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蕪湖藍」落地生根

春節至今,無論是在戶外散步或是在家裡翻閱微信朋友圈,大家都有一個突出感受:今年的蕪湖空氣格外清新,天空格外藍。有人倍感自豪地把這樣的天氣,取名為“春節藍”、“元宵藍”,併為蕪湖實施的“禁放”工作,以及廣大市民的積極支持和參與,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煙花爆竹一直是個獨特的存在。無論是王安石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還是趙孟頫的“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盡滿階紅”,表達的都是相似意境。然而對於傳統的繼承,並不是要求人們呆板複製,而應該在適應新形勢的前提下,有所甄別與取捨。近年來的環境狀況和百姓的呼聲,讓煙花爆竹的“聲光電”負面效應愈發凸顯。火災隱患、汙染主體,這些弊端,足以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和煙花爆竹說“再見”。

我們欣喜地看到,今年蕪湖便實實在在地開了一個好頭。一紙“禁放”令,讓春節以來的江城,噪聲少了,紙屑垃圾少了,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從環保部門每日公佈的數據中,可以看到蕪湖的空氣質量一直穩居全省前列。“春節藍”、“元宵藍”曾讓我們夢寐以求,而今卻是如此真實地存在。這份成績的取得,足以讓市民驕傲,讓城市幸福!

在享受這份潔淨與靜好的同時,我們會思考:到底該怎麼理解“禁放”的深遠意義?

首先,她是決策切合民意的體現。實施“禁放”,其出發點是為公、為民,真正從環保出發,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城市品質提升出發。正是有了這樣的決策初衷,才能收穫市民的擁護與自覺執行。群眾的積極參與,確保了政令更通暢更有效。

其次,她是有令必行的結果。實施“禁放”,必須在執行中突出“嚴、實、細”。這便需要相關部門和基層工作人員,沉下心做群眾工作,沉下身為群眾辦事。充分利用蕪湖社區管理中的網格化、信息化優勢,打造一張全天候、全覆蓋的共建共管網絡,讓大家積極參與,共同為“禁放”負責。

最後,她是城市文明不斷提升的結晶。一座有文化有內涵有素養的城市,她的市民必然對好的政策衷心擁護,自覺執行,積極參與,並且能夠影響身邊的更多人。在大家的身體力行、口耳相傳中,逐漸形成了意識和行動上的統一,共同為“禁放”的有效、深入、持續開展,提供堅實的群眾基礎。

正因如此,我們才得以見證蕪湖的藍天白雲,才能切身地感到神清氣爽。通過“禁放”工作的深入持續開展,我們可以發現,加強政府服務群眾、服務民生的宗旨意識,找到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解決他們的所思所憂所盼,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和基層工作的重要基礎和著力點。而群眾對“禁放”工作發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也告訴我們:只有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切實加強基層基礎工作,“蕪湖藍”才能落地生根。

張申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