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研報|是什麼讓一家公司股價漲兩萬倍卻從未分紅

正在講巴菲特的《滾雪球》告訴我們怎麼選擇好公司好生意,看看股神是怎麼做投資的。如果文章篇幅過長不便閱讀,原稿搜李康研報或留言,歡迎持續關注。

10月1號後公司分析只在一個平臺發佈,大家常用的社交平臺。

上次講到了巴菲特選股的第二個準則,經濟特許權和特許經營權,經濟特許權有三個要素,客戶需要,不可替代,自主漲價。他說有個方法可以檢驗,如果給你10億美金,僱傭最牛的管理大師,能不能複製出一個這樣的企業出來。給你10億美元你能再造一個茅臺嗎?離開赤水,就不再是茅臺。

巴菲特舉例喜詩糖果,當時賣家報價4000萬美元,其中有1000萬美元現金,所以真正報價只有3000萬,但他還是覺得貴,他說有形資產只有700萬,所以他最多出價2500萬美元,他現在想想都後怕,幸虧買了下來,這就是一家有經濟特許權的企業,之後企業的銷售收入從2900萬美元漲到了1.96億美元,由於能夠不斷提價,所以盈利增速比銷售增速還快,稅前利潤從1972年的420萬,漲到1991年的4240萬。20年來喜詩糖果給巴菲特分配了4.1億美元利潤。如果讓他重新來一次,他甚至不會去討價還價,即使價格翻一倍到5000萬、6000萬美元,也會去毫不猶豫的購買,買到了這樣的企業,就相當於種下了搖錢樹。而這種超額利潤的驅動力,正是無形資產,也就是良好的商譽。我們之前也分析了貴州茅臺,就是這樣的企業,甚至更好,因為茅臺具有奢侈品金融屬性。

李康研報|是什麼讓一家公司股價漲兩萬倍卻從未分紅

巴菲特的第三個準則,持續競爭優勢,他說只確定一個行業的影響力是沒有意義的,要確定具體企業的競爭優勢,還要分析它的可持續性。反過來想,如果我來管這家公司,我要怎麼發展?我要擔心什麼,我的對手是誰,我的客戶是誰。從客戶那裡瞭解到真實的企業之間的優劣勢。

李康研報|是什麼讓一家公司股價漲兩萬倍卻從未分紅

企業的競爭優勢就好比護城河,如可口可樂和吉列,是持續競爭優勢的典範,有極強的市場佔有率,以及品牌吸引力。歷史證明,他們已經是一家基業長青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未來是很好預測,而不像那些週期類公司和科技類公司,這種消費類的公司,每年會有穩健的增長。

管理者能力水平,股票估值就是未來現金流貼現,而未來現金流受到管理者的決策影響。在投資界,特別是早期投資,大家都有一句話叫投資就是投人,人對了什麼都對了。如馬雲早期做黃頁,阿里巴巴初期只是個B2B平臺,這些業務模式都不是很成功,但這個人卻很對,最後淘寶和支付寶都大放異彩。而劉強東的京東一開始只是個電商,但現在京東最值錢的,恰恰是倉儲和物流。著名管理學家《基業長青》和《從優秀到卓越》作者柯林斯說,企業領導人最大的決策不是解決什麼的問題,而是解決誰的問題。把人用對了,事情也就都對了。當年孫正義投阿里巴巴時說,別人創業都只有幾個人,而馬雲能帶領18個人,所以堅定的投了阿里巴巴。

巴菲特的經驗告訴我們,優秀的經理人會讓公司長期保持在專業化的領域經營。而長期追逐熱點的經理人,很難帶公司走上康莊大道。意思就是公司有自己的主線,也就是能用一句話說出公司是做什麼的。如茅臺是造酒的格力是造空調的伊利是做奶製品的樂視做什麼的?就像萬達,這兩年一半地產一半旅遊又有文化,還做電商,現在?當年可口可樂和吉列也有過折騰,可口可樂竟然養蝦了,而吉列也去勘探石油,但短暫的失敗迫使他們重回主業。有人為此做過一個統計,能夠連續10年保持增長的公司只有13%,這些企業大多都是單一化領域企業,多元化企業則越來越少。所以當聽到某公司提出四大戰略、八大業務板塊的時候,應該走了。這裡對所有的公司都適用,必須有一個主業。即使是互聯網行業,如阿里巴巴主業電商加互金,騰訊主業社交加遊戲,美團主業到店消費和外賣,今日頭條主業諮詢加短視頻,百度主業搜索,所以在互聯網領域我最看好這五家公司。

巴菲特把公司業務與管理層比作賽馬,管理層是騎士,而業務是駿馬,好的騎手和駿馬缺一不可,另外管理層的資本配置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如管理層敢於在公司股價過低時大量回收股份,這樣至少能體現管理層對公司有掌控力,也對資本市場熟悉。他特別喜歡這樣的公司,說股市下跌,這些好公司就回收股份,這樣手裡的股票權益增加。而那些不分熊市牛市都擴股,每年都增發的公司,基本沒有投資價值。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從來不分紅,因為他的超高資產配置能力使得人們願意把本該分紅的錢放在他那裡,比自己拿著效益更高。我個人認為把投資能做好的,可能創業不會怎麼有優勢,但是管理一家企業不會太差。社會的精英往往在投資界,因為做投資要學的不比其他行業少,但是時間卻是最多的,所以知識面很廣。有人說做投資的談得了詩情畫意,也耐得住柴米油鹽,遇到做投資的就嫁了吧!!(偷笑)

巴菲特在分析公司時,賺錢是第一要務(個人加一句,能夠隨時賺到錢也是好公司,如亞馬遜在美國就是阿里加京東再加掌閱,想賺錢隨時都可以)

,怎麼看盈利能力呢?第一,公司產品的銷售利潤率高於同行,第二,淨資產收益率(單位投入量所帶來的收益率)比對手更高。第三,留存收益(注:拿著本該分給股東的錢去投入所帶來的收益),這主要考驗公司資產配置能力。

巴菲特師從格雷厄姆,又受到費雪(後面會講到)的影響。費雪最重視的就是盈利能力,如果管理者無法把銷售收入變成利潤,那麼這個公司就沒什麼價值。他們一般的做法是,算出每一單位營業額產生的營業利潤,與不同公司進行比較,而且要比較持續多年的收益,排除非經常性損益(注:非主業帶來的意外損益)。費雪說,如果要想在長期的投資中賺大錢,最好遠離那些不賺錢或者看不到賺錢希望的公司。利潤率也不需要太高,比主要對手高2-3%就行,太高的利潤率不能成為常態。衡量公司另一個標誌是成本率,同樣的產品如果比競爭對手成本低,成本控制就有獨到之處。

財富雜誌做過調查,全美500大製造企業與500大服務企業,只有6家,淨資產收益率(ROE)10年連續超過30%,最高一家年均達到40.2%。這樣也就有一個大概的標準:過去十年平均ROE>20%,且沒有低於過15%,這就是超級明星股的標準。但如果負債過大,盈利能力就要大打折扣,如銀行業。

下次給大家講如何研究公司的內在價值,以及如何計算公司的安全邊際。

前面分析了海康威視,格力電器,蘇寧易購和貴州茅臺等大家熟悉的公司,搜李康研報往前瀏覽。

通知:由於醫藥企業分析專業性強,篇幅較大公開效果不好。醫藥類分析不再無條件公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