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去庫存兩大重要信號 政策和市場的距離有多遠?

水皮:去库存两大重要信号 政策和市场的距离有多远?

水皮

去庫存基本告一段落了。

標誌性的事件一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宣佈全面停止房地產去庫存調控措施,二是長春市宣佈停止在棚戶區改造中貨幣化安置的措施。之所以說這是標誌性事件,原因在於呼和浩特可以說是上一輪房地產刺激性擴張的急先鋒,也是第一個取消限購限貸的城市,而長春的棚戶區改造在全國更是有示範效應,而其中貨幣化安置更是成為近年中基礎貨幣投放不斷擴大的重要原因。

政策和市場的距離遠比一張紙要遙遠得多,因此,反射弧也就長得多。

去庫存針對的就是當初積壓嚴重的三四線城市的房地產,三四線地產的過度開發根源在於開發商的判斷失誤,由於一二線城市房價大幅上漲之後,土地成本急劇上升,大批的開發商無力參與競拍,想當然地把三四線城市推演為一二線城市的後來者,隨著投資的一哄而上,敏感的開發商馬上就意識到了其中的邏輯錯誤,但是大批的後知後覺者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政府就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理論上講,去庫存說到底是有庫存,而庫存的形成就是供過於求,即便殺價也賣不出去,“鬼城”的形成就是如此。歸根到底,房子是用來住的,沒有人就沒有需求,沒需求又如何去庫存?

但是,可但是。

奇蹟出現了。

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居然漲了,而且漲的還不少。呼和浩特這樣的城市房價都達到了9000元每平方米,在漲價預期的影響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一房難求的現象,買房要抽籤!供求規律就這麼被顛覆了,誰能給個合理的解釋?

棚改貨幣化可以解釋。

毫無疑問,棚戶區改造是利國利民的工程,棚改釋放的需求也的確成為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有力支撐,過去的棚改安置基本上是實物安置,換句話講,基本是1:1的安置,需求和供給是對應的、平衡的,對房價的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但是2015年開始推進的貨幣化安置方案則不然,補償方案以貨幣方式發放到戶,在給拆遷戶提供多種自由選擇的同時無意中也放大了需求,因為房地產是可以按揭,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改善居住環境和質量的需求,都願意在有生之年提前過上好日子,都會運用按揭的方式放大住房的需求。舉例來講,實物安置,如果100平方換100平方的房,需求並沒有被放大,但是如果貨幣化,一平方米按一萬計算,100平方就是100萬,老百姓手中拿到100萬的現金去買房,大多數不會就著手中的現金有多少買多少,一次性全款拍出,而是會使用按揭付首付,20%的話,槓桿其實就是5倍,30%的話,槓桿就是3倍多。也就是說,100萬的現金可以對應500萬的房產或300萬的房產,需求就在無意之中被放大了3-5倍,如果這種需求在短期內集中釋放,任何一個地方的房價都會掀起波瀾。

貨幣化安置的規模有多大呢?

國開行的統計,2014年4月央行創設PSL抵押補充貸款以來,歷年的數量分別為3831億、6981億、9714億、6350億,2018年上半年這個數字也近5000多億,總計在3萬億左右,而PSL的投放主要有3家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只是其中一家,佔比2016和2017年分別為66%和48%,可見PSL的總體規模是相當可觀的,所以難怪有人把三四線房價上漲的推手歸於這個PSL。

當然,PSL引發大家圍觀更重要的原因在於,PSL投放的是基礎貨幣,3年將近4萬億的基礎貨幣投放一定程度上也為流動性氾濫提供了活水之源,這恐怕也是為什麼M2在外匯佔款人民幣投放只減不增的情況下依然還有8.5%左右的增長的原因,如今,PSL的削減和暫停,對於去槓桿才是釜底抽薪。

對了,PSL,戲稱“胖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