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歷史上最厲害的外交官是哪個?

明月光q


毫無疑問是周恩來總理,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外交部長,也是第一任總理,在中國的外交歷史上留下了太多的傳奇故事。

雖然說周恩來只是但任了第一任中國的外交部長,但是可以說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二十幾年裡,中國的外交工作就是周恩來一個人的舞臺,出訪歐洲,非洲,等等都留下了很多故事,留下了很多經典的時刻。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就是周恩來提出來的,還有70年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都有周恩來的成績。

從小我們就聽說了周恩來的外交小故事,比如一次記者招待會有一個西方記者問到中國人有多少錢的時候,這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還有尼克松訪華期間去看了中國自己設計建造的南京長江大橋,當時尼克松就問周恩來,每天橋上有多少人經過,周恩來回到只有五個人,工農兵學商五個人。

周恩來在外交上強硬,也是讓中國在世界的舞臺上從來沒有丟下一點面子,而且在新中國建立的前一段時間,中國在國際上的幾次重要表態都是周恩來做出的。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周總理莊嚴宣佈:“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進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果然,這句話講完兩個禮拜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就入朝參戰了。

第二次是在1955年4月萬隆會議期間,周總理發表聲明說:“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是友好的,中國不要跟美國打仗,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政府坐下來談判。”接著,周總理又指出臺灣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美國侵佔了臺灣,應該從臺灣海峽撤出武裝力量;另一方面,臺灣從歷史上、法律上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用什麼方式來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美國無權干涉。

第三次表態是在中美建交前夕。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是在周總理的親自主持下實現的。大家可能會以為周總理與他舉行會談一定很友好,其實周總理非常嚴肅地批評了美國對越南的侵略,批評了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錯誤立場。當時,基辛格是恭恭敬敬地聆聽。


小伍講歷史


外交官這個職業,中國自古就有,那時候人民把這些人稱之為說客。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建立,外交也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複雜了。尤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之後,中國的外交形勢,就更加的突出了。

因為這時候中國在國際上還面臨著其它國家對中國的種種考驗,應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候中國就需要有一個十分智慧的人,來擔任這個外交官

我們偉大的周恩來總理,恰好就是在這時候付起了歷史使命,擔任了國家的外交官。

也正是在這個位置上,周總理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所以周恩來總理,肯定是中國歷史上最厲害的外交官。

在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的期間,周總理提出了深得世界民心的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正是這一策略,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與擁護,周恩來總理也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還有1955年4月周總理帶領中國政府代表團,冒著自身的危險出席了萬隆會議,在這個會議上週總理,第一次提出了求同存異的理念,為新中國與世界的外交,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總理擔任外交官的時候,考慮問題,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不欺小,不凌弱,更不畏強權。做到了真正的公平,所以,這就是周總理,深受世界人民愛戴的原因。

為了表達對周總理的尊重,在周總理逝世的時候,聯合國主動降了半旗,以示哀悼。

所以種種事蹟表明,周恩來總理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外交家。


史學達人


在我心目中,周恩來總理是最厲害的外交官,他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人。

周恩來總理是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外交官,是新中國外交事業的奠基人,作為國務院總理一度兼外交部長,周總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至今仍在全球外交格局中發揮著重大影響。


周恩來總理是中國在世界上威望最高的領導人之一,關於周總理在中國外交史上的重大成就和貢獻,我就不詳細介紹了,有興趣大家可以去看《周恩來外交風雲》和有關書籍音像。

在外交史上,周總理以他的忠誠、熱忱、睿智、冷靜、風趣、幽默,遊刃有餘地應對著形形色色的人物,或明或暗的挑戰,留下了很多津津樂道的佳話。

下面我回顧一下週總理十個外交經典語錄,從側面體驗周總理的個人魅力和外交風采。

1、基辛格博士問周總理:“我國希望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來換取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女屍周圍的木炭,可否?”

周總理哈哈一笑:“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這個東西我們不稀罕呢!


基辛格這個問題很巧妙,一定程度是在炫耀美國登月的成果,這一點我國確實落後了,但總理用中國傳統神話回答,既巧妙地避開了對方的炫耀,又婉拒了對方對我國文物的窺探。

2、一個外國記者問周總理:“在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叫‘馬路’呢?“

周總理不假思索,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個提問不懷好意,言外之意說中國人是動物(馬),貶低我們,如果認真解釋,還真是找不出有力依據,但周總理的解釋突出了我們的思想路線,既幽默又高大上,讓人不得不服。

3、美國一名官員曾當著總理的面,不無得意地說:“總理閣下,據我觀察,你們中國人總喜歡低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總是昂首挺胸,抬頭走路。”

周總理依舊保持風度,他不慌不忙說:”哦!這個很簡單。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需要低著頭;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必須抬著頭。”


美國人真是時刻都不放過羞辱我們的機會,可以想象這名官員當時鼻孔朝天的驕傲姿態,但周總理的回答讓他瞬間瞠目結舌,而且這個回答十分符合現實規律,大家可以體驗一下,在走比較陡的上坡路或下坡路時,為了保持平衡,確實需要上坡低頭、下坡抬頭。

4、一位美國記者看到總理的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派克鋼筆,便略帶譏諷地問:“請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一向視我們為敵人,您作為中國總理,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聽後笑道:“哦,是這樣的。這支鋼筆是我一位朋友參加抗美援朝時從貴國將軍那裡繳獲的戰利品,回國後贈送給我。我覺得很有紀念意義意義,就留下了這支鋼筆。”


這個記者話中有話,意思是中國人連一支鋼筆都造不好,憑什麼和我們美國做對?但周總理的回答無懈可擊,他把鋼筆解釋成”戰利品“,意思說你們美國人是紙老虎,是我們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手下敗將,你就別在我面前充大尾巴狼了。

5、一個西方記者在公開採訪的場合有意刁難周總理,他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總理,貴國的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

周總理略一思索,迅速給出了答案:“中國人民銀行的資金嘛?一共有18元8角8分。”

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周總理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額為10元、5元、2元、 1元、5角、2角、 1角、5分、2分、1分共10種貨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這個題目十分刁鑽,記者並不是考驗總理對金融的熟悉情況,而是諷刺中國窮,央行肯定不會有多少資金,如果據實回答,很可能落入對方圈套,但總理的回答十分巧妙,既完美迴避了對方的圈套,又精確地回答了問題,讓這個記者啞口無言。

6、日內瓦會議期間,會場休息時,一個美國記者主動過來和周總理握手,當時中美尚未建交,但總理出於禮節沒有拒絕,誰知這個記者剛握完手,便當著眾多外國政要的面,拿出手帕不停地擦手,然後把手帕塞進褲兜,一邊擦還一遍旁若無人地大聲說:“我怎麼能跟中國的好戰分子握手呢?該死!該死!”引得眾人旁觀,看總理如何應對。

周總理略略皺了一下眉頭,也從自己的口袋裡拿出手帕,隨意地在手上掃了幾下,但他沒有把手帕裝起來,然後直接把手帕扔進了痰盂,搖頭說:“這個手帕再也洗不乾淨了!”


