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道德經》第十四章 大道無形

實踐《道德經》第十四章 大道無形

原文: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析】

大道無形象,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

孔子說:朝得道夕死可夷。孔子被稱為聖人,其求道之心乃至於此。毛澤東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可見道之為物,是何等尊貴了。

佛陀靈山會上拈花一笑,傳道迦葉“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囑咐摩柯迦葉。”佛陀傳的是什麼東西,這麼神秘?正法眼,就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一樣,能識別一切正邪諸法,看破一切假象。正法眼也是涅槃妙心,涅槃是寂靜,涅槃妙心就是清靜自然之心。這種東西人人本有,就如佛陀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皆得現前。”

離開妄想,就是實相,就是自然,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佛陀傳的,就是棄妄歸真之道。由於寂靜無相,妙心非想,所以實相無相,大道無形。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是同一個意思,就是大道無形。老子所悟之道即天道,也就是自然之道:無為無不為。無為則無形,有為則有相。無為則清靜,有為則燥動。是為動靜之道:有動必有靜。

道理,我們經常所用到的一個詞!幾乎每一個人,在碰到事情的時候,都能說出一番大道理出來,君子動口不動手,通過講道理來解決問題。道理,先有道,後有理。佛陀悟道,然後才有四十九年說理講法,老子悟道,才有五千文講道講德。可到了後來,道理的內涵變了,捨棄了道只講理了。理有形,道無相。之所以會執著理而背離了道,是因為我們把握不到那無形的道,才會執著死理,固執己見。因道而說理,籍理而悟道。明理是為了悟道。前人悟道而說理,後人籍理而悟,是為證道。

道的狀態,可用恍惚來形容,無形無相,不見首尾,無始無終

。存在於萬物之中,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把握。道不屬修,只能悟。而悟道必須籍由一定的方法,在某個特定的境界裡領悟。有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裡前一句是人道,後一句是天道。人往往可以在某個特定環境裡,獲得啟悟。人道與天道相通,悟人道而成天道,悟天道而全人道,才是真人之作為。

古之悟道者,佛陀睹明星悟解脫之道,老子守靜篤而悟無為之道,達摩面壁悟無心,惠能聞經悟無住。還有如“尼姑女人做”、“眉毛橫著長,鼻子豎著長”、“飢來吃飯困來眠”、“喝茶去”、“庭前柏樹子”等等,無不是悟道之言,可以給求道之人很大的啟發。雖然說是悟道之言,但說出來了就變成了理,不能執理為道,而是要領悟理的背後的那個無形之本體才是正途。

大道無形,天地萬物(包括人)都以之為體,都是大道運行規則所成。執古之道,以馭今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悟道了,就能把握道的規則,用道的角度,來做當下的事。知道了萬古開始的狀態,明白萬物未生之前的情況,就算是把握了道的規則了。宇宙未生前,是什麼狀態呢?

人有生老病死,花有開放謝落,這是不變的真理,也就是道理。道就隱藏在裡面,那麼,什麼是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