禮教、等級觀念、包辦婚姻、拜金主義!

五四文學革命後,中國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啟蒙的階段,對於人性的自我界定、自我認識、自我剖析,有了一個嶄新的認識。人們開始追求人本自我,追求個性。

時代允許我們追求奔放自由,可惜的是幾十年的封建文化一直嵌套人們的思想,毒害著大家的意識形態。

婚姻的包辦制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直居於主導地位,曹七巧被這種社會的變態的嵌套著,嫁到了姜家。原本以為可以麻雀變鳳凰,令人唏噓的是身份的卑微,依舊讓她無地自容。

變態的心理背後,隱秘著社會落後封建文化的毒害!

《金鎖記》: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04:為什麼說喜歡張愛玲的人,你們可能粉了一個假的張愛玲

讀文學,如果僅僅是從故事性去讀的話,那麼就失去了它的韻味。中國的文化基因裡一直說著“文以載道”,這種思想是有根據的,文學如果僅僅是表達個人情感的工具,那麼它就是低俗的。

文學除了表達個人情感方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它還作為政治、文化的“傳聲筒”,給我們傳遞一種思想,讓我們擺脫愚昧的自己。

《金鎖記》為何叫金鎖記,是因為它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細微地鏤刻著曹七巧變態的心理,借鑑了民族舊小說的經驗,讓我們看到封建文化對人性的摧殘,像利刃一般毒辣的話語,給人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所以說,那些只從通俗角度來讀張愛玲的,嘆息張愛玲筆下傷感的愛情故事的人,我真的覺得你們粉錯了張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