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 是目前P2P行業最大的問題

最近,有自媒體將滴滴和P2P做類比,認為二者本都是信息中介,但因為平臺方的信息不透明,導致乘客遭遇悲劇或者投資人遭受損失。

現在看來,這樣的類比不無道理。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曲家文就曾經說過,普惠金融業務的高風險,本質上來源於信息的不對稱。

反觀銀行理財,在當下的環境下,即便它再怎麼去剛兌,由於它的歷史角色和發展路徑較為特殊,對於百姓而言它都是一個信用中介的存在。

但P2P不一樣,它要逐漸從信用中介迴歸到信息中介的定位上。既然是信息中介,那麼提供中立透明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信息相對透明的情況下,投資者會基於信息做出更符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範圍的決策。而因為信息展露在大家面前,在市場競爭環境下,平臺就得把風控、運營都做到最好。

可以說,信息不對稱會滋生出很多違法違規的平臺,信息透明瞭就會相應地解決掉很多其他問題。

因此對於P2P行業來說,信息不對稱或許就是目前最大的問題。

我們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P2P行業的信息不對稱為何會存在?

對於每個金融企業來說,風險控制是它最關乎生死的一個環節。

但是P2P平臺風險的管控和承擔是分離的——平臺管控風險、投資者承擔風險,大家的利益不是捆綁在一起的。

所以很多平臺就會因為自身的利益而在風控上有所放鬆,或者因為想賺更多的服務費而放鬆對借款人的把關,或者乾脆就玩起了自融的把戲。

而因為信息不對稱,在合規體制不完全建成的情況下,借款人及平臺信息的真實性和透明度是由平臺來一手操縱的,信息更新不及時、選擇性數據披露等現象普遍存在。

平臺可以選擇什麼披露、什麼不披露,甚至選擇披露真實信息或虛假信息。

所以投資人其實遠不能詳細準確地判斷平臺及標的的風險,也就增加了踩雷的概率。

再者,P2P目前仍是陌生人網絡。

在社交網絡中,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間多半是認識的,或者是有共同的朋友。

出借人對於借款人多少有些瞭解,對於他的還款能力和還款意願會有個初步的判斷。一旦發生違約,在這個社交網絡中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但即便如此,這樣的借貸關係發生違約的情況也很常見。在網絡上一搜,就到處都是“朋友欠錢不還怎麼辦”的提問。

而對於P2P上的出借人來說,少了社交網絡這一層關係,他對於借款人信息的掌握大多就只能來自於平臺。

這在無形之中加大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也加大了風險發生的概率。

再有,投資人目前的羊群效應行為很嚴重,大多是根據大家的評論和一些第三方的推薦去選擇平臺。

並且,由於存在履約險、擔保等保障措施的存在,大家在選擇平臺和標的時,更加註重收益率和流動性,而忽視了對平臺和標的本身安全性的甄別。

信息不透明的平臺也可以獲得投資者的青睞,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惡性循環,行業的信息對稱性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反而越來越不好。

那麼,信息不對稱的行業困境如何解決?

這個問題首先要有監管打底,由監管施加外部約束,規定你一定要披露什麼信息,怎麼披露。

目前我們也可以看到,監管層對信息披露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

在日前下發的問題清單108條細則中,有18條和信息披露相關,可以說是對信披的一次重申,也是一次強調。

近日下發的119條P2P自查自糾問題清單更是強調了平臺要接入協會互聯網金融監測平臺相關係統,並按要求報送統計監測、信息披露、產品登記、信用信息共享等數據。

監管政策或許不是短期可以見成效,但它必然會成為支撐P2P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

再者,對於投資者而言,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工具來降低這種信息不對稱。

比如通過國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企查查、天眼查等網站查詢平臺的工商信息等;通過ICP備案管理系統、站長之家等網站查詢平臺域名等;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OpenLaw、信用中國等網站查詢失信信息,通過菜鳥理財網貸追蹤小程序瞭解平臺最新動態等……

另外,投資者要有共同意識,更加註重資產的安全性,回到風險的本質上來。

那麼在大家用行動投票的情況下,信息不透明的平臺被集體票出去也就指日可待。

不過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各個參與方的共同利益問題。

當然,這是一個漫長的博弈過程,需要慢慢地去嘗試。對於參與各方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這個問題 是目前P2P行業最大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