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爲種族歧視,中國未能出兵參加一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國內圍繞參戰問題,引發了極大的爭議。主戰派有梁啟超、段祺瑞(國務院總理)。梁啟超參戰動因是希望中國效仿當年薩丁王國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來提高國際地位。段祺瑞的企圖是:第一,通過參戰而獲得協約國的借款;第二,通過參戰強化皖系軍閥的軍政實力,打壓反對派,實現武力統一中國。反戰派也大有人在,如總統黎元洪,副總統馮國璋,孫中山,康有為,大部分省份的督軍等等,但這些反對者在北洋政府中並無真正實力。

因為種族歧視,中國未能出兵參加一戰

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把持的北京政府正式對德國、奧匈、土耳其等國宣戰。但直到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中國並未派軍隊到歐洲戰場參加一戰。為此,段祺瑞被稱為對外“宣而不戰”。在國際上,協約國方面也有人嘲諷中國“參戰不力”,或指為“理論參戰者”。日本代表更是在巴黎和會上指責中國“未出兵,宣而不戰,應不下請帖,不為設座”。段祺瑞等人求榮得侮,這實在是他們不曾預料到的。那麼,中國為何未能派兵參加一戰呢?

因為種族歧視,中國未能出兵參加一戰

段祺瑞

段祺瑞對德國的畏懼。1888年至1890年,段祺瑞曾經留學德國三年學習炮兵,對德國的強大感同身受,甚至深感震撼。段祺瑞曾經有一段時間是傾向德國的,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時,他認為憑藉德國的國力,獲得勝利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段祺瑞深恐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特別是在山東,德國屯有重兵,所以一戰爆發後的前幾年——至少在1917年以前,他對出兵參加一戰並不積極。日本的拉攏和許諾,才使他走上親日疏德的道路。

美國食言未給中國財政支持。從1917年4月起,段祺瑞就一再通報美國大使芮恩施,中國願意提供協約國所需要的一切人力資源,並且打算運送80個團約12萬軍隊赴歐參戰,希望美國給予兩億銀元的借款。美國政府剛開始深表同情與理解,並一度考慮給予5000萬銀元的借款。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也曾經向北京政府報告,美國將借給中國兩億銀元。但後來,基於種種考慮,美國卻變卦了,其藉口是:中國參戰太遲,美國以財力支持協約國及參戰各國的議案早經通過,中國不能享受該待遇了。

因為種族歧視,中國未能出兵參加一戰

英法等協約國認為向黃種人求助是一種恥辱。在一戰爆發初期,德國哲學家倭伊鏗和生物學家赫克爾共發一文,痛斥英國人不應該使黃種人——日本人參與戰爭,又說俄國人為半東洋半野蠻的種族,英國人不應該和它結盟來殘殺同類。當德國軍隊侵入法國境內,勢如破竹,法國政治家畢勳主張向日本借兵到法國,以助法國一臂之力。其說一倡,舉國輿論一片譁然,認為藉助於黃種人實在是歐洲高貴民族的奇恥大辱。當時反對者均認為東洋人是最猥瑣、最下賤的民族,歐洲各國兄弟內鬥,不應找奴僕相助。由此可見,法國在危急存亡之秋,還不想借助日本人,自傷白人所謂的種族尊嚴,何況屢屢受到列強侵略的中國人呢? 英國政府更是基本上主張把全部噸位(包括法國等協約國的噸位)優先用來運送美國軍隊到歐洲參戰,因此,英國明確反對此時分出部分運力來運輸中國軍隊赴歐參戰。

因為以上原因,中國運送12萬軍隊赴歐參戰計劃,至1918年4月胎死腹中了,最後只提供了一些物資援助並派遣了20萬勞工赴歐以挖戰壕等方式助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