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位——行間

【穴名解說】

行間穴 ,經穴名。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滎(火)穴。

每日一穴位——行間

肝經

穴位含義:肝經水溼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1)“行間穴”。“行”,行走、流動、離開也。“間”,二者當中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溼風氣由此順傳而上。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溼重水氣,至本穴後吸熱並循肝經向上傳輸,氣血物質遵循其應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間穴”。

(2)肝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水溼冷降而成為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肝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

本穴物質為大敦穴傳來的滯重水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滯重水溼冷降歸地而不能成為肝經的上行氣血,只有小部分水溼吸熱脹散而上行,此部分氣血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每日一穴位——行間

圖片故事:追花逐蜜人

取穴方法:在足背側,大拇趾、二趾合縫後方赤白肉分界處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邊緣。

運行規律:一是吸熱後上炎天部,二是循肝經傳至太沖穴。

功能作用:生風化火

主治:月經過多,閉經,痛經,白帶,遺尿,疝氣,胸脅滿痛,呃逆,咳嗽,洞瀉,頭痛,眩暈,目赤痛,青盲,中風,癲癇,口喎。

配伍:行間穴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壓;

行間穴配太沖穴、合谷穴、風池穴、百會穴治肝火上炎、頭痛、眩暈、衄血;

行間穴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氣犯胃之胃痛;

行間穴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乾咳或咯血。

治療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疾病:行間穴配合太沖穴,由太沖穴向行間穴方向掐揉。

每日一穴位——行間

圖片故事:追花逐蜜人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高血壓、青光眼、結膜炎、睪丸炎、功能性子宮出血、肋間神經痛等。配耳尖、太陽主治目赤腫痛。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療法原則: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針灸方法:直刺0.5~0.8寸。另有記載:常規消毒後,取毫針略向上斜刺該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脹向足背放射,留針20-30分鐘。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每日一穴位——行間

圖片故事:追花逐蜜人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壓行間穴5秒鐘,壓到有酸感後,休息5秒鐘再按壓,一共20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