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十四章

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十四章

第 十 四 章

原文:視之不見,名曰夷﹔

譯文:看不見的,我們稱之為夷;

原文:聽之不聞,名曰希﹔

譯文:聽不到的,我們稱之為希;

原文:搏之不得,名曰微。

譯文:摸不著的,我們稱之為微。

原文: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譯文:無論是看不見、聽不到還是摸不著的人們都沒辦法查究,所以就把他們歸類為一種。

原文: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譯文:其上不是明亮的,其下也不是昏暗的。

原文: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譯文:它一直存在卻無法命名,最終復歸於無物。

原文: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譯文:它沒有具體的形狀,也沒有物體那樣的表象,我們稱之為惚恍(若有若無)。

原文: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譯文:我們想迎面碰到它卻找不到它的頭,我們想尾隨它卻找不到它的尾。

原文: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譯文:哪怕掌握的是古時候的“道”,現在依然可以控制所有事物的發展變化。

原文: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能解釋這世界最早是怎樣誕生開始的,就稱之為道的規律(綱紀)。

現代人發現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而科學所涵蓋的專業門類也在不斷的拓展。而這些無處不在,卻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的規律性科學,老子統稱為“道”。道是主宰一切事物孕化變遷的規律性存在,是世界誕生之初就存在的客觀規律。因為是主導事物變化最本質的規律,所以無論古今時間怎樣變遷,規律都是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