美國記者的做法極其低劣,他認為周總理不可能在眾目睽睽下生氣發飆,想借這個舉動讓中國的總理當眾出醜,下不來臺,但總理的反擊如此犀利,反讓他偷雞不成蝕把米,給力!

7、赫魯曉夫執政期間,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兩人發生一些爭執,總理毫不客氣地批評了赫魯曉夫的歪曲觀點,赫魯曉夫爭辯不過,便十分諷刺地說:“你批評的很好,總理同志,但是你應該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

周總理沒有被對方激怒而反駁,他停了一會兒,平靜地回答:“你說的沒錯,赫魯曉夫同志,但我們兩個人至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赫魯曉夫一向以言辭犀利,得理不饒人著稱,但這回他遇到了真正的強手,不但講理講不過我們的周總理,就連自認為高明的諷刺,也被周總理還施彼身,讓赫魯曉夫無言以對。

8、九一三事件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當時中蘇關係交惡,中國正在批判蘇修錯誤,蘇聯大使專門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總理同志,你們在國際上把我們蘇聯罵的一文不值,說得好像比廁所還臭。既然如此這,你們的林副統帥為什麼還要投奔我們蘇聯呢?”

周總理毫不客氣地冷笑道:“沒錯啊!正因為廁所臭,蒼蠅才喜歡往那個地方飛。大使同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何必多此一問?”

這個蘇聯大使想要落井下石,抓住機會羞辱我們一番,沒想到他遇到的是外交大使周總理,總理縱橫國際,什麼大風大浪沒見過,一兩句話就把這位蘇聯大使反駁的忙不迭後悔。

9、有一次,周總理親自設宴招待來自歐洲客人,其中一道冬筍片雕刻的菜在湯裡一翻身,恰巧變成了納粹右旋”萬字符“的標誌,外賓見狀,不禁大驚失色,這是中國的待客之道嗎?

周總理毫不驚慌,他泰然自若地說:“這不是法西斯的標誌!這個圖案在我們中國傳統中念‘萬’,象徵‘福壽綿長’,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接著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誌也沒關係嘛!!我們一起動手,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大笑。


由於納粹肆虐,歐洲人對納粹標誌十分敏感,這出意外事件換做別人可能就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但周總理用的淵博的知識和睿智的頭腦,幽默地化解了這個難題,令人敬佩。

10、在某次外交場合,一名美國記者問總理:“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

周總理微微一笑,回答道:“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這種問題純屬記者刁難,但又不能不回答,認真回答又會遭人恥笑,周總理用自己的機智和幽默化解了這個窘境,而且又十分貼切實際,這種睿智和冷靜讓我們不得不服。

親愛的朋友,你還知道敬愛的周總理哪些外交趣事?歡迎留言補充!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優秀的外交官也不在少數。比如說唐朝時期的王玄策,一人滅一國,不可謂不厲害!

但是要問我心中最厲害的外交官,那還得是周總理!


我們先來看一個例子。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的專機抵達北京機場,此時的周總理早已率領中國代表團在機場等候。

當尼克松夫婦走下專機時,看到了早已在機場等候周總理。尼克松快步走向前,主動伸手向周總理贏過去。

能讓世界頭號強國的總統主動握手,也就只有周總理了。

在這背後,彰顯的是中國的大國風範,而周總理則是把大國風範完美詮釋出來的那個人。

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

在日內瓦會議期間,一個美國記者主動要和周總理握手,周總理非常爽快的答應了。

然而,這個美國記者卻是別有用心。他在和周總理握手之後,大聲的說:唉 ,我怎麼能和中國的總理去握手?真是太不應該!說罷,開始拿出手帕使勁的擦拭自己那隻剛剛和周總理接觸的那隻手,然後把手帕塞進了褲兜。

當時的會場有很多人,美國記者的如此舉動,很明顯是在羞辱周總理。

周總理見狀皺了皺眉頭,隨即也掏出手帕在手上擦拭了兩下,然後直接把手帕丟進了垃圾桶,並且說到:這個手帕再也洗不乾淨了,只能丟棄了!

這樣的反擊,可謂絕妙,體現了周總理的處事不驚和睿智,彰顯了中國人的風采!

而萬隆會議,則更是將周總理的風采展現的淋漓盡致。

在參加萬隆會議之時,總理乘坐飛機前往印度尼西亞參會。然而在途中隨行的一架飛機突然爆炸(最後查明是間諜所為),所幸總理沒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總理強忍著心中的悲痛,沒有被嚇倒,堅持參加會議。而在會場上,面對西方國家的瘋狂攻擊,周總理鎮定自若,獨戰群魔,提出了求同存異的主張。

總理的演講,讓會場爆發了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在最為艱難的局勢下,總理用自己的風度和睿智,儒雅而不失剛強的態度,為新中國的外交打開了一片天地!最厲害的外交官,非周總理莫屬!


小鎮月明


我國曆史上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在外交領域上也是英才輩出,我認為最厲害的外交官是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

周總理創造性的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外交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目前成為了國際上通用的外交原則。周總理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發展新中國的外交事業,成功的與世界大多數國家建交,且使新中國取得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如下幾位著名的外交官,他們分別是張儀、蘇秦、張騫、蘇武、陳湯、班超、王玄策、鄭和。張儀與蘇秦作為縱橫家的代表,他們以天下為棋盤,列國為棋子,縱橫捭闔,將帝王將相玩弄於股掌之間,真是外交的風雲人物。張騫代表漢朝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各國共同對付匈奴;蘇武被匈奴扣押十九年,始終不改漢節;陳湯用西域之兵萬里斬殺匈奴單于,留有“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雄語。王玄策代表唐朝出使印度,一人滅一國;鄭和七次下西洋,大揚明朝國威。他們都是厲害的外交官,但是跟周總理比起來,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周恩來任國務院總理兼外長,開啟了新中國的外交事業。1950年周恩來協助毛主席與蘇聯簽證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開始全面援華,突破了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1953年12月與印度政府代表談判協商關於西藏駐軍通商等問題,首次提出了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普遍遵循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7月周總理首次以政府首腦的身份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會議期間讓世界充分了解和領略他高超嫻熟的外交藝術、謀略智慧以及風度,奠定了周總理享譽世界的政治家外交家地位。

