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晶片行業發展概況

【內容來源】:《芯片營銷》_芯片行業基本情況概括

【閱讀時間】:9min

【字數】:約2500字

【推薦理由】:講述了中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歷程,總體來看分成了五個時期:1 分立器件發展階段(1956-1965年);2 國產芯片的初級階段(1965-1978年);3 開放出產業全面復甦時期(1978-1990年);4 “908工程”“909工程”階段(1990-2000年);5 產業大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

【看法】:中國的集成電路發展整體來看相對國外或者臺灣地區落後5-30年;不同方面,封測,設計,製造或者到進一步的細分,整體來看都是落後情況;但是也存在個別的方面發展速度很快,都已經能排名到國際前列,比如說華為海思的SoC,個別的傳感器方面也做的挺好;IC製造方面一方面是看技術水平,另一方面是看工人的素質和工作水平;中國IC方面仍需要好好積澱。現在狀況:1)國內集成電路方面全面落後;2)國內人口眾多,科研方面有個別突出點;3)技術上存在短板太多。國家策略推測:全面出擊,全方位發展,根據具體發展情況再決定政策投入點,在政策和資金投入上在做調整。(推薦文章:臺專家:中國半導體發展模式的探討)

【內容】:

中國大陸的集成電路產業開始時間並不晚,但是由於後來的發展不夠充分,以致至今,整體集成電路產業還處於比較落後的階段。

1 分立器件發展階段(1956-1965年)

1956年是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史上的關鍵一年。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口號。在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制定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把半導體,計算機,自動化和電子學這四個在國際上發展迅速而國內急需發展的高新技術列為四大緊急措施。

中科院半導體研究室依據遠景規劃精神,開始進行鍺(Ge)的研究,於1957年11月成功拉制成第一根鍺單晶,並與1958年成功研製第一隻鍺晶體管。半導體晶體管的成功研製,促成了我國晶體管計算機和晶體管收音機的誕生,在國內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研究室科研人員藉助研製鍺單晶的經驗,自行研製了硅單晶並進行了設備調試,經過反覆試驗,1958年7月,成功拉制成我國第一根硅單晶,並在此基礎上,提高材料質量和改進技術工藝,於1959年實現了硅單晶的實用化。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國逐步在外延工藝,光刻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進展,並於1963年製造出國產硅平面型晶體管。這些技術的成功,打好了硅集成電路研究的基礎。

2 國產芯片的初級階段(1965-1978年)

1968年秋,中科院半導體所開展集成電路的研製工作。1965年4月,研製成功4中固體組件,其中1種組件,在約1cm2大小的硅片內,刻蝕有7個晶體管,1個二極管,7個電阻和6個電容組成的電子線路,這就是中國初期的集成電路了。

關於中國第一塊半導體集成電路究竟是由哪一個單位首先研製成功的這一問題有過爭議。在相差不遠的時間裡,中國科學家半導體研究所,河北半導體研究所,上海冶金研究所等幾個單位都宣稱研製出國內首個集成電路,甚至由物理所和計算所組成的科工委代號為“0515”的微型電路研製項目小組,也宣城在1961年就已經做出了簡易的鍺集成電路。

但是不管如何,大家公認1965年是中國集成電路的元年,從此誕生了國產的芯片產業。

集成電路研製成功之後,國家部委在很短的時間內,抽調一些電子管廠的技術力量,先後籌建了一些專門從事集成電路的專業化工廠,如北京國營八七八長和上海無線電十九廠等。在20世紀70年代時期,八七八廠和五十九廠發展成為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兩個重量級領導廠商,負責了國內大部分元器件的供應任務。

在這個發展階段,中國相繼研究出MOS型集成電路以及各種DTL,TTL類型的電路。但是在這個階段,整體發展也出現一窩蜂IC熱的情況,很多地方都相繼建設自己的集成電路工廠,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過度建設。

3 開放出產業全面復甦時期(1978-1990年)

18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全國全面改革開放的進程,全國百廢待興,在一片春風吹拂下,開始綻放嫩芽,開花結果。

在這個階段,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主要有如下特點:

生產工廠復甦生產,不管是八七八廠的淨化車間投入使用,還是七四二廠從東芝引進的電視機芯片生產線,我國已經正式開始集成電路生產加工的歷程。

在這個階段,中國開始引進外資技術,和中國的工廠合作建設。上海貝嶺,上海先進半導體以及華晶電子集團都是在這個階段通過中外合資的方式建立起來的。

由於外資的技術經驗和設備的引入,在這個階段,雖然技術實力還是非常薄弱,但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得到全面的復甦。

4 “908工程”“909工程”階段(1990-2000年)

“908工程“是指國家發展微電子產業20世紀90年代的第八個五年計劃,“909工程”是指第九個五年計劃。兩大工程的主體企業分別是無錫華晶和上海華虹。

1989年8月,華晶電子集團成立。1990年8月,“908工程”啟動。這個工程投資額為20億元,目標是建立一條月產1.2萬片的6英寸芯片生產線。生產線花費7年的時間才建成投產,但是由於經營不善,連年虧損,1999年,工廠和上華公司合併,轉製成為公司。

1997年7月,由上海華虹集團與日本NEC公司合資組建的上海華虹NEC電子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為12億元。華虹NEC主要承擔“909”的主體工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項目建設。

在這個階段,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加速了和外資企業的合作,國家強勢扶持,主要的發展成績是晶圓廠的建設和發展,今天中國的幾大晶圓廠無錫華潤上華,上海華虹,中芯國際都是在這個階段先後建設起來的。

5 產業大發展時期(2000年-至今)

2000年6月24日國務院18號文件《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公佈後,眾多大型集成電路製造企業紛紛在中國羅湖。18號文件的公佈,無疑是一陣春風,吹開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萬紫千紅。

在這個階段,一些著名的集成電路製造公司,紛紛落戶中國大陸,包括臺積電,臺聯電,英特爾和海力士等廠商,著名廠商的入住,或合資,或開設辦事處,都帶來了優秀的技術和管理經驗。

集成電路設計得到極大地發展,很多在海外有技術經驗的華人回國創辦IC設計公司,帶來了直接的技術和經驗,在短短的幾年內,國內集成電路的設計公司就有幾百家之多。這些公司開始依靠自己的產品獲得市場的認可,有的還做出很好的成績,我國的集成電路優秀設計企業,幾乎都在這個階段誕生,也湧現出如中星微,珠海炬力,展訊,瑞星微等國內著名公司。

中國本土的集成電路產業,至此才剛開始進入正軌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