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與阿里在「互坑」?

W

inshang

引言

阿里和星巴克如何互挖坑?!

星巴克与阿里在“互坑”?

來源 | 首席發言者(ID:shouxifayanzhe)

作者 | 首席發言者

8月2日,星巴克與阿里巴巴全面戰略合作新聞發佈會在上海召開,宣佈雙方達成新零售全面戰略合作。就此星巴克歸入阿里隊伍,並上線餓了麼,開始提供外賣。

星巴克入駐中國20年,此前憑藉著高端品牌的孤傲脾性,始終不屑於外賣業務,就連線上支付渠道也是在2016年才開通。而如今,一貫矜持的星巴克卻是主動尋求線上線下的融合,引人唏噓 ,這其中的來龍去脈自然值得一番深究。

01

困境之下星巴克謀“新”阿里謀“量”

許多評論將此次阿里與星巴克之間的合作看做是強強聯手,然而二者早前沒有合作,如今卻是急於聯姻。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正是這一時間點,星巴克的傳統模式與阿里新零售均迎來了困境,此次牽手無異於一場自救。

中國發展受阻,星巴克寄希望於新零售

星巴克發佈的2018年財年三季報顯示,星巴克全球營運利潤率下降1.9%,其中佔領星巴克第二大市場的中國市場,營運利潤率更是下降7.6個百分點,跌至19%,這是星巴克中國市場九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

相比於星巴克的下坡路,咖啡行業的新物種卻是在崛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數字咖啡瑞幸咖啡。

吳聲在新物種爆炸的演講中提到了咖啡行業的第四次革命爆發,瑞幸咖啡等數字化新物種更透明。操作流程可視化,實現了咖啡的普惠,與數據、社交結合,營銷花樣層出不窮。

瑞幸咖啡門店數量已過800,超過了Costa過去11年在中國開店總和。連咖啡在2017年雙十一單週銷量突破100萬杯,雙十二當天銷量近40萬杯,相當於1000家星巴克實體店面的銷量。這顯然是一隻全新物種,將對星巴克造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四次咖啡革命已至,意識到自身傳統模式存在侷限的星巴克動了變革的念頭,與傳統零售相對的新零售,便成了星巴克尋求突破時首要考慮的對象。

餓了麼面臨困境

星巴克与阿里在“互坑”?

最近Trustdata發佈的《2018年上半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行業發展分析報告》顯示美團佔領的外賣市場額份高達59%,餓了麼僅為其一半,處於劣勢且差距較大。

餓了麼之所以處於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流量的匱乏。

美團外賣擁有美團APP、大眾點評APP和美團外賣APP組成的生活服務矩陣以及擁有9億日活的微信和5億日活的手機QQ其加持。而餓了麼只能依賴於支付寶的二次摺疊入口,且支付寶流量轉化率不高。

流量低匱乏直接為餓了麼帶來困境,阿里這次與星巴克合作,也是看重星巴克多年積累的線下資源,希望能夠為餓了麼帶來流量契機,扭轉目前困頓的局面。

阿里與騰訊的新零售競爭

此前在支付領域,星巴克首先引進的是微信支付,並且合作推出星巴克社交禮品卡。沒有搶佔到星巴克支付資源的支付寶的焦慮持續了一年,直到星巴克同樣引進支付寶支付,騰訊與阿里在星巴克支付領域的競爭才告一段落。

而如今阿里剛提出新零售,推出盒馬先生,騰訊便與京東提出無限零售概念,還與永輝合作上線超級物種。阿里旗下的餓了麼更是與騰訊投資的美團外賣廝殺的不可開交。種種跡象均表面二者對於線下流量的爭奪激烈。

如今星巴克有意進軍新零售,在此領域同樣與騰訊有競爭的阿里,自然吸取支付領域的教訓,急於搶佔星巴克線下資源,提升競爭力。

02

本為自救的星巴克或許仍在跳坑

雙方此次的合作意圖較為明顯,星巴克目的在扭轉困境,通過創新創收。而最終能否達到目的還得詳細探討,其中間存在著眾多阻礙。

社交資源的損失

此前,星巴克與微信合作時,在微信開啟社交禮品體驗等社交數字化消費體驗。微信擁有的十億用戶資源以及強大的社交能力,能夠為星巴克提供難得的社交資源。

若要表明社交作用的強大,拼多多便是受益於微信最好的例子。在淘寶與京東已然壟斷電商市場的局勢下,拼多多迅速吸引三億流量,成功上市。得益於微信為其提供分享及砍價的場景,也是其社交電商定位的由來。