1955年4月周總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不顧自身身處險境毅然出席萬隆會議,其間首先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理念,代表新中國為會議的成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周總理在1957年至1964年期間先後多次率團大規模出訪外國,使“一箇中國”理念日益深入各國人心,極大地提高和擴大了新中國在世界範圍內和世界政壇上的影響和地位,從而為驅逐蔣臺代表恢復其被把持多年的聯合國合法席位作出了極大貢獻。1972年2月周恩來接待了美國總統尼克松並與之簽署《中美上海公報》開啟了中美新的關係,同年9月與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簽署《中日聯合聲明》,中日開始正常建交。

周總理在新中國的外交事業上作出了不可磨滅了貢獻,在外交活動中周總理機智風趣,給人留下了深刻影響。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周總理的外交智慧永遠值得後人學習,他的外交風雲給新中國的成長如虎添翼。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與世長辭,全國人民一直懷念著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同志。


大秦鐵鷹劍士


古今中外曾湧現出許多出色的外交人才,由於他們各自面臨的時代背景和國際格局千差萬別,所以很難將其直接進行對比。我謹嘗試將古今中外傑出的外交人才羅列於下,相信大家能選出自己心目中最厲害的外交官:

春秋時代晉文公聯合秦穆公圍困鄭國都城,鄭國的燭之武臨危受命面見秦穆公說道:“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如果滅亡了鄭國而有利於您,怎麼敢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跨越晉國,把秦國的邊界置於遠方,您也知道這有多大困難。怎麼可以用滅亡鄭國來擴大鄰國的疆土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並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那麼秦國使節來往時,我們就可以供給他所缺的東西,您並沒有損失什麼。況且您曾被晉君賜予過了,他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可是晉君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築城來防備您,這是您所知道的吧。晉國,哪裡有滿足的時候呢?它既然能把鄭國當成自己東邊的國境,那就會肆意擴大他西邊的國境。如果不損害秦國,又將從何而去取呢?損害秦國來壯大晉國,就請您認真想想吧。”不得不承認燭之武是一個極其精明的外交家,作為鄭國的使者最優先謀劃的必然是鄭國的利益。可燭之武的任務是勸秦穆公退兵,秦穆公和鄭國素無交情,為什麼要保護鄭國呢?所以燭之武必須站在秦穆公的立場上為秦國謀劃,不僅要用言語以情動人,更重要的是要用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利益吸引秦穆公,這叫做以利誘人。燭之武首先為秦穆公分析秦、晉、鄭三國之間的地緣關係:秦在西,鄭在東,有晉國橫亙當中,以那個年代的交通條件而言要跨越別國的土地去控制一塊飛地幾乎是不可能的,況且現在秦國要跨越的是強大的晉國,所以滅鄭對秦無利可圖。那麼反其道而行之——保留鄭國呢?鄭國承諾給予秦國的使節商旅過境的便利條件和物資補給,這對秦國而言雖算不上什麼大利,但至少也沒什麼損失。僅僅如此還不足以使秦軍退兵,因為秦晉之間是盟友,滅鄭雖不能為秦帶來立竿見影的直接利益,但秦完全能以協助晉國滅鄭為由向晉國索要利益。燭之武顯然早就預料到了這點,為此他使出了最後一招——挑撥離間:秦晉之間並非鐵板一塊,在以前晉惠公時期雙方是有矛盾的,即使在晉文公時代這種矛盾也不過是處於潛伏期沒暴露出來而已。事實上晉國的存在本身就阻止了秦國向東擴張的可能,秦晉之間有著深刻的地緣矛盾,雖然在晉文公和秦穆公兩位雄主的統治下雙方都選擇對這種矛盾視而不見淡化處理,但這種矛盾一直存在。燭之武抓住這種矛盾大做文章,向秦穆公指明晉國的強大其實就是秦國的災難。秦穆公是何等精明之人,他深知:國際政治從來沒有永恆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秦晉之間的地緣矛盾早晚有集中爆發的一天,在這一天到來前自己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打壓晉國的實力。於是秦穆公與鄭國訂立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那裡,自己就回去了。晉文公見秦穆公撤兵後也隨即解除了對鄭國的包圍。

晏子使楚遭楚王連續三次戲弄羞辱,皆能巧妙應對以維護齊國的國家尊嚴。這一故事因為被收錄中小學課本中而家喻戶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流傳著一個“折衝樽俎”的典故也與晏子有關:晉國打算攻齊,先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以打探虛實。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酒酐耳熱之際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子見狀厲聲命令侍臣:“快把這個酒杯扔了,再給主公換一個。”因為根據當時華夏諸國之間的禮儀:君主的器具是不能與人共享的,範昭此舉實為羞辱齊景公以試探齊國君臣的態度,不料晏子以強硬的姿態堅決抵制了這一無禮舉動。回國後的範昭在向晉平公彙報時認為齊國有晏子這樣的賢臣在不是能輕易攻打的,晉平公因此放棄了攻齊的打算。就這樣晏子不費一兵一卒就在酒桌之上化解了一次外交危機,後世稱之為折衝樽俎。

春秋末期晉國的重臣韓宣子提出希望得到鄭國的寶玉以便和他已有的一塊玉配對,鄭國的執政大臣非常禮貌地回答:“這不是鄭國官府的東西,而是某位鄭國商人的私產,我們國君和我本人都無權做主。”有人勸子產:“何必對一塊玉如此吝嗇?要是因此得罪了晉國,鄭國豈不是失去更多?”這要換成後世的慈禧太后那必然是“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領土都能割讓,一塊玉算什麼?我管你國府的,還是私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朝廷要你的東西是看得起你,誰敢不給?子產卻回答道:“先君立國之時和商人訂有契約:鄭國尊重商人私產。現在如果因為晉國想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甚至不惜背棄先君訂立的契約,那我們就是在用鄭國的國家榮譽在做交易。這次我們滿足了晉國的要求,但卻助長了他們的貪慾,下次他們就會提出別的要求,但凡我們有一次不能滿足他們就會結下恩怨。在大國面前我們應該以禮相待,但如果大國有非禮的舉動,我們必須堅守底線,否則我們將淪為大國的一個城池而失去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地位。”

