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P2P》

搶救《P2P》

文|木舟

在十年大躍進式發展之後,網貸在今夏突然經歷了一場意外的“休克療法”,一時命懸一線。

在暴雷如潮的6月和7月,監管部門和網貸行業面對一個共同的難題:要不要搶救這個行業?又該如何出手?

目前,監管信號彈已升空,搶救行動正在緊急展開,但行業各方在一些核心問題上仍處在構建共識的中途。

搶救《P2P》

一、被侮辱和被損害的行業

2006年,頂著尤努斯“普惠金融”光環的P2P被引入中國,正式引爆了中國互聯網金融的創業大潮。

2006年5月,唐寧在北京創辦了宜信。

2007年6月,顧少豐、張俊和胡宏輝等人在上海創辦了拍拍貸。

2009年3月,周世平在深圳創立紅嶺創投。

2010年4月,張適時與楊一夫等人在北京成立人人貸。

……

10多年後,P2P已成為中國互金市場上的巨獸:正常運營平臺上千家,歷史累計平臺超過5000家;網貸累計交易額超過6萬億,待收金額1.2萬億;活躍投資人上千萬。

讓互金人自豪的是,中國網貸行業規模遠遠超過了英美等發達國家之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但是,日益壯大的P2P卻讓監管頗為頭痛。主要原因是中國的P2P不僅從一開始就背棄了尤努斯的公益性理念,過度追逐營利性,而且還創造了各種花式玩法,反覆挑戰金融監管底線。

不僅如此,在互金創業大潮中,大批龐氏騙局玩家聞腥而至,從線上和線下瘋狂吸納社會資金。創業與創新,欺詐與暴雷,一路如影隨形,成為中國P2P行業的獨特現象。

十年後,P2P行業頭頂的“普惠金融“光環逐漸黯淡,在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里,它更多的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等詞彙聯在一起。

事實上,網貸自在中國誕生之日起就埋下了危險的種子。追根溯源,一大誘因無非是網貸行業入門門檻過低,創始者裡既有華爾街精英,傳統金融高管,也有線下小貸公司,高利貸玩家,乃至各種黑惡勢力;既有實實在在做金融科技的互聯網技術派,也有打著普惠金融旗號渾水摸魚的欺詐團伙。網貸行業接納幷包容了這些形形色色的互金創業者,最後也必然要承受侮辱和損害。

這個行業的亂象有目共睹:過去10年裡,逾期跑路詐騙平臺超過5000家。2018年6月至7月,備案再次延期後,壓抑已久的網貸行業報復性地爆發了近幾年罕見的一波雷潮,短短兩月內,250多家平臺清盤或跑路,最多時一天有25家平臺發公告,涉及資金數百億。

有平臺在宣佈鉅額融資後突然跑路,剩下投資人一臉懵逼;有平臺剛贊助完世界盃,老闆就神秘失聯;有員工上完廁所出來,發現公司已人去樓空;有老闆把平臺賣掉了,員工到出事前最後一刻還被矇在鼓裡。

暴雷潮引發了行業的集體性恐慌,投資人加速提現,很多未到期的投資人也要提前退出,大批頭部平臺流動性出現緊張,債轉利率飆升……

突如其來的危機撕開了這個行業醜陋的一面:很多自稱點對點的網貸信息中介平臺早已異化為借新還舊、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

一大批大中型平臺猝然倒下讓網貸行業陷入塌方式危機,很多名字都是投資人耳熟能詳的:牛板金、投之家、人人愛家、愛錢幫、銀豆網、國金寶……

下一個倒下的會是誰?每天,各種小道消息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悄悄流傳,大多數最後都被證實不虛。

有行業人士總結稱,P2P圈的人現在最怕三件事,最怕突然安靜,最怕朋友突然關心,最怕平臺突然宣佈重大利好(比如融資,比如上市)。

和以往暴雷明顯不同的是,這次暴雷潮坑害了不少大平臺的員工以及媒體工作人員。P2P平臺高管、PR和媒體記者在線上線下共同維權,讓人唏噓不已。

有網貸之家背書的投之家平臺,100多名員工投了2000多萬。出事後,有員工在群裡哭訴,全部家當都沒了,只吃的起方便麵。但在外部投資人眼裡,他們是騙子的幫兇,並不值得同情。

