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去世,享年94歲,如何評價他的一生?

沐凌竹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在今天,金庸先生於今天10月30號去世,曾經的那個大俠,也抵不過時間的魔力,享年94歲。

在印象中,金庸先生是一個謙謙公子,能寫出這麼多蕩氣迴腸的武俠小說。金庸先生的內心,肯定也有著自己的一個武俠夢。在《神鵰俠侶》中,金庸先生借郭靖說出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話。



可見金庸先生是胸懷天下,卻又有一腔熱血的俠士。

很多人少年時都會有一個武俠夢,或鋤強扶弱,或仗義出手。詩仙李白也曾寫出過《俠客行》這首詩,可見遊俠的魅力有多麼巨大。

雖然李白這首詩讀起來蕩氣迴腸,但這也只是小俠,猶如《莊子說劍》中的庶人劍。

“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去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雖然行事痛快,卻對於社會安定是個重大隱患。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而金庸先生卻在小說《神鵰俠侶》中,寫出了“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份,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金庸用自己的理解,說出了什麼是真正的俠,行俠仗義是本分,當大夏將傾之際,奮不顧身解救萬民於水火之中,可能才是金庸心中真正的俠客。


當其他武俠小說,在講述主角如何風流倜儻,如何武藝高強之時。金庸能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際,就稱得上是大師。

在古龍去世之時,喬奇為古龍寫道:“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而如今金庸去世,誰又能為其寫上一副輓聯。也可能是金庸早有預料,所以他的作品連起來就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而對於金庸小說,三毛曾經評價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去掉打鬥部分,就是一部很精彩的愛情小說。 也的確是如此,在金庸的作品之中,一共有這麼幾種愛情模式。

相濡以沫型:文泰來、駱冰為代表人物。

用情專一型:不戒和尚為代表人物。

一見鍾情型:這個就要數段譽為代表人物了。

緣分天定型:這種類型是讀者最喜聞樂見的了,要屬虛竹最為典型。

死纏爛打型:這個就是韋小寶了。

男讀金庸,女讀瓊瑤。也不盡然,金庸的作品中,也有著蕩氣迴腸的愛情,讓人流連忘返。

雖說金庸先生已經離世,可相信先生沒有了這肉體的束縛,必能圓夢武俠,在宇宙的另一端,做一個為國為民的俠者。


用情感溫暖生活,用文化溫暖人心。

每天都在期待與你相會。


情感白玉湯


一個充滿智慧的人。和二十世紀一樣,傳奇,波瀾起伏。偉大的作家,傑出的報人,優秀的評論家。

我在南方週末工作的時候,曾經六次採訪金庸,三次陪同金庸夫婦去過杭州西湖、湖南衡山、陝西華山。

回想起來,這幾次採訪金庸,都有一個共同的背景,就是“晚年金庸進大陸”。在香港、臺灣、新加坡及東南亞時期,金庸小說和金庸影視熱退潮後,金庸的文化產業在大陸找到了新的市場。

不管是三聯書店還是廣州版金庸小說文集,還是張紀中版帶頭製造的金庸影視劇熱,還是大陸的高校合併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參加馬雲召開的互聯網產業“西湖論劍”,國內旅遊開發的“五嶽聯盟”,陝西的“華山論劍”,最後的劍橋大學讀博士的行為,都趕上了這些年的社會發展節奏和熱點。

不管是金庸把小說版權授予中央電視臺,一塊錢出售《笑傲江湖》的版權,背景正值金庸在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影視熱和武俠小說熱退潮的階段,張紀中找到了金庸。金庸看重的是中央電視臺的影響力,一塊錢買了電視劇版權。

金庸出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正值提出教育強國,內地的大學合併熱潮;浙江四所大學大學合併,成新浙江大學,向世界一流大學進軍,原新華社長張俊生盛情相邀,金庸答應出任人文學院院長,成為新浙大最好的文化名片,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影響力和曝光率;

為了開發文化產業,湖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等旅遊管理機構,提出了借勢營銷,找到金庸,在湖南衡山召開了“五嶽聯盟”大會,打武俠文化和功夫文化,開發旅遊文化產業,金庸先生帶著夫人和小舅子也去了;

陝西衛視和華山管理局,專門搞了“華山論劍”大型文化論壇,全程電視直播。西鳳酒贊助,華山北峰頂,豎起了“華山論劍”的石碑,還刻上了金庸的字,張紀中帶著劉亦菲參加,來自國內外的學者作家在,在西安碑林廟裡開了陝西作家學者對話金庸研討會;還在華山山頂開起了金庸國際學術研討會,。