張儀為秦惠文王制定連橫而鬥諸侯之策——張儀認為:在大國爭鬥中具有強大實力的國家應當在國際體系中有所作為,應當起主導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戰爭是關係到國家興亡的大事,但外交謀略也起重大作用。張儀指出:以秦之國力卻不能稱霸的主要原因在於秦國的謀臣沒為秦王提出好的謀略。他還進一步指出:過去強大的齊國五服諸侯卻一戰而敗也在於謀略不徹底。從前秦國與楚國作戰,大破楚國——襲取了楚國的郢都,楚王東逃。那時只要繼續向楚國進軍,那麼楚國就可以完全佔領,佔領了楚國就可以利用其土地人民與其他五國對抗。可秦國卻放下唾手可得的楚國轉而攻伐其他國家去了,如此既給了楚國喘息之機,又使自己樹敵過多。所以秦國必須明確自己的主要目標,集中所有兵力和戰略物資狠狠打擊這個主要目標——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而對其他國家則要採取外交攻勢——能結盟最好不過,即使不能也要令其保持中立。正是在連橫外交思想的指導下秦國得以成功拆除齊楚聯盟,為東出函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322年(秦惠文王更元三年)張儀相魏,實際上張儀這次到魏國當相國其實是為秦國的連橫戰略服務的——他身兼秦、魏兩國相國其實就是要推動魏秦結盟,使魏國附屬於秦。作為其競爭對手的公孫衍則設法取得了韓國的支持,破壞了張儀聯合秦魏的政策。公元前319年張儀被迫去魏,公孫衍代張儀為魏相。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合縱攻秦。這次進攻沒有取勝,五國聯軍至函谷關而還。但這次進攻還是一次有名的對秦的進攻。公孫衍還進一步將自己合縱結盟的對象進行擴張:不只是東方六國,這次他想到了在秦國的背後插上一刀——原來秦國西部生活著眾多的西戎部落,經過秦穆公時代的開疆拓土絕大部分西戎部落被秦國兼併,但有一個名叫義渠的西戎部族依然頑強生存了下來。公孫衍向義渠國拋出了橄欖枝:有一次義渠君朝魏。公孫衍就趁這個機會,勸告義渠君加強對秦的警惕。他說:如中原無事,秦就要對你們燒殺掠奪;如果中原有事,秦將輕使重幣去同你們交好。後來五國攻秦。恰巧這個時候秦以文繡千純,美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集合群臣議論這件事。義渠君說:這就是公孫衍當年所說的那話了。於是起兵襲秦,大敗秦人。

蘇秦遊說趙王,被封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車一百輛、錦繡一千匹、白璧一百對、黃金一萬鎰跟在他的後面,用來聯合六國,瓦解連橫,抑制強秦,一時間蘇秦佩六國相印而函谷關交通斷絕,一時間強秦不敢東出。春秋戰國時代列國在進行外交活動時雖然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為重,但始終要給自己披上週禮的外衣——強調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禮法仁義的。蘇秦則強調:任何國家的外交行為必須以國家利益為最高標準,所謂仁義道德是虛無縹緲的。

戰國末年秦王嬴政滅韓亡魏,隨即向魏國的附庸安陵君提出用五百里地交換其領土,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唐雎面對秦王的一再逼迫斷然回敬道:“大王聽聞過布衣之怒嗎?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最終有膽有識的唐雎令秦王不得不感嘆:“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漢武帝時期張騫用自己的雙腳鑿空西域,因為他新疆得以成為中華民族的神聖領土,因為他聯繫東西方之間的絲綢之路被打通。他在西域留下了大漢的赫赫聲威,以致於此後出使西域的漢使幾乎都要借用張騫的博望侯爵位以取信西域各國。

