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功臣对皇帝直言:我也想当皇帝!司马迁却说:被逼的

自古以来,开国功臣与反贼的差别往往只是一线之间。

比较典型的有三国时期司马家给魏国立下汗马功劳,并据此掌握天下兵马大权,经过几番政治斗争后,攫取天下;

然后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魏、齐、周等朝代,以及南方的宋齐梁陈,往往都是开国大将军最后攫取兵权,并且往复交替;

正如造反之前给周世宗柴荣当先锋的赵匡胤在杯酒释兵权时说的: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给你们披上黄袍,恐怕就由不得你们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由此也引发了历朝开国君王常常大开杀戒,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开国猛将们戎马一生,往往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葬身在自己昔日主公屠刀之下。清算功臣这件事,汉高祖刘邦首当其冲,《史记》对此大书特书:

开国功臣对皇帝直言:我也想当皇帝!司马迁却说:被逼的

公元前196年春天,年事已高的汉高祖刘邦操纵下,吕后连同萧何诛杀韩信,然后又杀死彭越,并把彭越的尸体剁成肉酱,赏赐给了所有诸侯。九江王英布接到这份礼物后,大惊失色,调集了三万兵马镇守九江以防不测。然而由于手下中大夫贲赫与英布不合,投靠刘邦后并诬陷英布造反,无奈之下英布起兵反汉。

英布造反给刘邦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虽然英布最后被自己岳父出卖,遭到围杀,但刘邦进攻英布时,被弓箭射伤,随后重病不起,并于当年身亡。按照司马迁《史记》中的调调,自秦末以来,除了刘邦是个市井之徒,天下尽是英雄。千古以来,坊间也都在为韩信、英布惋惜,尤其是韩信那句“悔不听蒯通之言”,道尽了千年来功臣苦楚,人们都认为韩信冤死,英布则是被逼迫造反,个个冤枉得很。

开国功臣对皇帝直言:我也想当皇帝!司马迁却说:被逼的

对于韩信,如果说楚汉争霸时屡屡违抗军令是为了保证军事策略上的成功,那么在围攻项羽的紧要关头却威胁刘邦封他为王,怎么能说得过去呢?

我们知道,太史公由于某些原因,对于汉家天下始终有所不满,然而汉武帝仍然让他成功出版了《史记》。关于英布造反,是否如司马迁所表达的那样,是刘邦一手逼迫呢?或者简单的说,英布和刘邦,到底谁是背信弃义者?

首先,关于刘邦逼迫一事,实际上只是猜测:刘邦把彭越的肉酱分给大家,最多只能说是震慑,如果真要杀英布,难道还会让他提前准备吗?而且根据当时萧何的建议,刘邦在英布造反之前是打算派人去英布那里调查以下的。反观英布却是实实在在先发制人,铁证如山无法抵赖。

其次,英布早期就是一方诸侯,无论是跟项梁还是跟项羽,除了自身战斗确实勇猛之外,却也并没有尽心尽力的帮助项羽。正如汉使臣随何在策反英布对抗项羽时所述:刘邦大军进攻彭城时,项羽正在攻打齐国,而近在九江的英布却坐视不理。由此可见,英布根本不是屈居人下之辈。

第三,英布的造反时间选得令人深思,当时韩信诸侯等人刚死,汉朝实际上已经没有能够征战的大将了,事实上,只要英布守在自己的封地,而不是造反,汉朝进攻他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英布造反后,62岁的年迈的老刘邦不得不御驾亲征,结果杀了英布,自己却也死在英布箭矢之下。

开国功臣对皇帝直言:我也想当皇帝!司马迁却说:被逼的

根据当时楚令尹薛公所说,英布造反实际上是占据大优势的,如果向东收复项羽、韩信旧地,汉朝无可奈何;如果向北取三晋之地,当时燕王卢绾造反刚刚被平息逃亡匈奴,当地局势不稳,刘邦和英布胜负半对半;如果他从长沙附近开始逐步扩大地盘,则汉朝高枕无忧。《史记·黥布列传》

结果英布认为汉朝没有大将,老刘邦不会亲征,选择了第三条慢慢发展的下策。结果刘邦亲率大军讨伐,英布功亏一篑。

第四,刘邦和英布在淮南相遇,刘邦问英布为什么造反,英布的回答很简单直接:我也想当皇帝。两军对垒,如果刘邦行尽不义,英布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可以声讨,但他选择了表达自己的心声。

开国功臣对皇帝直言:我也想当皇帝!司马迁却说:被逼的

历史有时候很奇怪,人们往往看到诛杀功臣的帝王,却忽视了无数取而代之的将军。试问古今中外,政治的刀下,又有几个是真的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