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強:紀念赤峯命名240周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赤峰,現在有9萬平方公里,生活著約460萬人口。

復強:紀念赤峰命名240週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這裡曾是東胡、烏桓、鮮卑、契丹、奚等民族居住的地方,後來成了蒙古族聚居區。

清朝中期,隨著蒙古人和漢族人交往越來越密切,翁牛特右旗所轄這個紅山腳下的雜居村落,逐漸形成了街道、集市、商店等等。

清政府對這裡的管理機構是類似派出所和街道辦事處的“巡檢司”和“廳”,與縣同為地方基層行政機構。

復強:紀念赤峰命名240週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因為當時這個地方沒有漢名字,只有根據那座紅色小山起了蒙語名字叫“烏蘭哈達”,就是“紅色山峰”的意思,所以這個地方的官府就叫“烏蘭哈達巡檢司”,後來又改成“烏蘭哈達廳”。

哈達街的商業逐漸興旺起來。因為這裡處於北方草原部落進入漢族聚居區的交界之處。牧民的皮貨、肉食品奶製品等輾轉南下,到這裡開始流通到各地。“拉不敗的哈達,填不滿的八溝”這句話就是形容昔日赤峰商業的繁榮景象。

當一個地區的人口和稅收等指標到了一定程度,政府的重視程度就不一樣了。就好比今天撤鄉改鎮、縣改成市一樣,已經足夠成熟的烏蘭哈達廳,建制應該正式晉升成一個縣了。

於是,乾隆43年,也就是公元1778年,經過清朝政府批准,烏蘭哈達廳正式改成了赤峰縣。

“赤峰”,這個響亮的名字,由此誕生!

赤峰縣雖然隸屬於承德府,但是卻遠比當時名叫“熱河”的承德更繁華。

清人陳子元在《東蒙古征程》中說;“赤峰縣即哈達所改建,無城郭,大街七道,百貨略備,商業頗勝,為古北口外第一繁富之區,熱河不及也。”

不知道是哪個文人墨客或者師爺秀才起的這個名字,就是把烏拉哈達的蒙語意思翻譯成了漢語的書面語。儘管烏蘭哈達的漢語口語“紅山”兩個字也成了地名,但還是“赤峰”這個更具文氣的名詞,最終成了兩百年來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精神符號。

乾隆43年,北京皇宮裡已經67歲的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先為多爾袞以及和他父親爭奪皇位的兩個叔叔平了反,然後明確下詔等到自己當夠了60年皇帝到85歲的時候才會讓出皇位。

夏天的時候他抽空到瀋陽老家視察了一番,還不忘鎮壓義和團、再興文字獄,供皇帝御覽的《四庫全書薈要》剛剛正式成書,風流才子的乾隆皇帝一年也沒個閒時候。

烏蘭哈達廳改成赤峰縣這樣的事情,大概是不需要皇帝親自審批的,大臣們就辦了。

總而言之,1778年,"赤峰"這片古老的土地有了一個新的名字。

1778年的大清朝,還誕生了一個歷史名人,他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陶澍。這位後來的兩江總督,不僅是林則徐的伯樂,還是左宗棠的親家、胡林翼的岳父、魏源的朋友、曾國藩的精神導師。

復強:紀念赤峰命名240週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大洋彼岸,一個影響世界的超級大國剛剛有了新的名字---美國。他們的獨立戰爭正如火如荼。1778年,法國正式承認了這個嶄新的國家,給了華盛頓一個莫大的安慰。

復強:紀念赤峰命名240週年,我們應該做什麼?


1778年,是戊戌狗年。

又是一個戊戌狗年,2018年來到了。

赤峰,我親愛的家鄉啊,原來你有新名字已經240年了!

四個甲子的春秋,兩個多世紀的歲月,白雲蒼狗、白駒過隙,你依然白衣勝雪、白璧無瑕……

赤峰,有我們的魂、我們的根、我們的夢想、我們的母親……

紀念赤峰命名240週年,我們這些 天南地北赤峰人的遊子,該做些什麼呢?

(復強 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