西漢太初二年(公元前101年)西域烏孫國的使者向漢武帝表達了希望迎娶漢朝公主的願望,漢武帝並不打算讓自己的女兒遠嫁異國他鄉,於是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踏上了和親烏孫之路。隨同解憂公主一起遠赴烏孫的侍女中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她的名字叫做馮嫽。儘管只是丫鬟出身,然而馮嫽知書達禮,聰慧而富有見識,尤其能言善辯,沉著穩健。解憂雖名為公主,但前半生遭軟禁,後半生形同放逐,是在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也許正因為如此她才沒有尋常公主的架子。命運坎坷的解憂公主和出身卑微的馮嫽成了一對好姐妹,而馮嫽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瞭解憂公主的知遇之恩。烏孫王翁歸靡死後漢宣帝本想支持解憂公主之子元貴靡繼位,然而當年烏孫老王軍須靡留有遺囑:王國是屬於匈奴公主所生的王子泥靡的,翁歸靡只是代管,將來還是要交還給泥靡的。或許是因為泥靡更名正言順一些,或許是因為元貴靡還顯年輕,不夠有力,總之在這場較量中漢朝的外孫不敵匈奴的外孫,烏孫貴族最終推舉泥靡作了新國王,號稱狂王。解憂公主按照烏孫習俗又改嫁給了狂王泥靡,可大家不要忘了泥靡可是解憂公主的情敵匈奴公主的兒子,很快烏孫上下就知道了國王和王后夫妻不和的消息。泥靡不愧是狂王——他瘋狂的倒行逆施之舉很快使自己眾叛親離,匈奴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兒子烏就屠是他同母異父的弟弟,但卻和他水火不容。於是解憂公主利用二人的矛盾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騎馬逃走。至此雙方終於兵戎相見,風雲突變。烏就屠倉皇出逃,狂王迅速帶兵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赤谷城,漢朝西域都護府發兵解圍,將參與刺殺的使臣押回長安斬首,再派使臣張翁前往審理此案,安撫狂王, 以求和解。這本來是走個形式,意在暫且平息事端,趁機削弱狂王。可是愚蠢的張翁竟然沒能理解朝廷與解憂的默契,來到烏孫後居然大模大樣的開審,甚至揪住解憂公主的頭髮破口大罵。解憂自然不服,再次秘密上書漢宣帝。果然過不多久朝廷下令押回張翁斬首,而與張翁同去的副使也因白白錯過了殺死狂王的大好機會,回到長安後被施以宮刑。趁著這個不可開交的時候匈奴公主所生的烏就屠逃到北山,揚言母家匈奴將派兵平亂,於是烏孫國中親匈奴派的勢力全部歸附,欲奪取全國,與屯結於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漢與烏孫多年來的"兄弟之邦"之盟眼看要毀於一旦。就在這千鈞一髮的緊要關頭,為了民族大義,馮嫽挺身而出,冒著生命危險親自前往勸說烏就屠。馮嫽利用自己卓越的見識,出色的口才,以及多年來對西域諸國形勢的瞭解,對烏就屠曉之以理,剖析利害,並以漢朝強大的軍事力量為後盾對烏就屠施加壓力,終於勸說成功。最後烏就屠表示:只要漢朝給他一個名分,願意安於"小號"。漢宣帝得知此事後徵召馮嫽萬里入朝,詳細陳述事情始末。馮嫽在皇帝面前侃侃而談,上至西域諸國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下至烏孫各派淵源,利害關係,無一不精,條理清晰,口若懸河,語語中的。漢宣帝大為讚賞,於是破天荒的委任馮嫽為正式的漢朝使節,乘坐錦車,持漢朝節仗,代表皇帝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以女子持節仗出訪,不僅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在數千年重男輕女的封建社會中也難得一見,一時間西域各國皆尊稱馮嫽為馮夫人。十年後解憂公主已然故去,此時繼任的烏孫王是解憂公主的孫子星靡,可由於他生性懦弱,繼位後因治國無方,致使烏孫局勢再起動盪。此時早已回到長安養老的馮嫽上書漢元帝請求再為漢使,出使烏孫鎮撫星靡。漢元帝准奏並選派一百名士兵的隊伍護送馮嫽第三次出使烏孫。馮嫽以她的威望與才幹,遊說烏孫各方消釋嫌隙,精誠團結,幫助星靡治國安民,烏孫得以國泰民安,漢朝與烏孫的友好關係也因此得以繼續。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被漢武帝打擊的匈奴開始主動尋求與漢朝改善關係,作為回應漢武帝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出使匈奴。不料就在他們這次出使過程中匈奴發生內亂,副使張勝打算趁匈奴內亂刺殺匈奴單于的重臣衛律,從而為漢朝消除一大外敵。事洩後匈奴方面扣押了漢朝使團,在接下來的十九年裡蘇武一行一直過著渴飲雪、飢吞氈,牧羊北海邊的囚禁生活。在苦熬了十九年後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又有所改善——這年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蘇武的隨從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于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公元前72年已迎娶了解憂公主從而成為漢家女婿的烏孫因為匈奴的侵略而向老丈人求救。常惠作為漢使被派去烏孫協調兩國的共同行動。在解憂公主的幫助下常惠順利和烏孫結成共同抗擊匈奴的聯盟——在常惠的居中協調下烏孫動員了五萬人馬,漢朝則出動了十五萬大軍,這次行動雙方東西夾擊大破匈奴。常惠隨即凱旋班師回朝,在他帶回來的戰利品中出了戰俘和牛羊之外,還有一件特別的贈品——一顆人頭。這顆頭顱的主人名叫姑翼,是龜茲國的貴臣。在丟失了河西走廊後匈奴加緊了對西域小國的控制力度,試圖從西面封鎖漢朝。當時的西域地區分佈著大大小小三十六個城邦小國,這些國家夾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搖擺不斷——龜茲也不例外。當時西域小國和漢朝之間維繫彼此關係的方式之一就是我們目前在影視劇中較為常見互換質子,嚴格意義上這種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漢和西域小國之間可不像春秋戰國的五霸七雄那樣鼎足而立,所以實際上是西域小國單方面送上人質,而不是和漢朝互換人質。漢朝曾派在漢朝做人質的扞彌太子賴丹作為漢使出訪龜茲,不料龜茲王在親匈奴的姑翼慫恿下居然派兵殺死了賴丹。儘管賴丹是扞彌太子,但他是代表漢朝出使,龜茲公然截殺漢使自然令漢朝方面震怒。常惠在聯合烏孫大破匈奴後班師回朝途中建議乘機懲罰龜茲以為賴丹復仇。此時的大漢天子漢宣帝並沒同意這個方案,但此時真正掌握帝國朝政的霍光暗示常惠可以便宜行事。在得到霍光的暗示後常惠發動自己帳下的兵馬,又向盟友烏孫借來7000士兵組成了一支四萬七千人的部隊打算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合圍龜茲。不過在正式發兵前常惠還是打算先禮後兵,於是他先派出使臣前去譴責龜茲王擅殺漢使之罪。在漢軍強大的軍事威懾之下龜茲王把所有罪過都推給了姑翼——他把姑翼活著交給常惠,後者則帶著姑翼的人頭凱旋而歸。經過這一事件後龜茲王絳賓出於政治考慮決定與漢加強聯繫。在絳賓的支持下西漢政府得以在龜茲東邊的邊防重鎮烏壘(今輪臺東)設西域都護府,這是與常惠分不開的。

