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在中国古代,尤其先秦时期,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诸侯王权力的象征。即便今天,中国人仍有“鼎”崇拜的意识,如日常用语中的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等,其含义往往被赋予“显赫”、“盛大”、“尊贵”的意思。

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作为青铜文化代表的鼎,历史上有没有人举起过呢?其到底有多重?

关于鼎的重量,最著名莫过于称为“青铜鼎王”的司母戊鼎,其重达800多公斤,高1米33,口长有1米1,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其合金成份中,铜占了80%多的比重,其中也含有十分之一的锡,还含有少量的铅,周身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

如此之重的庞然大物,历史上有没有人举起过呢?在正史、野史甚至演义中,共有四位大咖曾经举起过:楚国叛臣一夜白头的伍子胥、好勇斗狠的秦武王、西楚霸王的项羽以及后来演义中的李元霸。这其中秦武王和项羽举鼎是历史真实记载的。

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说起秦武王,很多人并不清楚,毕竟在战国后秦朝统一中国过程中的七位国君中,其影响力并不是很大,不如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等。

前些年《芈月传》的火热播出,还是让他火了一把:此君举止粗鲁,没有雄心壮志,但力大无穷,行为比较任性,因窥视周王室搭上了性命。

史书记载, 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后甘茂果然帮其打通了周王室的路,在看到九鼎中秦鼎时,此君激动无比,开始不作不死,要挑战前人不能完成的壮举:举鼎。

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结果砸到腿脚上,绝膑流血过多而死,年仅23岁,在位仅仅四年,实现了其“通三川、窥周室,虽死不恨”的愿望。

大约一百年后,另一位举鼎的牛人产生了,即大名鼎鼎的楚霸王项羽,其年龄也是二十三四岁,同样年少气盛,三年反秦四年楚汉之争,结果乌江自刎而死。

其举鼎和秦武王争强任性,不作不死的风格不同,其是叔父项梁委派,前去各郡联兵的,史书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楚人中杰出代表项梁趁秦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之际,派项羽去联络桓楚一起反秦,却被其怒怼, “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举起,我们就服你。”

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此鼎桓楚手下4名健汉曾合力都无法撼动,结果被项羽大喝一声“起”,大鼎被高高举起,且三起三落。

此鼎一举,使项羽立即成江东子弟心中的战神,纷纷加入了反秦的义军。有的地方甚至演义出“一举三得”的典故,即虞姬爱慕英雄的故事。

举鼎,他不作不死,项羽却因此成名

自此,项羽威震江南,开始了波澜壮阔的短暂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