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在甲午中日战争开战之前,由于北洋水师发展停滞数年,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

战争中,李鸿章重用了陆军统帅叶志超和水师提督丁汝昌。在陆地上,平壤一战,当时驻守的清军三十五营共一万七千人,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人数相当。左宝贵料知叶志超贪生怕死,故以下犯上,派人监督叶志超控制局面,但左宝贵战死后叶志超临阵脱逃,致使入朝清军溃败,而叶志超逃跑当时清军的伤亡小于日军。在海洋上,被认为“只识弓马”的丁汝昌,被指不懂海军建设和海战,致使北洋舰队丧师黄海,一败涂地。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传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实际状况是,日军的海军指挥原先也只是陆军军官,因此双方实际指挥皆为‘副帅’——刘步蟾与东乡平八郎两位海军军官,而未用爆炸弹的原因是,当时并未携带足够爆炸弹。

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

从武器装备的角度来看,北洋水师当时原有军械普遍陈旧,购置新军械又苦于经费不足。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被指责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为此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在黄海海战前半个月李鸿章上书光绪帝要求“保舰”的密折上陈述中日军事实力时,写道:“查北洋海军可用者,仅定远、镇远两艘……”,之后他致电驻英公使龚照瑗“急速抢购四千吨以上的大型巡洋舰”与“抢购智利铁甲舰两艘”,显示出了焦虑。9月23日李鸿章上折请求将1888年以建海军名义筹集来,实际一直由中央控制作修园基金的“海军巨款”260万两拨下,得到其中150万两。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购买20门速射炮,但是没有资金,李鸿章只能从海军日常粮饷给养之中,挤出二十万两,聊购次等快炮十二尊,在甲午海战时还未安装到位。这时北洋舰队每年得款仅130万两,亏空70万两,仅能勉强运营。

甲午战败的的锅,到底该不该李鸿章背?

甲午战争研究中心原主任戚其章认为之所以换装速射炮迟迟不能落实根本原因是李鸿章自己确定了缓行的方针,这其中的原因在于李鸿章的政敌、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以慈禧太后大寿为由,克扣了海军衙门的军费去修缮颐和园。历史学家萧一山认为,“海军衙门所用于颐和园工程之款,大约为白银三千万两。系时人所周知者,必非捕风捉影之谈也。”然而慈禧内侄称“修园的费用只是十年间花五百万两。”

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从整个甲午战争的进程来看,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确实将所有淮军主力部队派往前线,从主观希望上全力与日本一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同时用人不当导致了战败。吴汝纶曾说:“平壤之败,李相国痛哭流涕,彻夜不寐……及旅顺失守,愤不欲生。”梁启超则说“李之失机之处多矣,然不失机亦绝无可胜之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