公元前60年為了管理統一後的西域,西漢在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建立西域都護府,正式在西域設官、駐軍、推行政令,開始行使國家主權,這就是《漢書·鄭吉傳》中所稱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從此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鄭吉被任命為第一任西域都護。鄭吉是會稽人,以士兵身份隨軍出征,多次前往西域,因此升為郎官。公元前68年鄭吉由於為人堅韌剛毅,熟悉外國事務被選為“使者”,與校尉司馬熹率領三校士卒屯田渠犁。同年秋鄭吉即奉命發諸國兵3萬人及屯田卒1500人西擊車師,車師王降漢。鄭吉根據渠犁屯田積穀的成功經驗,派士兵三百人屯田車師,因功晉升為衛司馬,被任命為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這是西漢在輪臺設置使者校尉的發端。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九月匈奴發生內亂。十月日逐王遣使至渠犁,向鄭吉表示願意率眾歸屬漢朝。鄭吉盡發渠犁屯田軍與龜茲諸國人馬五萬人前往迎接,日逐王率眾一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來歸,鄭吉將其安置在河曲(今青海),期間有一些人逃跑,鄭吉派兵追上殺了他們,護送日逐王等至京師,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留居長安。匈奴統治西域的僮僕都尉隨之撤銷。鄭吉攻破車師以後又降服日逐王,威震西域,後漢朝在烏壘城(今輪臺縣)設置了西域都護府,鄭吉被漢宣帝任命為西域都護。都護的設置就是從鄭吉開始的。西域都護是西漢王朝派駐西域的最高軍政長官,直屬中央領導,相當於內地郡太守,除直接掌握領導漢朝在西域的駐軍外,奏請朝廷批准,還可以調遣西域諸國的軍隊,維護地方安寧,保障絲綢之路暢通。從此西域地區正式列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西漢時期西域樓蘭國在漢朝和匈奴之間左右搖擺,後來匈奴人在樓蘭扶植了親匈奴的國王,此後樓蘭的外交政策就全面倒向匈奴,對漢朝則越發無禮起來。正當樓蘭對漢朝日益表露出不恭順的態度之時另一個西域小國——龜茲更是公然截殺了漢使賴丹。於是漢昭帝派出一位名叫傅介子的使臣帶著詔書去譴責樓蘭、龜茲兩國。傅介子到了樓蘭,責備樓蘭王說:“大部隊就要到了,您如果不慫恿匈奴,匈奴使者經過這裡到各國,為什麼不報告?”樓蘭王表示服罪,說:“匈奴使者剛剛過去,應當是到烏孫,中途經過龜茲。”傅介子到了龜茲,又責備龜茲王,龜茲王也表示服罪。傅介子從大宛回到龜茲,龜茲人說:“匈奴使者從烏孫回來,正在這裡。”傅介子乘機率領所帶的漢軍一起斬殺了匈奴使者。傅介子回到京城把情況上奏,漢昭帝下詔任命他為中郎,升為平樂監。公元前77年傅介子向當時實際執掌朝政的大將軍霍光建議取龜茲王首級以威懾西域諸國的計劃,但霍光認為龜茲較之樓蘭路遠,如果一定要實踐這個計劃的話,那麼樓蘭比龜茲更合適。於是傅介子和士兵一同帶著金銀錢幣,聲稱把這些東西賞賜給外國。他們到了樓蘭,樓蘭王看起來不願親近傅介子,傅介子假裝離開,到達樓蘭的西部邊界後,傅介子指使翻譯對樓蘭王說:“漢朝使者帶有黃金錦繡巡迴賜給各國,大王如果不來受賜,我就要離開到西面的國家去了。”當即拿出金幣給翻譯看。翻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樓蘭王,樓蘭王貪圖漢朝財物,就來會見使者。傅介子和他坐在一起飲酒,並拿出財物給他看。樓蘭王只看見了面前堆積如山的財物,卻沒注意到傅介子身旁的漢朝護衛強壯得足以要了自己的命。他毫無顧忌地與傅介子開懷暢飲,傅介子趁機對樓蘭王說:“天子派我來私下報告大王一些事情。”樓蘭王起身隨同傅介子進入帳幕中,兩人單獨談話,兩個壯士從後面刺殺樓蘭王,刀刃在胸前相交,樓蘭王立即死掉了。他的貴族及左右官員都各自逃走。傅介子告諭他們說“樓蘭王有罪於漢朝,天子派我來誅殺他,應改立以前留在漢朝為人質的太子為王。漢軍剛到,你們不要輕舉妄動,一有所動,就把你們的國家消滅了!”在傅介子的滅國威脅下樓蘭貴族只得接受漢朝方面晚到的質子成為自己的新國王。傅介子這次千里奔襲的斬首行動隨即受到漢帝國朝野上下的一片讚譽,在漢朝做人質的樓蘭王子在漢朝的扶植下登上了王位,漢朝還給樓蘭改了一個名字“鄯善”。這次斬首行動令漢帝國的聲威響徹西域大地。

原本出身史學世家的班超投筆從戎出使西域鄯善(今新疆羅布泊西南)國。鄯善王對班超及部下先是噓寒問暖,禮敬備致,後來突然改變態度,變得疏懈冷淡。鄯善王態度的變化沒能瞞過班超,他很快敏銳地意識到事情有了變故,於是在他多方打探之下終於得知:原來北匈奴的使者也到達了這裡。為了確認這一消息的真偽,班超便把接待他們的鄯善侍者找來,出其不意地問他:“我知道北匈奴的使者來了好些天了,他們現在住在哪裡?”侍者感覺出乎意料,倉猝間難以回答,只好把情況照實說了。班超把侍者關押起來,以防洩露消息。接著立即召集部下三十六人飲酒高會。當晚班超率領三十六名壯士直奔北匈奴使者駐地順風放火,同時在門口埋伏下刀斧手,一時間三十六人前後鼓譟,聲勢喧天。混亂之中的匈奴人不知漢軍有多少人馬,於是紛紛亂作一團奪路而逃。班超親手擊殺了三個匈奴人,他的部下也殺死了三十多人,其餘匈奴人都葬身火海。次日當班超將此事告知郭恂時特意說明:““你儘管沒有與我們一起行動,但我班超又怎麼忍心獨佔這份功勞呢?”不得不感嘆班超的情商的確很高——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為國立功於絕域之外,搏一個封妻廕子流芳後世,如果為獨佔功勞而得罪小人保不齊自己會落到什麼下場。隨即班超請來了鄯善王,把匈奴使者的首級給他看,鄯善王大驚失色,舉國震恐。班超好言撫慰,鄯善王表示願意歸附朝廷,並把自己的王子送到朝廷作為人質。

公元580年突厥沙缽略可汗向北周求婚,北周宣帝宇文贇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封為千金公主嫁給他為妻,派派長孫晟作為使者護送千金公主遠嫁突厥。在突厥期間有一次長孫晟跟隨沙缽略可汗出遊,遇到兩隻雕飛著爭肉吃,沙缽略可汗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於是彎弓奔去,正遇雙鵰相奪,於是一發而射穿兩雕。長孫晟憑藉一箭雙鵰的技藝令突厥人心悅誠服,他在突厥期間考察突厥山川形勢、部眾強弱。後來在隋文帝楊堅時期長孫晟制定了利用突厥內部矛盾將其分化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兩部的方針。

唐貞觀十七年(643年)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當年12月唐朝使團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互申兩國之好。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率30餘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時拜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看望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並不知道此時天竺國內剛發生了一場動亂:稱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屍邏逸多已死,隨即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屍邏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據勢力在進行了新一輪的角逐,最終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篡位。阿羅那順不知是貪圖唐朝使團的財物,還是聽信讒言以為唐朝將對自己不利,總之他派兵劫殺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成為了天竺人的俘虜,而使團其他成員則直接被殺死。王玄策和蔣師仁居然設法逃出並借來吐蕃和尼泊爾的兵馬擒獲阿羅那順,書寫了一段一人滅一國的傳奇。