三次貼身出行,六次採訪,我見過真實的金庸,他的精明,對夫人和小舅子的貼心照顧,也見過他和主辦方因為商業活動多而紅臉,還見過每一處請教寺廟方丈,單獨請教輪迴轉世等問題。

金庸先生,一路好走。


探照燈


金庸先生在給大家帶來快樂、人生徹悟的同時,他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一生都在追求知識的真正大家。86歲的金庸,考獲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劍橋大學校長同金庸論文導師,著名漢學家麥大維前往香港,為金庸頒發博士學位。

金庸原本被劍橋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但是他想要申請攻讀一個真正的博士學位。校方告訴他不用了,因為榮譽博士排名在一般教授和院士之上,地位比校長還要高,不需要如此大費周章讀博士。但是金庸不同意,還是堅持攻讀一個博士學位。既然如此,校方就組成了一個委員會,由二十多位教授審核他的論文題目。

金庸先生是一個熱愛祖國,擁護改革開放的大師。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會見了香港《明報》社的創辦人和社長金庸。能見到敬仰已久的鄧小平,金庸當然十分興奮。他鄭重其事,早早起床,梳洗一番,穿好西裝,打好領帶,然後帶著妻子林樂怡和一對子女,乘車來到人民大會堂。

 鄧小平是金庸(查良鏞)武俠小說在中國內地最早的讀者之一。1973年3月,當金庸小說在內地尚為禁書之時,恢復工作不久的鄧小平從江西返回北京,託人從境外買了一套金庸小說,並對其愛不釋手。他在《明報》熱烈支持鄧小平主張的改革開放政策,認為“鄧小平有魄力,有遠見,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路線,推翻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並不取決於他打下多少江山,而要看他能不能為百姓帶來幸福”。

金庸是一個嫉惡如仇的大家。網上流傳一段話,無論是不是金庸所說,都能體現他嫉惡如仇的思想:今天的中國,有的人很有權力,有的人很有財富,有的人很有知識,有的人很有名氣,可他們普遍都沒有一樣東西——良知。

金庸大師溘然長逝,從此再無大師!沉痛哀悼金庸大師!


餘豐慧


港媒消息,今天下午,94歲的金庸離開了我們。

此前,也曾有多次誤傳消息。多希望這一次,也只是個錯誤。

金庸先生生於1924年3月10日,曾經創作《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等家傳戶曉的小說。金庸、梁羽生與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

近年來,金庸出現在大眾視野較少,只三次:

第一次,2016年,黃曉明、霍建華、劉亦菲等各路明星們以及金庸迷為他微博慶祝92歲生日,粉絲喜稱他為"不老的金庸"。金庸的兒子查傳倜告訴記者:"今天是父親92歲生日,父親收到了許多金庸迷的祝福。目前他的身體很好。只是腿腳不大好,出門不方便。"

第二次,2013年,經北大中文系主任陳平原教授證實,89歲的金庸在北大讀博。媒體報道中全文謄寫了畢業證書:"查良鏞,1924年生,於2009年9月至2013年7月在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習,修完博士研究生培養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成績合格,通過畢業論文答辯。"

再之前,86歲的金庸赴劍橋讀博士,輿論譁然。

凡有華人的地方,必有金庸的讀者。為我們造了整整一個武俠江湖的寫作者,走了。走之前,留給我們的依然是一個好學、樂觀、豁達的身影。

肉體凡胎會消逝,梁羽生開創、金庸開拓的新武俠小說一脈,其正義兼愛、天下為公的情懷和同情弱者、歌詠自由忠貞的武俠精神,會在有華人和華語的世界裡歷久彌新。


影視口碑榜


一開電腦時就看到了這個消息,真的很難過。

金庸的書是伴隨我童年記憶的主體,那時候老爸很喜歡買武俠小說,他當時走南闖北,經常出差回家後就帶回來一套武俠小說。

我從小學就開始看金庸,我老媽叫那個書是大本書,不准我看,但是情節實在是太有誘惑力,趁老爸老媽不注意,就會偷著看,斷斷續續地打游擊戰,也差不多都看完了。

另外其實老爸對我們看小說沒有太多限制,老媽對我們更多的是散養,所以我基本上小學裡就差不多讀遍了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但是一直對古龍的書看不下去。