上海永利寶平臺創始人餘剛失聯後,平臺員工第一時間在微博發佈“請各位投資人報警維權”的快訊。

多多理財實控人李振軍失聯後,平臺員工發公告全城“通緝”兩人。

搶救《P2P》

搶救《P2P》

二、意外的休克療法

搶救《P2P》

對於近兩個月的暴雷事件,行業內說法紛紜,也有不少聲音開始檢討和反思行業自律狀況以及監管政策的適當性問題。

曾經,監管對互金大力扶持。從2014年至2017年,互聯網金融連續四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互聯網金融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到,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

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處提及互聯網金融。總結2014年工作時,報告提到“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在提到2015年工作時,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和證券期貨領域的違法犯罪活動。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對互聯網金融等累積風險要高度警惕。

實際上,監管籠子2016年已經開啟。

2016年8月,監管部門發佈網貸管理“暫行辦法”,提出給予平臺一年的整改期;到2017年,完成了1+3為代表的網貸監管制度框架。

2017年6月,有關部門發現,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整改備案期限被推遲至2018年6月。

事實證明,網貸行業的複雜性和整改難度再次超過了政策制定者的最初預計。2018年初,原定3月底完成的第一批驗收任務被迫推遲;隨後監管口頭通知,備案再次推遲。

備案遭受重挫的同時,平臺脖子上的繩索進一步勒緊。現金貸新規,“雙降”政策和資管新規陸續出臺,眾多大平臺遭受暴擊。一方面,平臺無限擴張規模的衝動遭遏制;另一方面,另類創收渠道也被截斷。

高企的成本,下滑的收入,遙遙無期的備案,諸多不利因素疊加在一起,對整個行業實施了一場大規模的“休克”治療。

有數據為證,網貸借款餘額2015年達到5000億,2016年增至8000億,2017年底已達1.2萬億。過去三年行業一直保持50%以上的高增速。然而,過去半年,行業借款餘額增長出現停滯。

這與監管鐵腕整頓不無關係。官方披露數據顯示,自行業整改以來,全國不合規業務規模壓降4265億元,違規業務規模下降近 57%。

違規違法平臺的“出清“有利於行業良幣驅逐劣幣,挽救投資人信心。但讓業內擔心的是,突然的”休克“治療是否有失控風險?

某頭部平臺創始人告訴新金融頭條,加強監管對於治理網貸行業的亂象很有必要,但備案久拖不決,整個行業受到”汙名化“拖累,已不堪重負。

該創始人警告說,在行業近期遭遇流動性危機後,不少合規經營平臺亦受到巨大沖擊,多家頭部平臺的流動性吃緊,如果監管繼續坐視不理,整個行業或將遭遇傾巢之災。

另一家要求匿名的平臺高管則認為,備案之前讓行業“出清”很有必要,但過猛過急並不利於行業穩定。

一個不能否認的現實是,網貸行業的玩家仍然太多。據第三方機構統計,網貸行業在運營平臺目前仍有1500多家。據新金融頭條統計,6、7月份,有近300家平臺暴雷。

有業內人士估計,到明年備案後,網貸行業存量玩家不超過300家。但上述平臺創始人的看法更加悲觀,他認為按照目前趨勢,最多剩下100家。

搶救《P2P》

搶救《P2P》

三、救與不救的艱難選擇

搶救《P2P》

起初,監管對此次暴雷潮未作表態。

6月14日的陸家嘴論壇上,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提及非法集資時表示,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雖然會議期間有人緊急向媒體澄清,此番表態僅僅是針對非法集資行為,並非針對其他合規理財產品。但市場早已一片譁然。

同一天,被上證報在會議間隙“逮住”的中國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鋒透露,網貸備案年內無法完成。當前市場上的P2P,還需要一段時間去偽存精。

到6月底,網貸雷潮開始出現大規模蔓延,並從上海、杭州向深圳、北京等地擴散。投資人開始躁動不安。多家一線平臺開啟全員“備戰”模式,創始人四處籌措資金,儲備過冬糧草;平臺高管壓上一線擔任客服,接聽投資人電話或協助催收。整個行業一時間風聲鶴唳。

烏雲壓頂之際,平臺和投資人終於等來了監管發聲。

7月9日,央行網站發佈消息稱,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要再用1到2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