1585年9月9日阿爾芒·讓·迪普萊西·德·黎塞留出生於巴黎,1606年在當時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提名下黎塞留被任命為呂松主教,他在後世被人譽為紅衣主教。儘管被人們稱為紅衣主教,但他並不是為教會服務的——在當時的歐洲民族國家的理念尚未完全形成,教權壓制政權的現象層出不窮: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自己首先是教會的信徒,其次才是國王的臣民。然而黎塞留終其一生始終將法國的國家利益放在首位,致力於將法國打造成歐陸霸主,甚至不惜為此同羅馬天主教會對立。對黎塞留有知遇之恩的亨利四世於1610年遇刺身亡,其子路易十三繼承了法蘭西王位。這時的路易十三年方九歲,很顯然他不具有獨自治國理政的行為能力,因此這一時期法國實際由太后瑪麗·德·美第奇攝政。然而在太后的御用班底統治下的法國卻是吏治腐敗、國庫空虛,貴族們堅持要召開三級會議並試圖以此限制王權,農民和市民因不滿政府的橫徵暴斂而時不時發起暴動,法國的國際威信和對外貿易在這一時期也受到了波及。在這一時期黎塞留出於自己的政治前途考量而選擇依附於太后,然而在1617年4月羽翼豐滿的路易十三發動政變放逐了母親美第奇,受此事波及的黎塞留被放逐到阿維農。在這裡他寫成了《保衛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一書,他正是因為如此才被教皇格列高列十五世擢升為紅衣主教。太后美第奇在被放逐後曾計劃逃跑,如果此時一旦付諸實施勢必使法國在國際上顏面掃地,路易十三自然不願看到這樣的事發生,於是試圖同母親和解,這時黎塞留在國王和太后之間穿梭遊說,成功化解了太后出逃危機。此後黎塞留開始獲得路易十三的重用提拔——1624年8月他成為法國首相。作為首相履職時的黎塞留是這樣向路易十三闡述自己治國理政的方針的:“我的第一個目的是使國王崇高”——就是削平貴族,加強專制王權。“我的第二個目的是使王國榮耀”——就是提高法國在歐洲各國中的地位。在黎塞留主政之下的法國對內削弱了貴族勢力,強化了專制王權,結束了國內長期的宗教內戰。與此同時他對法國外交的貢獻似乎更大:他主政法國時期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這時歐洲各國劃分敵我陣營的標準基本就兩條——宗教信仰和親疏關係。當時的歐洲在宗教改革後湧現出大量新教派,這些新教派和傳統的羅馬天主教派之間矛盾日積月累,最終以三十年戰爭的形式爆發出來,於是歐洲各國很自然地根據本國的宗教信仰劃分敵我陣營。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之間普遍存在政治聯姻,因此各國王室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婚姻關係和血緣關係,彼此的親疏遠近也成為劃分敵我的標準之一。然而黎塞留儘管身為天主教的紅衣主教,卻毫不猶豫地從法國的現實利益出發選擇同新教國家合作——這是因為他認為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才是對法國最大的威脅:此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著奧地利、捷克、匈牙利、尼德蘭、西班牙、意大利南部以及西屬美洲殖民地,法國完全處於哈布斯堡家族的戰略包圍之中。最終法國同德意志的新教諸侯以及瑞典合作將德意志諸侯割據的狀態維持下來,避免形成哈布斯堡家族在德意志一家獨大的局面。與此同時法國則將自己的陸上國境線推到萊茵河西岸並強力進入大西洋和地中海,開闢了一系列海外殖民地。他從國家現實利益出發的務實外交理念被視為是現代外交學的開山鼻祖。

說起本傑明·富蘭克林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他應該是一位政治家兼科學家,人們更多記住的是他在科學領域的成就以及作為美利堅開國三傑的政治成就,其實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舉世公認的傑出外交家:早在獨立戰爭爆發前他就曾代表北美殖民地多次赴英國談判。1776年富蘭克林被派到法國任代表美國的專員,直到1785年。其間他很受法國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有些富有的法國家族甚至流行以他的畫像裝飾畫廊。本傑明·富蘭克林出使法國十分成功,取得對初生美國來說非常重要的法、美軍事同盟,以及談判簽訂了1783年的《1783年巴黎條約》。1776年已七十高齡的富蘭克林又遠涉重洋出使法國,贏得了歐洲人民對北美獨立戰爭的支援。

1809-1848年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領導奧地利的政治外交達39年之久 ,在此期間他運用出色的外交手段維繫著對抗拿破崙的反法同盟各國的外交聯繫。在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維也納會議上他又推動以“正統主義”和“大國均勢”為核心的梅特涅體系在歐洲的形成,正是在這一體系之下使本已搖搖欲墜的奧地利霸權又維持了幾十年,直到在普奧戰爭中被新興的普魯士擊敗。

1815年4月1日午後1時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出生在普魯士的勃蘭登堡阿爾特馬克區申豪森莊園。在學生時代他表現出過人的語言天賦——除德語外,還能熟練運用英語、法語、俄語、波蘭語、荷蘭語,他甚至還懂古代的希臘文和拉丁文,與此同時他還熟知歐洲各國的歷史。也許他日後之所以能對歐洲各國的心態瞭如指掌並在其之間遊刃有餘地縱橫捭闔就是在這一時期打下的基礎吧。1847年4月14日普魯士聯合邦議會會議開幕,正是在這次會議上當年33歲的俾斯麥當選柏林州的正式議員,由此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這時德意志各邦國之間組成了邦聯會議,普魯士作為德意志諸邦中兩大強國之一自然也在邦聯會議中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1851年俾斯麥出任邦聯會議的普魯士代表並於不久後升任大使,此後他又歷任駐俄大使、駐法大使等職,直到1862年9月23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將其召回並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3天后他在普魯士議會下院發表了自己的就職演說:“當代的重大問題並非通過演說和多數派決議就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來解決。”他因此被冠以“鐵血宰相”的名號。正是在俾斯麥的鐵血政策指導下普魯士完成了擴軍備戰的一系列工作,與此同時俾斯麥巧妙地在歐洲各國之間合縱連橫:先是拉攏奧地利以收復德意志失地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為名對丹麥作戰,以此爭取德意志諸國的好感,獲得師出有名的大義名分。接著又在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兩地的分割問題上刻意製造同奧地利的矛盾,與此同時穩住西部的法國,拉攏德意志諸小邦以及渴望從奧地利手中收復失地的意大利撒丁王國。在普奧戰爭中普魯士展示了高昂的士氣和先進的技術:普魯士在火力、後勤運輸以及情報傳遞等各方面無不優於奧地利,最終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告終。然而正當普軍上下打算趁勝追擊直入維也納時俾斯麥在審時度勢後堅決阻止了這一行為,因為他知道同樣圖謀歐陸霸權的法國不會坐視德意志的統一,如果奧地利被徹底擊敗,也許普魯士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法國。為了避免法國的干涉,俾斯麥當機立斷決定將奧地利從德意志排擠出去,然後建立一個以普魯士為主導的不含奧地利在內的德意志國家。儘管這樣做看似是放棄了唾手可得的東西,但俾斯麥就是這樣的人——絕不允許所謂的勝利果實干擾到自己的通盤計劃。事實證明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在不久之後普魯士果然同法國爆發了戰爭,而在這場戰爭中被普魯士打怕了卻又沒被過分削弱的奧地利選擇了保持中立。普法戰爭後法國被迫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由普魯士統一的德國並向德國賠償鉅額賠款。割地賠款以及歐陸霸權的喪失使法國將德國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法德矛盾幾乎成為20世紀初歐洲最主要的一股矛盾並深刻影響制約著其他國家之間的矛盾。1871年剛在普法戰爭中獲勝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皇帝,由此宣告了德意志統一的完成,然而這對法國而言無疑是一種挑釁行為。鑑於法德矛盾的尖銳,俾斯麥一直積極試圖孤立法國——先是組建了德、奧、俄三皇同盟,然而這一同盟內部本身就潛伏著巨大的隱患:俄國對東歐和巴爾幹等斯拉夫人聚居區一直懷有野心企圖,而德、奧在這些地區也有利益存在;另一方面俄國也不願看到德國在擊敗法國後進一步崛起成為一箇中歐強權,因為德國在擊敗法國後的下一個目標極有可能就是自己。面對俄、奧兩個盟友的矛盾俾斯麥展現出自己高超過人的外交天賦:他絕不會在俄、奧兩國之間偏向哪一方,而是努力營造出一種使兩國都需要依仗德國的形勢,與此同時俾斯麥還將他的結盟羅網擴大到意大利:以幫助意大利對抗法國換取意大利同德國結盟。俾斯麥的結盟體系其實就是以一種環環相扣的格局使各國彼此互相牽制,遺憾的是新上臺的威廉二世皇帝和他的外交班底無法理解如此複雜的結盟體系,以致於他們在俄、奧之間選擇站到奧匈帝國一邊,這無異於將俄國推向自己的對手法國一邊。與此同時以威廉二世為首的新政府又大力推行海外擴張,以致於同當時的殖民霸主大英帝國構成了尖銳的衝突。

