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中藥外用的一種,古稱薄貼,用植物油或動物油加藥熬成膠狀物質,塗在布、紙或皮的一面,可以較長時間地貼在患處,主要用來治療瘡癤、消腫痛等。

膏藥,是中藥五大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在戰國秦漢時期出現的醫學文獻《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等著作中都有關於膏藥的記載。這時的膏藥,是豬脂膏之類的軟膏。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魏晉時期煉丹術盛行,黑膏藥已經出現。

唐宋時黑膏藥的製備逐漸完善,醫藥大為興盛,膏藥的種類隨之越來越多,治療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有的用於跌打損傷的止痛散淤,有的用於膿腫癤子的"抽膿拔毒",得到廣泛使用。

明清時已經成為普遍的用藥之一。到清代,膏藥已經發展成為普遍的民間醫藥,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到了近代,由於湯藥的發展,的使用大大減少。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現代工藝的橡膠膏出現後,黑膏藥已幾乎從醫院中絕跡,只流傳在民間。

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裡。

治表者,如呼膿祛腐,止痛生肌並遮風護肉之類,其膏宜輕薄日換。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隨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清代的徐大椿曰:"湯藥不足盡病,用膏藥貼之,閉塞其氣,使藥性從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經活絡,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較服藥尤為有力。"

醫學原理:

中醫外科膏藥是運用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複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

由於膏藥用於肌表薄貼,所以膏藥中取氣味具厚的藥物,並加以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因此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祛風散寒等功效。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膏藥大體分類:

特色膏藥種類繁多,綜合古今膏劑,除去內服煎膏,外用貼膏大致分軟膏、硬膏、敷膏三大類劑型。

軟膏:

軟膏人們習慣稱它為"藥膏"或"油膏",是用植物油、蜂蠟、凡士林或動物脂肪等作為基質,配上中藥而製成。軟膏對皮膚具有保護、溼潤、潤滑作用。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硬膏:

硬膏製作過程比較複雜,多由特殊工藝製作而成的近似固體的劑型。此類硬膏藥具有局部或全身的治療作用,根據基質和製作工藝不同,有鉛膏藥、松香膏、橡皮膏、狗皮膏、巴布膏劑等。

敷膏:

敷膏是將配製好的中藥粉,用各種液體調成糊狀或軟膏狀,攤在紗布上貼敷患處或一定的部位。這類劑型製作較簡單,可在醫生的指導下對證調配使用。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使用方法——正確貼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75%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

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淨膿血後試幹,再將摺合的膏藥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再反覆摺合,攤開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藥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加溫貼上。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膏藥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

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藥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

貼膏藥應避開毛髮較多處,否則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時帶起毛髮引起疼痛。在頭面部特別是近眼處、口鼻處等附近也不宜貼。

歌訣及注意事項:

一丹二油,膏藥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離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熱則軟,涼則硬,貼之即粘,拔之即起。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熬膏藥應掌握的技術要領:

1、膏藥勿太過或不及,如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影響膏藥黏度。

2、下丹注意掌握火候和劑量大小,溫度低影響丹油化合,其色不澤。大火易燃,丹量小則膏嫩,易流失起不到固定作用。丹量大 則膏老,質脆而不粘,貼敷易脫落。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3、祖曰:膏藥之黑功在熬,亮之功在攪,下丹後要不停的攪,並用扇子或風扇煽動,儘量使油丹化合時產生的氣體跑掉,則膏藥光亮,粘膩。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適應病症:

膏藥使用方便,療效顯著。貼膏藥雖是小事,但其中的學問卻不少。

掌握適應證:每種膏藥都有其獨特的藥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適應證,不可隨便通用。

例如,因受風寒引起慢性腰痛、跌打損傷等,可用狗皮膏或追風膏藥散寒祛風、舒筋活血、止痛;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因熱毒鬱結引起癰疽,初起時硬結不消、紅腫疼痛、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愈,可用拔毒膏消腫、去腐生肌。

橡皮類膏藥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對風溼痛、腰痛、肌肉痛、扭傷、挫傷等均有一定的療效。

注意事項:

1.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溼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

因這類膏藥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2.局部有破損者,不可將膏藥直接貼在破損處,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4.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皰,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進行抗過敏治療。

5.過敏不能貼。 如果貼上膏藥後,10分鐘左右感到被貼部位的皮膚出現發癢、灼熱、刺痛時,要趕緊揭掉。這說明患者對膏藥過敏。過敏體質者,通常不宜貼膏藥。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6.不超過24小時 由於膏藥用於肌表,因此膏藥一般取氣味厚重的藥物,貼於體表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時間長了,不僅藥物已經失去效用,而且還對皮膚不好。

謹慎購買地攤"祖傳膏藥"

中醫外治法——膏藥膏方篇

地攤上的"不能說都是假藥,但是良莠不齊,恐怕騙人的不少。賣藥者吹噓膏藥療效非常好的往往不可信。

由於地攤上的藥販流動性大,上當了只能自認倒黴。患者還是應該到正規醫院或藥房購買具有藥品準字號的膏藥,有些正規醫院的自制膏藥也可以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