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三国志》后主传:后主讳禅,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章武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宫。五月,后主袭位于成都,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岁魏黄初四年也。

《三国演义》中刘禅的第一次露面就显得无心无肝,因为赵云为了救他,在万军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差点把命搭上,他却能呼呼大睡。往后的记载就是宠信宦官,拖诸葛亮和姜维伐魏的后腿。而《资治通鉴》则是贡献了“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并成功塑造了一个“二傻子”的形象。

刘禅真的昏庸吗?

从《三国志》留下的少量记载来看,刘禅的能力应该是被后人误解了。首先,以刘备之能,不会立一个二傻子来接管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其次,诸葛亮当政时,独揽军政大权,罩的他暗淡无光。但是,以后来蜀国的情况看,刘禅其实绝非那么简单。

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先看《三国志》中的几段记载:

建兴元年遣尚书(郎)邓芝固好于吴,吴王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

三年春,务农殖谷,闭关息民。

十二年以左将军吴壹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以丞相留府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

十三年春正月,中军师杨仪废徙汉嘉郡。夏四月,进蒋琬位为大将军。

对外政策上与吴修好,对内休养生息以安民,同时还任用蒋琬、杨仪等贤臣来治理国事,从这几件事上来看,他至少应该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君主,和昏主是绝然挂不上钩的。

再看刘禅的在位时间,从223年登基,至263年投降曹魏,称帝四十一年。其在位的时间,在三国时期所有的国君中是最长的。当时社会动乱,能执政如此之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的。或许有人会说,他当这么长时间皇帝,完全是诸葛亮的辅佐,可是,诸葛亮死于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皇帝,似乎难以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

在其他史料上记载的几件事说也很说明问题。

魏国大将夏侯霸因遭到曹爽的株连而逃亡入蜀。他的父亲夏侯渊就是被蜀将黄忠所杀,他能逃到蜀国来,足见其已是走投无路了。但刘禅在接见他时,却只淡淡地说:“你父亲是被反间计所杀,并非是我先人直接谋害的。”只是轻描淡写的寥寥数语,就让夏侯霸放下心来。

诸葛亮死后,安汉将军李邈上书,含沙射影地诋毁诸葛亮有不轨之心,他本以为这样做会迎合主忌权臣的心理。谁知刘禅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邈处死。因为刘禅知道,诸葛亮虽然能力有欠缺,但忠心是满满的。

一个人口和地利绝对劣势的国家,从诞生起就在打仗一直打到灭亡(前期诸葛亮后期姜维),作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权力不完全属于自己的君主能做到不内乱,每次打仗士兵都有饭吃,还能苟延残喘几十年,这就说明他能力绝对不差。

还有一件事最能证明刘禅有充分的能力识人用人、总领朝纲: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立即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职务和权力,一分为二,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试想,能做出这样一种政治安排的人难道会是庸劣之主吗?

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从这些事件的背后来分析,刘禅非常有能力,但性格比较平和,不是好争的那种人。刘备托孤后,诸葛亮一方面认为责任很大,做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尽心尽力。另一方面初入权力中心,把权力看地很重,抓地很紧,在军政事务管理上表现地非常强势。对此,刘禅表现地很淡定:诸葛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始至终对诸葛亮信任有加,内外事务全委之,之于能否光复汉室凭你诸葛亮的能耐。可惜的是诸葛亮没有那个能耐。

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从小说和史料记载来分析,刘禅实际上是一个文学和史学的牺牲品。从文学上来讲,描写一个人需要把他艺术化;从史学上来讲,对君主和名臣需要神化。而艺术化和神化一个人,就要减少他的错误和责任,甚至要把很多错误和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

很不幸,为了神化和艺术化一个诸葛亮,刘禅便成了那个倒霉蛋和牺牲品。看一下史料和小说中的诸葛亮,不单要把别人的功劳移到他身上(象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等),而大权独揽、穷兵黩武、用人唯亲等问题只字不提。因为既然诸葛武侯这么厉害,为什么还没有完成兴汉大业呢?原因出来了,因为刘禅昏庸无能,光拖诸葛亮的后腿,让诸葛亮在外打仗的时候都不能安心,所以仗也打不好,国家也完了。

想继续证明刘禅非但不弱智,而且很睿智,就不得不提那个非常著名的事件:“此间乐,不思蜀”。

语出《资治通鉴?魏纪十》:丁亥,(魏元帝)封刘禅为安乐公,子孙及群臣封侯者五十余人。晋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谓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禅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注意其中的三句话:

1、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2、(郤正怕刘禅闹笑话,教了刘禅几句话,被司马昭知道了)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3、封刘禅为安乐公。

简单的三句话,一个活脱脱的玩物、一个毫无威胁的糊涂虫跃然纸上!千百年来,人们由“乐不思蜀”而百般地看不起这位刘后主。试想,一个能把国家治理二十几年的君主难道真的会如此不堪吗?


刘禅真的昏庸吗?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刘禅

此文编辑参考各省各市地方志,由小编编辑整理汇编而成,加之小编能力有限,仓促而成,如有历史、地名、建制等等不同,请见谅,最后小编在此感谢您能在百忙的时间点击“小熊说故事”,如果觉得小编写的还算可以的请您点一下您的金手指,关注我们欧:小熊说故事!您的鼓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