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在中國古代,尤其先秦時期,鼎被視為立國重器,是諸侯王權力的象徵。即便今天,中國人仍有“鼎”崇拜的意識,如日常用語中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其含義往往被賦予“顯赫”、“盛大”、“尊貴”的意思。

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作為青銅文化代表的鼎,歷史上有沒有人舉起過呢?其到底有多重?

關於鼎的重量,最著名莫過於稱為“青銅鼎王”的司母戊鼎,其重達800多公斤,高1米33,口長有1米1,寬78釐米,足高46釐米,壁厚6釐米,其合金成份中,銅佔了80%多的比重,其中也含有十分之一的錫,還含有少量的鉛,周身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

如此之重的龐然大物,歷史上有沒有人舉起過呢?在正史、野史甚至演義中,共有四位大咖曾經舉起過:楚國叛臣一夜白頭的伍子胥、好勇鬥狠的秦武王、西楚霸王的項羽以及後來演義中的李元霸。這其中秦武王和項羽舉鼎是歷史真實記載的。

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說起秦武王,很多人並不清楚,畢竟在戰國後秦朝統一中國過程中的七位國君中,其影響力並不是很大,不如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

前些年《羋月傳》的火熱播出,還是讓他火了一把:此君舉止粗魯,沒有雄心壯志,但力大無窮,行為比較任性,因窺視周王室搭上了性命。

史書記載, 武王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 後甘茂果然幫其打通了周王室的路,在看到九鼎中秦鼎時,此君激動無比,開始不作不死,要挑戰前人不能完成的壯舉:舉鼎。

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結果砸到腿腳上,絕臏流血過多而死,年僅23歲,在位僅僅四年,實現了其“通三川、窺周室,雖死不恨”的願望。

大約一百年後,另一位舉鼎的牛人產生了,即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項羽,其年齡也是二十三四歲,同樣年少氣盛,三年反秦四年楚漢之爭,結果烏江自刎而死。

其舉鼎和秦武王爭強任性,不作不死的風格不同,其是叔父項梁委派,前去各郡聯兵的,史書記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楚人中傑出代表項梁趁秦末天下大亂,農民起義之際,派項羽去聯絡桓楚一起反秦,卻被其怒懟, “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舉起,我們就服你。”

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此鼎桓楚手下4名健漢曾合力都無法撼動,結果被項羽大喝一聲“起”,大鼎被高高舉起,且三起三落。

此鼎一舉,使項羽立即成江東子弟心中的戰神,紛紛加入了反秦的義軍。有的地方甚至演義出“一舉三得”的典故,即虞姬愛慕英雄的故事。

舉鼎,他不作不死,項羽卻因此成名

自此,項羽威震江南,開始了波瀾壯闊的短暫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