金庸的書涉及到各種知識,有點類似百科全書,人物性格都很豐滿立體,總想一氣呵成讀完,從讀金庸開始,我的作文水平也是一直被當做範文,這也是受金庸先生的影響吧。

自己還曾試圖寫過一本武俠小說,只是光寫了開頭,後邊就沒再寫了。

還記得當時看《射鵰英雄傳》時的那種激動的心情,那首歌至今也是最喜歡的曲調。


金庸現在不僅自己寫武俠小說,自己也是性格嫉惡如仇,金庸一生重情重義,同時風趣,知識淵博,他的一生是最值得稱道的一生。

據傳,金庸的表哥就是徐志摩,大才子。因為徐志摩上的劍橋大學,所以金庸先生一直致力於考上劍橋大學,終於在86歲高齡時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的博士學位。

金庸先生一生筆耕不綴,知性重情重義!


jason媽咪有辦法


金庸先生仙逝,94歲也是高齡,人生也是豐富又豐沛,也可謂是今生無憾了,但金庸先生去世依舊讓無數受益過金庸武俠世界的讀者傷心不已,那個武俠的世界也在今天凝滯了。



武俠小說第一人,近代著名報人,大概是金庸最重要的兩個標籤,而他所構建的武俠世界是華文世界最重要的文字之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

我們跟著金庸武俠中的人物的愛恨情仇,感受武俠中的瀟灑與寂寞,那是少年心中的武俠夢,誰沒想過也能成為令狐沖那樣的瀟灑少年,成為喬峰那樣穩重大哥氣派的中年,隱居山林看淡世間風雲的風清揚……這些體驗,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易實現,在其他文學作品中也很難看到,我們就格外珍視金庸大俠構建的武俠世界,在夢裡我們也當一把武俠中的高手,除暴安良,見義勇為。

金庸去世,古龍多年前已經去世,那一代的武俠世界都沒了再更新的可能,但那些文字都還在,讀一讀,武俠的世界就會構建起來。而金庸先生在天堂中會創作新的武俠世界,讓天堂也有一個瀟灑的武俠可能。

大俠,一路走好!


老李有刀


社會名流都在紀念李詠,那就讓咱們草根來紀念一下金庸。


中國有武俠,正如西方之有魔法。我們的歷代文人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上,又硬生生的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武俠世界,給我們的枯燥的生活注入了江湖的虛幻,這是他們的功勞。

當然,武俠也會有一些副作用,總之只要能區分現實和虛幻,也就行了。

在金庸之前,也有很多的武俠作者,他們之中也有寫的很好的,比如還珠樓主。


但舊武俠一直沒有打破《三俠五義》和《蜀山劍俠傳》的舊套路,直到梁羽生,才一轉舊式武俠為新式武俠,但梁羽生的武俠還是中規中矩的,直到金庸一出,才突然把武俠創作拔高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是為武俠之珠峰,從此江湖孤獨求敗,再無來者了。

金庸的著作中,《射鵰》和《倚天》應該是真正武俠中的兩部鴻篇鉅著,為國為民的郭大俠和感情複雜的張無忌都是非常典型的武俠人物。到了《天龍八部》,金庸又把武俠寫成了玄幻,可以稱之為“武幻”。這部《天龍》正如它的名字那樣,變幻莫測,風雲激盪,可說是達到了金庸作品的一個新的高峰。


但金庸到了最後,卻留給了我們一部不像武俠的武俠小說《鹿鼎記》,把主角寫成了一個市井小混混,實在是金庸莫名其妙的一個收山之作。

金庸寫武俠,我們以前玩金庸貼吧時也把他稱為金大俠,但他本人卻實在難當大俠的稱謂。對名對利看的似乎也不怎麼開,在這上面似乎連李敖的人品都不如了。

我們看武俠,只看裡面的故事情節人物描寫就行了,至於作者是不是一個俠客,倒也不必過分追究。


不管怎樣,金庸先生總是給我們留下了十三部很好看的武俠精品,我們還是應該謝謝他!並在他離去時真誠的悼念他!


蛙眼看天下


讀金庸,始於13歲同桌上課看小說的順眼一瞥。從此便不能捨。

第一本讀射鵰,因為是借來的,時限只有24小時,於是,一個通宵讀完射鵰。也燒完了家裡好不容易儲存的半瓶煤油,還被母親責罵。一生以來,做過很多錯事,都有被母親責罵而懊惱,唯獨這一次,內心卻溢滿興奮、激動,沒有懊惱,反而有熊熊的火光跳躍。此後一本一本地讀過來,耽誤過學習,一度迷金庸到多個科目不及格。還好,內心被點燃的熊熊火光幫我找到了從秦巴山深處走出來的路,並走到現在。

對於一個深山少年,在沒有圖書館、沒有報刊雜誌的生活裡,其實沒有誰是榜樣,人生最遠的目標也不過是一個生產隊長。但自從遇見金庸,一切開始改變,遊俠的四方,幫我開啟了通向山外世界的大門,也幫我開雕塑了人格的雛形,並釋放了內心深處潛藏的能量。

