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導語:魯迅筆下的《藥》,它的時代背景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時期,那時的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時的中華大地,外有西方列強步步蠶食,內有滿清政府欺壓民眾,百姓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民族正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於是一些中華的有識之士開始試圖拯救這個奄奄一息的國家,然而這個國家那“無形”的辮子卻比那“有形”的辮子可怕的多。

在辛亥革命前後,雖然西方的思想已經從大洋的彼岸進入中國,給中華大地帶來了思想啟蒙,但中國在數千年的封建禮教思想影響之下,人們對於傳統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謂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等這些明確的劃分界線深入人心,封建統治者通過將社會各階層進行嚴格規範的管理,以此穩固封建社會的統治,從而形成了一條“無形”的辮子。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在這個時代的人,無論遇到什麼事,都會循規蹈矩的按照“祖宗”定下來的規矩行事,他們絲毫不敢逾越,並且還會為自己那早已麻木不仁的思想、行為而沾沾自喜。這條“無形”的辮子已然將他們變成了如行屍走肉般的人。

面對革命人士被屠殺卻幸災樂禍——思想麻木的“辮子”

在中華大地動盪不安的時期,許多仁人義士投身於革命,試圖挽救這個奄奄一息的國家,但是當他們遭到封建政府的殘酷殺害時,圍觀的百姓卻都幸災樂禍,爭著搶著看熱鬧。他們非但沒有為革命英雄捨身取義感到惋惜,還在一旁指罵著革命人士大逆不道,死有餘辜。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正如影片中第一個登場的革命英雄,他在走上刑場的路上時,圍觀的人群都將剪去辮子的他視為“異類”,都在為他的謀逆之舉而感到驚詫!人們憤憤不平之時,還特意撫摸了一下自己的那條辮子,這時有人就得意洋洋的吹噓:有辮子就證明自己是效忠皇上的。

圍觀的人群中,只有革命黨人對這位即將上刑場的革命英雄深感惋惜,而這裡面就有一個叫夏瑜的革命黨人,他在不久後因為刺殺巡撫而成為了影片中第二個上刑場的革命英雄。

當夏瑜在監牢時,他堅持鬥爭,並且勸牢頭“造反”,當牢頭對他盤問底細,並試圖索要些好處時,他侃侃“攀談”了起來。他說出了:“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這樣一句響亮而有力的話,但他卻換來了牢頭的一頓毒打。當他被押赴刑場時,看熱鬧的百姓早已站在道路的兩旁,大家都在樂呵,因為今天看的是殺頭,而不是槍斃!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這些圍觀群眾和那個牢頭無疑是可憐的!因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近現代社會過渡的時期。中國人民面對西方殖民者和封建統治者的巧取豪奪時,由於傳統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使他們變得十分麻木,令他們絲毫感覺不到自己受到了壓迫,所以他們毫無反抗之心,在面對革命人士幫助他們對壓迫進行反抗時都渾然不覺,思想麻木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的人為的是誰,可見這條思想麻木的“辮子”危害之大!

迷信偏方“人血饅頭”能治肺癆——愚昧無知的“辮子”

在魯迅的作品《藥》中,茶館主人華老栓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得了肺癆,為了治癒兒子的病,華老栓四處求醫問藥,後來茶館的常客告訴他,人血饅頭能夠治癒肺癆。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在眾人的起鬨之下,華老栓對此深信不疑,於是他花了大價錢訂購了一個人血饅頭。在接過人血饅頭的那一刻,華老栓沉醉在了兒子痊癒後的情景,眼前是那種種美好的景象,於是他將人血饅頭像捧著心肝寶貝一樣,小心翼翼的趕回家中。

很快,這寄託著希望的人血饅頭被蒸熟,看著兒子大口吃了下去,華老栓夫婦倆沉浸在了無盡的喜悅當中,彷彿兒子已經痊癒了一樣。此時茶館的幾個常客也隨之起鬨說這次小栓的病一定能好,還跟華老栓說這錢花的值!華老栓連忙笑著點頭,只不過小栓服用了人血饅頭後,病情非但沒好,反而加重,這時茶館裡的幾個常客又跟著起鬨說多吃幾個人血饅頭就包好。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正當華老栓猶豫著要不要再買人血饅頭時,後院傳來了小栓他孃的痛哭聲,吃了人血饅頭的小栓最後還是被病魔給帶走了。

在當時醫學十分落後的中國,肺癆屬於不治之症,人血饅頭治肺癆則屬於無稽之談。然而華老栓卻對此深信不疑,茶館裡那些常客也對此深信不疑,他們都堅信這個沾滿了人血的饅頭能夠治癒肺癆。這足以說明愚昧無知是多麼可怕,而這條愚昧無知的“辮子”是從何而來的呢?

它來自於封建統治者長期所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愚民政策,從而固化了中國人民的思維,限制了他們的思想,令中國人民毫無科學理念,深深地陷入到迷信當中。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為求自保對革命者避而遠之——奴性根深蒂固的“辮子”

革命者夏瑜在刺殺巡撫後,之所以很快就被官府所抓獲,正是因為他的三叔夏三爺生怕受到牽連,因此密告官府,檢舉了他的親侄兒,並且換來了25兩雪白的賞銀。

就在革命黨人夏瑜被處斬後,他的母親也受盡了排擠,再也沒有人去買她的豆,沒人敢和她說話,人人都對夏四奶奶避而遠之,當夏三爺看見了她,也嚴厲斥責她不應該再出門到處賣豆。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而夏四奶奶也沒有絲毫的反抗,她在心裡默認了革命者就是“大逆不道”,她為自己兒子所做的事情而感到羞恥,因為他們都一致認為沒了皇上,這天就不圓,地就不方了。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人民由於長期飽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從而導致他們骨子裡的“奴性”根深蒂固。

因此在當時的民眾心裡,大清的天下仍舊是大清皇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級觀念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真理。他們將革命黨人以及家屬視為洪水猛獸,不僅會把皇帝的命革掉,還會把他們自個的命給革掉,這是群眾“奴性”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中國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為這些“奴性”群眾犧牲了,換來的卻是愚昧的見解和排斥。由此可見,“奴性”根深蒂固的無形“辮子”要比那有形的辮子更為可怕的多。

再看魯迅《藥》:比“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

結語

在19世紀上半葉,當西方國家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高歌猛進之時,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然恪守著農耕文明,以“天朝上國”自居。後來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的巨大撞擊之下,在強大而殘酷的征服者面前,古老落後的中國不得不低下那妄自尊大的姿態,向西方列強低頭,並且割地賠款。

清國人從此受盡西方國家的歧視,他們的辮子被稱為了豬尾巴辮,從而使試圖挽救這個國家的革命黨人誤以為只要去除那有形的辮子,就能改變中國的命運。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看到的那有形的辮子其實並不是最大的危害,比那有形的辮子更可怕的是那無形的“辮子”,是它造成了中國腐朽落後的局面,因此首先要革除的應該是那無形的“辮子”,否則就會像《藥》裡面的革命者一樣,為群眾捨身取義,然而群眾終究不知道他們為誰而犧牲,甚至對他們以及他們的家人產生愚昧的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