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想自尽不直接自尽,为何突出重围后再自尽呢

突围是为了尽可能让活着的兄弟有尊严的回到江东,自刎是因为一个男人责任感的愧疚。这和阴谋无关,只是因为心中的那一份责任感。

其实项羽这个人很有意思,是猛将,是霸王,但是在政治上却是一个大男孩。项羽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是一个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一个人,这样的一个人注定只能做霸王,一心想做好事,一心想实现那个乌托邦梦想。而他的对手刘邦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可以高傲做帝王,可以屈身钻狗洞;项羽却不行,项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人。

项羽,想自尽不直接自尽,为何突出重围后再自尽呢

第一,成长环境

项羽是项燕的孙子,楚国的贵族,从小就背负着血海深仇——项燕被秦国将军王翦所杀,一起被杀的还有20万楚军。项梁等人结交的豪杰等人,终日聊的都是情义,项羽对秦朝的憎恨也并未随着统一而减少。项羽的概念里,错了的就应该杀,仇家就应该杀。他的相对优渥的成长环境,铸就了他对待是非非常单一的性格。也造成了他认为靠力量可以解决一切的观念。

刘邦是楚国普通百姓,谁统一天下,对他来讲都差不多。他从小生活的村子,每天想的是如何多打一些粮食,好吃饱肚子。所以刘邦的概念里,生存高于一切,就是首先要保证自己活着。要获得粮食,在村子里并不容易,尤其是邻里之间的事情,你说不上谁对谁错。刘邦在这时候也知道了老百姓要的是什么——吃饱饭,没战乱。刘邦也知道这个世界上对和错只是相对的。所以他的成长环境养成了他泼皮无赖但是又体恤百姓的性格。

第二,见到秦始皇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言辞中间,是对敌人的不屑,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叔叔还在一旁,项羽的叔叔立刻把他拉走了,这是要杀头的。项羽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肯定是带有很大的情绪的,项羽抑制不了自己的冲动说出来:他可以取代秦始皇,这明显是意气。

刘邦说:大丈夫应如是。做男人就该这样,说明在刘邦心目中有一个这样的形象。而且刘邦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只有他的好友萧大人知道。刘邦对秦始皇的感觉并不是仇人,反而倒像是一个偶像。因为他没有项羽那样的深仇大恨。

项羽,想自尽不直接自尽,为何突出重围后再自尽呢


第三,亚父范增

项羽对亚父范增的感情是复杂的,他认为亚父范增做事情太绕弯子。不如把事情趟直了去干,在反间计上,项羽的仅凭使者一顿饭就相信了范增私通刘邦,(项羽的使者前来,刘邦置办了有猪、牛、羊在内的丰盛筵席,端过来准备敬献的时候,看见了使者,假装惊愕的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怎么反而是项王的使者呢?”接着便端走更换,用粗劣的饭菜让项王的使者食用。使者回去后报告项羽,项王于是就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交。)完全忘记了鸿门宴上范增执意要杀刘邦,这样的情绪化的性格,情感固然丰富多彩,但是在大事上一定要理性。然而刘邦为了把范增从项羽身边弄走,花了四万金 。

第四,刘邦父亲一家的态度上

项羽说要煮了刘邦父亲,刘邦说:你我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咱爹,别忘了分一碗肉汤给我。项羽大怒,最后还是放了刘邦父亲。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刘邦是一个地痞无赖的性格,典型的就是“我是流氓我怕谁”,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但是贵族出身的项羽就不同了,在做事情上很多时候回顾及自己的名声,所以项羽有时候做事会缩手缩脚。

两个人都跟他们的性格有关,性格跟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对刘邦来说,面子名声不重要,要面子自己就得挨饿,要面子自己就得受冻,为了生存平时也做不少出格的事情,刘邦觉得责任感就是让跟着自己的人过上好生活。项羽不同,项羽虽然打仗杀敌,但是出格的事情项羽没有做过。这也是项羽的性格,他的责任感是让跟着自己的人做英雄。

所以项羽杀出重围是为了带弟兄们冲出来,自刎是因为对江东子弟的愧疚。

项羽,想自尽不直接自尽,为何突出重围后再自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