1871年7月沙皇俄國入侵我國新疆伊犁地區,隨後沙俄軟硬兼施迫使清政府的派出談判的崇厚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中國割讓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向俄國賠款五百萬盧布,俄國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等地經商全部免稅,允許俄國經新疆到天津、漢口和西安陸路通商;而換回來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國包圍的空城伊犁。 清政府面對這樣一份令國內民怨沸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到底不敢認賬,於是又改派曾紀澤赴俄重開談判。曾紀澤初到達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受到冷遇,甚至被質問談判資格。曾紀澤一方面援引國際法據理力爭,一方面明確表示“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但倘若不幸而有此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一戰“。經過曾紀澤半年的努力最終達成如下協議: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面積達2萬餘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漢口、西安等地進行經濟活動諸條款;廢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貿易,侵犯中國內河主權等規定。

在1919年巴黎和會上作為戰勝國的中國卻遭到了戰敗國的待遇——列強將戰前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中方代表顧維鈞就此發表了措辭嚴厲的抗議並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此後他又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1945年6月他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

最後還有打開新中國外交局面的周恩來總理:1954年他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經過談判達成協議,使越南(除南方外)、老撾、柬埔寨三國的獨立獲得國際承認。他代表中國政府提出作為國與國關係準則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他的努力下中國成功爭取到了非洲人民的支持並以此恢復了自己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在萬隆會議上他提出的”求同存異“理念成為世界各國處理外交事務的基本原則方針。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仍推動新中國和多年的老對手美國、日本建交,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國共兩黨都承認的外交奇才顧維鈞。其生平事蹟曾攝製電影由陳道明擔綱主演。

顧維鈞字少川。江蘇嘉定人。民國三大美男子之一。早年留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法學博士。回國後任總統府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

1915年任駐墨西哥、美國、古巴公使。19年任出席巴黎和會和中國代表團成員。巴黎和會,再一次證明了"弱國無外交",但這一回卻令顧維鈞贏得了極高的聲望,他拍案而起,慷慨陳詞,怒斥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在他身後,屹立著四萬萬的熱血民眾。這一幕,當真是他一生中最為意氣飛揚的時刻了。

顧維鈞的一生中,最成功最愉快的一幕,就是參加巴黎和會。他外交成績的發軔在此,名揚四海的創始亦在於此。

'1922年起先後任北京政府外交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24年代表中國政府與蘇俄簽訂中俄協定。九一八事變後,曾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

1932年起,先後擔任國民政府駐法國、英國、美國等國大使,並代表中國政府出席國際聯盟理事會議。先後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

北洋時期,官員輪替猶如走馬燈,獨有顧維鈞巋然不動。在那動盪年代,以獨存的才幹和不附黨派的獨立人格贏得各方的敬重,他也得以為國家利益而盡綿薄之力。

顧維鈞投入國民政府後,仍然受到重用。繼續關注祖國的局勢,並奔走於國際社會。這一期間,矛盾的焦點是抗日,顧為了中國的利益,極力促成了各派代表共組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董必武作為共產黨代表出席了舊金山會議。

國民黨政權失掉了大陸,顧維鈞也路上了錯誤的征程。開始他尷尬而孤獨的半生。擺脫了名利場上的爾虞我詐,他確實輕鬆多了。然而,他卻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馬,在人生的最後歲月裡,仍然勤於筆耕,忙於自己的回憶錄。在他逝世後,好評如潮,可謂善始善終了。

敬請關注,不吝賜教。




周勇華2


我覺得歷史上最厲害的外交官,是周恩來總理,他才思敏感,反應極快,能在瞬間回答你提出的刁難問題。

我曾聽到幾個故事,表現出他的沉著風範與智力高度,讓人折服。

一次美國官員問總理,“你們中國人為啥勾著頭走路”?總理平靜帶著微笑說道,“因為你們走的是下坡路,我們走的是上坡路”。這話說得何等玄機。

有一次外國人刁難總理問道,“你們中國有好多廁所”?總理不慌不忙的說道,“中國就兩個廁所,男廁所和女廁所”。這種回答何等精闢,這就是總理偉大厲害之處。


窮光旦


上下五千年,東西南北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唯有周公。玩世界於掌中,騁天地於足下,無人能及,無人能比。外交手腕之高超,品德之高尚,世人望塵莫及。


用戶52024516700


最厲害的外交官――大唐的王玄策。

公元647年,王玄策出使天竺,捲入了印度的王位篡奪事件,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神話。


當時,中天竺國王死,國中大亂,其大臣篡位後發動軍隊以拒王玄策。

王玄策隨行的30餘騎被擒,王玄策逃至吐蕃。

王玄策發誓報仇,遂在吐蕃發檄文徵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


三天,只用三天的時間,王玄策攻破中天竺國都,斬首三千餘人,溺死萬餘。

公元648年,王玄策將中印度國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

王玄策與唐玄奘同時,唐僧取經得益於《大唐西域記》和《西遊記》的傳播,而王玄策由於官職低微,三次出使印度、一次滅中印度竟在正史中無法單獨立傳,可能與大唐初年名將太多也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