讓業內人士鬆了一口氣的是,這是監管部門半年多來首次確認備案延期,並給出了後期時間安排。監管部門及時表態,至少表明網貸不是沒孃的孩子,還是有人管的。

但壞消息是,備案再次延期至少一年,對處於“休克”療法中的很多平臺來說,恐怕熬不到備案就涼了。

但一名接近監管的人士稱,監管通過這兩年對行業的觀察得出結論,沒有刮骨療毒式的決心,網貸行業將一直混沌下去,直至崩盤。因此,行業“出清”已是網貸的唯一選項。

而過往的歷史證明,網貸行業內部自我約束、自我革命的動力不足,那就只能由外部之手驅趕實現。

對監管而言,當下,路徑不重要,結果最重要,關鍵時刻需要有霹靂手段。

央行副行長潘功勝指出,未來要完善整治方式,強化整治力度,引導機構無風險退出,開展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穩妥有序加速存量違法違規機構和業務活動退出。

配合監管部門政策,新華社7月初連續發文三問P2P,其中引述專家觀點稱,短時間內的集中爆雷不是壞事,是行業進行自我淨化的正常階段,經歷過短暫陣痛的改良升級期後,將為未來行業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簡而言之,監管部門和官方媒體對當下雷潮的基本判斷是行業優勝劣汰,正常出清,行業並未失控。

而主流平臺也紛紛表態支持監管整治行動。

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表示,防範和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是持久攻堅戰,平臺不宜揣測備案時間和節點。按照“時間服從質量”要求,平臺應持續合規經營,積極整改。

微貸網創始人姚宏認為,“這輪行業變化恰恰讓披著普惠金融和P2P外衣的問題平臺加速退出市場。”

在鐵腕推進行業出清的同時, 對具體路徑和風險處置,監管亦迅速給出了補救措施。

7月中下旬,在央行表態後,北上深等各地監管部門先後宣佈啟動P2P現場檢查工作,部分地區宣佈將實施“白名單”制度,給行業合規機構吃定心丸。同時,要求下架違規的“理財計劃”產品,強調清盤機構無風險退出,打擊逃廢債等。

7月18日,《新京報》報道稱,監管方或將於7-8月間落實187條P2P備案驗收細則。

對合規平臺的扶持消息也在陸續出臺。

8月4日,新華網援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消息稱,將盡快部署行業檢查和企業自查;允許合規機構繼續經營,條件成熟的機構可按要求申請備案;同時,要引導不合規機構良性退出。

8月6日,《人民日報》發文喊話P2P,文章指出,眼下監管部門正在積極推進專項整治,有些平臺退出是正常的市場出清,也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經歷整治和轉型之痛後,網貸平臺將會“水落石出”,不規範的會出局,轉型成功的會堅持到最後。

8月8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關於報送P2P平臺借款人逃廢債信息的通知》。通知指出,為嚴厲打擊P2P平臺借款人的惡意廢債行為,要求各地根據前期掌握的信息,上報借本次風險事件惡意逃廢債的借款人名單。後續,整治辦將協調徵信管理部門將上述逃廢債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和“信用中國”數據庫,對相關逃廢債行為人形成制約。

至此,監管信號彈已升空,傳達出的信息也很明確,對網貸行業的搶救行動正在全面展開。但對政策利好如何落地,有何影響,行業內仍未達成共識。

搶救《P2P》

比如,部分地區擬推的“白名單”制度已引發爭議。大平臺歡欣鼓舞,中部平臺則憂心忡忡。有中等規模平臺負責人提醒說,如果只對少數大平臺預先驗收,然後發佈白名單,可能會加劇行業危機。其他平臺投資人會加快出逃,引發新一輪擠兌危機。如果對所有平臺同步檢查,雖然比較平穩,但短時間內恐無法完成,合規平臺同樣會受到違規平臺的拖累。

另外,在打擊逃廢債的問題上,網貸老賴信息是否能納入徵信系統,納入的標準又是什麼?考慮到央行徵信系統的嚴謹性,短期內將網貸失信人納入央行徵信名單的可能性不高。目前看,更有可能的是將相關信息接入互金協會主導的“百行徵信”,切斷失信人在互金行業融資渠道。但從緩解當前行業流動性危機角度看,這些措施遠水難解近渴。

而行業萬眾矚目的全國統一備案驗收187條即將出爐,這份終極文件是否能引導行業逃離水深火熱?沒有人清楚。

8月5日,一家頭部平臺創始人在跟投資人見面會上,坦言公司早已做好了最壞準備,平臺已經在向實業轉型。網貸老大哥周世平也有類似想法,此前,紅嶺創投宣佈未來轉型為電商平臺。從去年開始,也有一大批互金創業者轉戰新興的區塊鏈領域,探索下一個風口。

行業危難之時,信心比黃金更重要,這句話現在值得每個網貸參與者細細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