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归功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的殚精极虑,刘备早亡,传位于其子刘禅,刘禅小名“阿斗”,登基后拜诸葛亮为相父,因为年仅十余岁,诸葛亮担任蜀国的丞相,尽其所能辅助刘禅,可惜事与愿违,刘禅被后世许多的文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并且因为刘禅,衍生了一句反语:乐不思蜀。

影视剧中的刘禅,更是幼稚滑稽,唯诸葛亮马首是瞻,可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刘禅自登基之日起,到下台为止,在位长达41年,纵使诸葛亮死后,也维持朝廷长达29年,如此的一个幼稚君王,如何稳定自己的国家?也许更多的人对于刘禅的认识有所偏差。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历史上的刘禅,或许少了一些幼稚无知,却多了几分聪明和隐忍。刘禅刚刚继位的时候,面临的处境:北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有孙吴隔岸观火,此时蜀国因为刘备的去世,人心晃动,虽然诸葛亮还在,但是关于诸葛亮是否会叛乱的言论,流传于朝野,刘备为了稳住人心,临终交代刘禅,要听从相父的决策。

刘禅年弱,既无诸葛亮的号召力,又没有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狡诈,为求自保,只好为诸葛亮之言而执行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似乎成为了刘禅的口头禅,可是在诸葛亮主导大权的时候,刘禅在干什么?乐不思蜀?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刘禅登基后,先与张飞之女张氏完婚,建安二年,刘禅开始致力于发展农业,并下令停止征战,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从建安三年开始,诸葛亮开始征战,先后南征四郡,其后又北伐曹魏,常年的在外征战,国内的大小事情,其实都是由刘禅全权负责操办,刘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昏庸。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卒,刘禅随之开始整顿军队,先大赦天下,提拔吴壹为大将军,撤掉诸葛亮旧部杨仪。因为此时的刘禅,趁着诸葛亮十几年的北伐空隙,实际上牢牢的控制住了蜀国的实权。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诸葛亮北伐曹魏,本来就是一个失策,但是刘禅纵使清楚,也无法公然与相父翻脸,可是诸葛亮一死,刘禅的地位彻底的巩固,从建新十二年到景耀五年,这个十几年的时间内,蜀国长期处于稳定。

很多的文人对于在诸葛亮死后,刘禅的“不作为”感到困惑,其实刘禅很聪明,因为他意识到,三国鼎立之中,蜀国的实力依旧最弱,丞相十几年的北伐,最后依旧以失败告终,振兴经济才是首要的任务。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同时刘禅还广纳贤才,延煕十二年,曹魏司马懿发动叛乱,魏国朝政出现危机,此时夏侯霸遭受排挤,身处危机,刘禅亲自派人接应,之后拜夏侯霸为车骑大将军。

景耀六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破蜀国的城池,群臣上书要求刘禅投降,刘禅不肯,刘湛杀妻后自杀,以此相逼,刘禅无奈选择接受上书,举国投降。

刘禅“乐不思蜀”,为何仍能在位长达41年?

也许很多的人认为刘禅投降,是其一生的耻辱,可是大势所趋,又岂能归责于其一人,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县公,在此度过了余生。

其实纵观刘禅的一生,既有轻易草率,也有大智若愚,生于权贵,但是却受制于左右,绝处逢生,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是“乐不思蜀的君王”,更多的是一个有心复国,却无力回天的可悲之人。

参考《三国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