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新人」也是「守望者」 洪方舟李大成走遍貴州送相聲下鄉

是“新人”也是“守望者” 洪方舟李大成走遍貴州送相聲下鄉

圖說:洪方舟和李大成(資料圖)

相聲源自民間,如今既能高居電視晚會,也能走進市井劇場。可是,在一些偏遠地區,還是一片相聲的荒漠。

一個天津的孩子洪方舟(逗哏)從小跟隨爺爺聽相聲,耳濡目染喜歡這門藝術,05年在貴州上大學時發現貴州竟然沒有人說相聲。於是,他和李大成(捧哏)就紮根在了哪裡。此後,這對年輕人就開始送相聲下鄉,為貴州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送去相聲,直到現在。

他們守望在田間地頭,相信終有一天這裡也可以成為相聲的沃土,大家心中的相聲荒漠有了他們相聲野草的存在,也可以欣欣向榮。

一個月走遍2萬公里


發現貴州沒有相聲的那年,洪方舟說,“當時德雲社相聲都一票難求了,貴州竟然沒人講。”畢業時,有個喜歡相聲的小夥伴就一起商量,他們決定留在貴州說相聲,如果既能把愛好當成職業、還可以普及相聲,應該挺好的。

描繪的夢想總是美好的,田間的路可並不好走。貴州相聲斷層太多年,觀眾基礎基本沒有,06年幾個小夥伴借錢租場地講相聲,除掉房租,入不敷出。幾個人群租在一起,只能靠吃方便麵度日,”半年不到,房租一漲我們就只好關門了,後來大家分頭找工作籌錢,過了幾年。”再次準備開始時,有的小夥伴就不願意再幹了,太苦太累觀眾又少。第二次開張,堅持了一年又失敗了。“就這樣反反覆覆經歷著失敗、籌錢、失敗、籌錢……”直到2015年,第三次開業,“終於堅持到了現在,現在我們響應政府號召——送藝下鄉,我們送相聲下鄉,一方面到基層農村普及相聲,另一方面我們用相聲的手段到農村傳播政策。”

是“新人”也是“守望者” 洪方舟李大成走遍貴州送相聲下鄉

圖說:旅途中的洪方舟和李大成(資料圖)

這次,他們來到上海參加東方衛視的一檔《相聲有新人》節目,希望外界能知道在貴州有相聲、有一群為了相聲發展還一直堅守的年輕人 。就在他們來上海前一個月,二人剛剛結束為期一個月的“田野相聲”巡演。在那段時間裡,他們跑了2萬多公里,走了貴州43個極貧村,還有50多所夜校,總計演出了60多場。他們在為製造歡聲笑語之餘,也彰顯了“送文化下鄉”的深遠意義。

“ 田野相聲”自成一派


正如他們自己所說,“田野相聲”就是在貴州大山深處田野上表演的相聲。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既然在野外表演,肯定嗓門很高,咋咋呼呼。但我們真正看到的“田野相聲”不僅調門不高,相反極接地氣。由於“田野相聲”的觀眾大多是貴州當地老鄉與少數民族同胞,普通話水平有限,因而貫口通俗易懂,包袱清脆響亮,“唱”更是成了他們的拿手絕活。

是“新人”也是“守望者” 洪方舟李大成走遍貴州送相聲下鄉

圖說:洪方舟和李大成(資料圖)

在表演中,他們用貴州話唱了一首山歌版《忘情水》,聽著毫不違和,反而還別有韻味。此外,表演中以貴州方言作包袱和貫口的段落比比皆是,也是反差強烈、“笑”果十足。這種純正的“黔味”也令張國立(《相聲有新人》節目導師)開始“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原來張國立年輕時曾在貴州參與湘黔鐵路的修建,聽完這段“田野相聲”,激動地回憶起了當年邊修鐵路邊參與文藝工作的青蔥歲月。因此,張國立覺得這段“田野相聲”特別對味,更能理解貴州老鄉們對這種相聲的喜愛。

“田野相聲”身體力行地實踐著一種“讓相聲重新在基層煥發活力”的態度,一種願意紮根基層的“相聲態度”。他們自比野草,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相聲演員能像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把相聲帶到國家偏遠的角角落落。張國立說,“正是你們有這種一次次到農村演出的積極態度,錘鍊出了紮實的功底,量變引發質變,‘野草’總有一天會長成參天大樹。”(新民晚報記者 吳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