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爲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當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其實在秦始皇繼位以後,頓弱說得已經很明白了:

“橫成則秦帝,縱成則楚王。”

最後的結果我們也都知道:

趙悼襄王掉進了連橫的陷阱,而秦國趁著魏安釐王和信陵君死了以後立即打穿了魏國,絕縱親之腰。

至此,楚考烈王雖為一代雄主,也已無力迴天。

當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這裡需要重看一下之前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

在秦昭襄王末期,秦國的霸權其實已經開始鬆動。當時秦昭襄王借鐵劍和演員為話題直接表示出了對楚考烈王的恐懼,而東方先後出現了楚國“復強”,魏國“威行於冠帶之國”,趙國“幾霸”的局面。

然後再從秦孝文王短暫的在位期間的局勢看,秦國的局勢是非常不穩當的。

秦孝文王繼位時,公子子楚——也就是秦莊襄王——給予了一個建議,說:

你當年在趙國當人質的時候結交了不少好漢,但你回國以後就不和他們聯繫了,造成現在他們很怨恨你。如今你繼位了,對於上述的情況,你應該讓函谷關晚點開,早點關才是。

從字面本身上看,這是一段莫名其妙的建議——如果趙國之士真的想溜進三門峽找秦孝文王洩憤,函谷關每天開放時間短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該進來還是能進來。

但聽了這段奇怪的建議以後,結果是“王以為然,奇其計”,甚至因此立公子子楚為太子,這就有意思很多了。

當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對於子楚這段政治語言的解讀,我們需要結合當屬的局勢看:

  • 表面上看,當時的局勢是韓、魏和秦是主從關係,楚與秦是同盟關係。
  • 但真正的關係是,秦國陷入外交孤立,楚國與魏國是互相猜忌的同盟關係,趙、韓為魏國的半附庸,齊、燕則對雙方都在搞政治曖昧。
    上述關係會在秦莊襄王時期的戰爭中畢露。

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繼位前期,趙、魏、楚正在暗中構建合縱,這也給動盪中的秦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此時公子子楚提出的這段政治語言,可能是在告訴秦孝文王:

我已經打聽到他們在搞合縱了,我們故意安排一下函谷關的開放時間,讓他們意識到秦國已經知道了合縱計劃並且做出了反應,從而讓縱方相互猜忌。

在秦莊襄王繼位以後,秦國為了破壞合縱,開始拉攏燕國,但燕國馬上被魏國懲罰。接下來秦軍奪取上黨,再被以魏國為首的縱軍擊破,甚至全面放棄了中原之地。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魏、楚能繼續保持合縱的態勢,那麼奪回上黨、佔據河東不會成太大問題,順著河東攻入關中也不是沒有可能。

但是,此時魏國攻韓引發的魏楚火併徹底破壞了合縱的戰略。

接下來,秦國利用趙國建立連橫,燕國直接被壓制,齊國也因此被牽制的動彈不得。

再加上魏安王那條老狐狸不偏不倚的非要這時候死,楚考烈王在泗上收的兵再多也是真沒招了。

當時為什麼是秦國統一天下而非楚國?

所以結果才會有我們看到的一統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