後來,在人生的每個十年都要全部重溫先生的作品,每次都有新的收穫。並在給孩子的書單裡,將先生的書列在了最前面。之所以給孩子列在最前面,是因為我相信,先生的書就是一扇門,可以給孩子閱讀帶來持續興趣,可以給孩子人格塑造,可以給孩子知識索引,也可以給孩子語言修養。事實是,孩子如我般對先生的書也是欲罷不能,在王者最榮耀的去年暑假,他手裡捧的是神鵰、天龍,並在讀完後自己寫了數千字感想。

我不知道其他書目會不會對兩個完全不同年代的人施以相同的影響,但先生的書可以。我相信,先生的書會如先生之期待,一二百年後,還會有人喜歡。

一生難忘!先生走好!





紅鬍子白


驚聞一代武俠文壇巨匠殞落,悲哉!痛哉!

金庸是一代大師,是幾代人的青春記憶,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讀者。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正是他14部武俠小說書名的第一個字,另外還有還一部《越女劍》。多部武俠小說還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劇中人物多數都成為了經典角色。

除了武俠小說大師,應當還有出版人金庸在報業的地位與建樹,他的七千餘篇政論影響極深,他創辦的《明報》家喻戶曉,在香港乃至華人世界享有盛名。

可以說,金庸一生經歷極其豐富,獲頒榮銜甚多,他是著名的武俠小說家,也是一代傑出報人、學者,更是華人文化界的重要的人物之一。

兒女情長今猶在,江湖俠骨已無多。

黯然銷魂倚天劍,世上再無屠龍刀。

繁華落盡,告別一代大俠。



震長


金庸先生於2018年10月30日下午在香港養和醫院病逝,終年94歲,一代武俠泰斗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出身名門世家的金庸,優越的環境讓他接受到了常人所不能企及的優越教育,再加上後來的“年少氣盛”和“反叛意識”,他踏上武俠小說的寫作道路,可以說絕對不是偶然。金庸的武俠小說,受到其童年少年時的成長生活環境以及後期的人生經歷影響很深——他出生民國,受到過打破封建禁錮的新文化的衝擊,經歷過戰爭的洗禮,見證過中國從解放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他的生命跨過兩個世紀的時間長度。他親身感受的中國這一百年來的變化,對他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抗戰結束後,他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道路——寫報刊做記者,起初他只是名不經傳地在寫一些文藝小品和影評,直到1955年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問世,他的才華終為他帶來了相應的名氣。後來,他又開始寫《碧血劍》之連載,又在長城影視公司做編劇。 1957年到1959年,他用兩年時間寫完《射鵰英雄傳》,而郭靖黃蓉的故事也一直流傳至今。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是金庸為世人留下的十四天書,17年的時間,他寫出14部武俠鉅著,而且從前期到後期,作品質量明顯越來越好,無論是文字的結構還是情節的張力,每一部都絕對經得起推敲。



如果說50年代是屬於梁羽生傳統武俠小說的時代,那麼50年代後期在金庸展露頭角之後,他把傳統改良,加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和電影手法,無疑完善了中國武俠小說的體系,而金氏武俠小說也成為了暢銷書,它們甚至把以前只能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武俠,直接推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1972年初,金庸在其武俠文學寫作事業頂峰連載完《鹿鼎記》之後,卻突然宣佈封筆,這讓讀者急了,讓俠壇慌了。有人曾評價說金庸用韋小寶這麼一個沒有俠義精神的小混混角色,親手粉碎了自己創建的江湖。但就今天來看,當年他封筆不寫頗有大俠厭倦了江湖,退隱山林的味道,他雖已不在江湖,但江湖仍然有他名字。



如今的年輕人瞭解金庸的途徑,更多還是通過不斷被翻拍的金庸作品影視劇,這幾十年以來,金庸的小說仍然是武俠導演們心中的寵兒,由他創作出的一個個鮮活飽滿的武俠人物,投射到熒幕熒屏上成為了幾代人的共同記憶。 當然今天的年輕人們也肯定無法切身感受到他的作品在五六七十年代所帶來的那種巨大影響,無法理解楊過為何如此痴情,郭靖為何這麼豪情沖天。然而對於那個年代很多身處在壓抑氛圍之中的讀者來說,金庸的這種通俗的武俠小說,就如同黑暗房間裡的一個小窗口,能夠給身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一絲光亮。

如今金庸先生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相信他和他作品的影響力,並不會輕易消散。

謹以此文沉痛悼念金庸大俠,願在天堂仍舊會有屬於他的一片“俠義江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