相比之下,阿里社交短缺已是共識,早在2016年,支付寶就推出了校園日記與白領日記兩項功能,試圖打開社交,之後都黯然下線。直到今天社交仍是阿里的痛點。

星巴克此次選擇與阿里全權合作,毫無疑問會損害與騰訊之間的關係,至少在社交方面,微信不會再給予星巴克更多的資源。

品牌格調與中國外賣市場不匹配

星巴克一開始的定位便是高端咖啡,也是其區別於其他品牌咖啡的首要原因。大部分顧客選擇星巴克便是選擇其品牌格調,然而其品牌格調只能夠在門店消費時彰顯。

一旦其開通外賣服務,失去格調加持的星巴克便不再有獨特的理由,被選擇的幾率也大大降低。同樣是外送,用戶或許更傾向於選擇性價比更高的瑞幸咖啡,畢竟其供貨商都是相同的。

長此以往,這種做法難免起到破壞品牌格調的反作用。

僅增加外賣渠道的星巴克其根本商業模式沒有改變

瑞幸咖啡聯合創始人郭謹對星巴克與阿里合作發表看法:“同款的產品、同樣的供應商,為什麼瑞幸能把價格降到更多?你的成本結構不變化,加上外賣費用和品牌溢價,只能讓消費者付出更多,這其實是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外賣也根本不是核心競爭力。”

面對互聯網咖啡崛起,星巴克業績卻是處於下滑。是因為其與互聯網咖啡相比,透明化程度低且價格不佔優勢,也沒有互聯網咖啡吸引流量所打出的花樣營銷手段。

即使增加外賣也只是增加了渠道,沒有改變原本傳統的商業模式,影響其業績的成本結構問題仍然存在。星巴克此次上線外賣只是謀求一時的流量,其根本問題卻沒有解決。

03

謀求流量的阿里仍在畫餅充飢

阿里新零售與旗下外賣平臺餓了麼均面臨流量難以獲取的問題,此次與辛巴克的合作,流量是重中之重。倘若此次合作仍然無法解決困境,便無異於是在畫餅充飢。

星巴克用戶看重第三空間,阿里與餓了麼難獲其流量

阿里之所以與星巴克合作,看中的便是星巴克的線下資源,以求為阿里新零售與餓了麼帶來更多流量。

星巴克擁有的市場與流量毋庸置疑,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報告中顯示2018年星巴克仍佔據中國咖啡市場51%的份額,問題在於難以轉化給阿里。

星巴克按照舒爾茨的話來說:這不是一家簡單的咖啡館,而是通過咖啡這種社會黏結劑量,為人們提供聚會場所的第三空間。用戶享受的是星巴克提供的第三空間,一旦轉至線上,便不再有優勢。

其能為阿里提供的只有數據,而阿里最迫切需求的流量卻是轉化率不高。如此餓了麼與新零售的流量困境便也無從解決。

阿里目前的新零售還不溫不火,如今又佈局星巴克,難免步伐過急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新零售商店交易規模其實只有389.4億元,僅佔零售市場總規模的0.1%。佈局已有兩年之久的新零售似乎並沒有突破性進展。

事實上,盒馬鮮生除了公佈過上海金橋首店2016年盈利之外,從未公佈過其他店的盈利情況,可以說是報喜不報憂。種種跡象均表明,新零售目前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還沒有形成積極的走向。

倘若阿里新零售已經穩步上升,與星巴克的合作自然處於雙贏。只是目前來看,在這樣的階段阿里便急於替星巴克佈局,難免步伐過急。不禁使人擔憂其新零售在原有困局的基礎之上再挖新坑。

導給星巴克過多線上流量,阿里流量分配需權衡利益

阿里此次將許多頂級資源給了星巴克。首先在線上入口,消費者可以通過餓了麼、盒馬、淘寶、支付寶、口碑等多平臺訪問星巴克線上門店,享受數字化體驗。

將線上流量導給星巴克,就意味著阿里原有的流量分配格局需要重構,原本已經穩定的利益格局需要打破。阿里此前已將各版塊的資源分出,淘寶主營C2C,天貓主營B2C,經過多年運營,格局已經成熟。

而此次為了拉攏星巴克,已穩定的利益格局動搖。至於星巴克能否為阿里帶來更多的利益還需要權衡。

04

新物種爆發星巴克改革頗糾結

如此看來,即使星巴克此次牽手阿里 ,尚為解決的問題還是使其未來堪憂。

然而其成本結構以及品牌溢價的問題似乎是其定位決定的,可以說是與生俱來。只是隨著第四次咖啡革命的爆發,其模式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直至今天,星巴克不得不改革。

瑞幸咖啡等在革命中爆發出的新物種,宣告瞭如今數據化及透明化的趨勢。星巴克的變革若只流於形式、浮於表面,市場仍然不會買賬。

只是真正有效的改革或許有悖其品牌定位,如何在這般糾結的處境中解脫出來,星巴克著實需要好好考慮一番。

PS:

由於微信訂閱號大改版,大家如果不想錯過商業地產的最新資訊,記得“星標”贏商網,這樣就可以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啦~

請伸出您的手指在現在的閱讀界面點4下就好:

①點擊右上角的“三個點” → ②第二行“查看公眾號” → ③再點擊右上角“三個點” → ④必須點“設為星標

星巴克与阿里在“互坑”?
星巴克与阿里在“互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