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还是据守蜀地吧;结果蜀国亡了

东汉末年,皇权衰弱,各路诸侯之间相互征伐,相互掠夺土地。到最后只有刘备、曹操、孙权三人成了气候,各自建立蜀汉、大魏、吴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原大地从此略有安定,百姓也从中得到喘息,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三国”。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因受其地理位置限制,实力最为羸弱。在刘备病死后,刘禅临危受命接管整个蜀汉政权。早期的刘禅还能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国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时间久了刘禅过惯了安逸的守城之君,不再期望击败魏国和吴国实现大一统。而且此时的刘禅还宠信奸臣,处处与诸葛亮唱反调,以至于蜀国朝廷之上一片乌烟瘴气。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刘备死后,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一切都是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自然军队就多了,国家也富裕起来了。最后诸葛亮看伐魏统一天下的时机成熟,便在蜀国边境集结重病浩浩荡荡的开启了他的伐魏之路,与魏国的第一次交战还算顺利,达到了摸清敌方实力的目的后诸葛亮便下令撤军了,等待着时机来年能够一举拿下魏国。但是此时刘禅身边的奸佞宦官却在皇帝身边说诸葛亮的坏话,刘禅也只是想做一位守城的国君,并不想去冒险。使得刘禅开始质疑诸葛亮的伐魏实力与目的,从此君臣之间再无信任。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等到后期再次伐魏之时,刘禅却以国内钱粮武器不足等等借口不准诸葛亮出兵伐魏。此时的诸葛亮深知奸臣当道,国君已经受其蒙蔽,但是为了上一点人坚守的统一天下的信仰,于是诸葛亮挥泪写下流芳百世的《出师表》,词中阐述了先辈们创业的艰难与对未来统一天下的期待,并告诫刘禅要重用贤臣,远离小人;对待魏国只能以攻代守。最终诸葛亮以《出师表》短暂性的打动了刘禅的心,刘禅才允许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在《出师表》说服刘禅之后,诸葛亮便又带着蜀国大军开始了他人生中七次伐魏的壮举。但是当诸葛亮远离京师之时,依然有小人在皇帝面前说诸葛亮的坏话,使得刘禅总是迟迟不肯向前方输送钱粮物资,迫使诸葛亮每次与魏军决战到最关键时刻不得不撤军,就这样来来回回总共有了七次北伐,这才有了史书记载的诸葛亮七出祁山。最终诸葛亮病死在北伐军营之中,就此蜀国失去了一位能够翻盘的能人异士。虽然之后蜀国又象征性的进行了几次北伐,但大势已定,蜀国再无翻盘机会。直到后来刘禅向魏国投降,蜀国就此灭完之时大家才看出刘禅的用心:“蜀国在,我便是皇帝,蜀国亡,我照样能够永享富贵”。

诸葛亮:我有一计,可灭魏军;刘禅:不,据守蜀地;结果蜀国亡了

蜀国的灭完,是上一辈子人最不愿看到的,从此先辈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却断送在了刘禅的手中。而这这样的结局,可能就是刘禅不予接受诸葛亮的建议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