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至暗時刻的思考!

近段時間,P2P爆雷成了熱點事件,P2P乃至整個互聯網金融經歷了從高峰到低谷的轉變,這裡有迷茫更有焦慮,到底這是一個怎樣的行業,這個事情還是否值得幹下去?在這個行業的至暗時刻,我覺得更加清晰透徹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

P2P:至暗時刻的思考!

我們到底是做什麼的

這個問題是對行業本質的追問,大致可以有兩個選項信息中介、信用中介(類銀行信貸業務)、金融中介(類資產證券化)。在中國話語體系下信息中介還是信用中介的定位形成了政府與企業的不同理解,在企業層面來看,如果是信息中介的定位,則企業不可能有如今的發展,企業事實上在做的絕大部分都是信用中介的定位,就是通過互聯網網上集資形成資金池再投放給融資項目,類銀行模式操作,但這條路是不允許的,政府的一辦法三指引的定位是做小微普惠領域的信息中介,但是這個路子在事實上卻無法做到。

因為,中國的投資人還不成熟,也就是說即使你嚴格按照信息中介的定位操作,如果項目出了風險則承擔風險的責任也會落在平臺身上,投資者沒有為自己投資負責的意識,信息中介定位的平臺即使做到了信息的公開透明完整也無法全身而退。而這個信息中介的定位,我認為更加接近於美國監管層面對於P2P的定位——證券業務類似做資產證券化的業務,就如一個小的交易所平臺,然後融資方提供資產投資方提供資金,平臺提供交易撮合服務,而平臺如同所有交易所最核心的是監督項目信息的公開準確完整。

所以,參照美國的經驗,P2P其實應該是資產資金雙方撮合的金融類交易所,而交易所的性質就是信息中介。

如果再回到國內,P2P網貸在中國並不成熟的金融市場環境下,從最初的一撥互聯網人和一撥民間金融、準金融的從業者切入起步的行業,在缺乏監管的情況下,走向了信用中介的類銀行信貸業務,但是卻連銀行監管的體系都沒有建立。所以在缺乏監管的環境下,做了類銀行業務卻沒有有效監管,導致了野蠻生長的情況,也播下來風險的種子。

在要求迴歸小微普惠領域的信息中介定位後,行業合規經營成本、經濟下行風險等導致了部分平臺的爆雷,而這部分平臺應該講都不是在幹一辦法三指引所說的真正的P2P平臺,而真正的P2P信息中介定位的平臺到底是普通商業公司還是金融屬性類的交易平臺,比如美國證監部門管理的金融資產信息中介性質的平臺。

這點仍然是模糊地帶,從現有的監管部門來理解,應該是小微普惠金融領域的準信用中介但不能叫信用中介而是小微金融資產撮合的信息中介,其實比較拗口,似是而非,而在政府與企業沒有對行業的精準定位始終是這個行業經營的最大風險點。

這個現實也導致了企業更需要去守住風險,一旦出現風險則必然被歸到非法集資門類,而這是前提。

P2P:至暗時刻的思考!

監管的意圖是什麼

這一輪逐漸加緊的監管意圖又是什麼,從政府層面的金融政策而言,核心三個目標:去槓桿、守風險、暢融資;通過深化金融改革引導其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加大去槓桿的力度,降低宏觀經濟債務率;守住金融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就如同我以前文章分析,這三項工作要同時完成是一個技術性含量很高的活,但是在政府部門技術能力還不高的情況下,往往無法做到三個兼顧而造成“三個目標的不可能”。從這個政策背景來看,P2P網貸行業自E租寶事件後逐步加強監管,其背後邏輯是行業逐漸爆發的風險及政府在風險防範上的迫在眉睫。就行業爆發風險來看有其內在的必然性:我們以企業所希望的信用中介來定位好了,也就是將P2P算成互聯網銀行吧,那麼其資金不是四大行意義上的低成本資金(2%左右)而是(6%以上甚至15%)高成本資金,但在資產端其業務對接的不是政府、上市公司等高質量客戶借款而是小微的次級客戶資產(除極少部分外),也就是說是高成本資金+低質量的次級客戶,這種模式即使是銀行也無法全身而退,在經濟下行期這種模式即使是銀行也要發生倒閉潮。更悲催的是P2P行業還沒有監管政策支持,銀行有存款準備金制度、銀行間市場同業流動性支撐、上市等各種支撐也依然無法抵抗經濟下行週期裡的小微貸領域風險,P2P其風險暴露的必然性可見一斑。而更加悲催的是在缺乏監管的環境下,P2P行業由於金融專業經驗的缺乏,進行了自融、大標拆小、資金期限錯配等違規高風險操作更是加大了風險。

而在行業從2011年誕生到2018年走過6個年頭左右的週期後其內在必然有風險清算的訴求。而在風險爆發之後,政府監管的操作被企業成為一刀切和運動式監管,但是我說了企業要求的精準管理的前提是區分出來誰是好企業誰是壞企業,而這個事情不是不願而是不能。在沒有基礎數據(就是所有企業的業務數據)、專業能力(金融專業風險判斷)、責任擔當(就是萬一挑選的好企業爆發了風險的政治責任)的情況下,這個事情沒法辦。退而求其次的做法就是,先觀望讓市場充分暴露風險同時對已經暴露的風險進行處置,而由於前期也沒有對P2P行業進行審批管理因此無須追責當初的監管責任。這就是目前的監管意圖與操作,但是這確實造成了對於全行業的傷害。在一刀切的運動式監管下面,行業的聲譽在降低,流動性風險在增加,也就是說原來的企業都或多或少按照信用中介方式在做業務,或多或少有不合規的地方,要完成從部分不合規的信用中介到合規的信息中介的轉變,這裡需要時間也需要資金,如果一下子流動性喪失,只會造成所謂的風險防範中的次生風險,但很無奈這很難避免。

未來方向是什麼

在行業紛紛爆雷的至暗時刻,在想透徹行業的本質和監管的訴求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當前的保命與未來的發展。當前的保命簡單講就是在行業流動性趨緊的情況下,你如何活下去,抗住事實上的投資者的剛兌風險。當然不同的體量難度也就不一樣,體量大的事實上你也只有前進沒有後退,體量小的你可以選擇退出離開,體量中等的你需要徹底評估風險,然後判斷是否有能力退出,是否有能力發展,然後安排好公司和自己今後的事情。客觀來講,P2P行業未來還會存在,從3000多家企業降到300家,10%的生存率其實並不低,信託行業的整治從1000多家到60家,生存率只有6%,所以行業內企業的大面積倒閉關門,這種事情任何一個金融細分行業都上演過,只是今天發生在P2P而已。關鍵的是認清行業的本質,不要給你這群眾演員一個進場的機會,你就真把自己當成個角了,你不過只是金融體系內的邊緣行業,你只是小微普惠金融領域的一個很小的角色,沒有政策的支撐但同時還要控制好風險,控不好出風險就要身家難保。P2P這個行業小微小眾而且不好乾,如果自己沒有這個金剛鑽不要攬瓷器活。

而如果這個行業只是這樣一個行業,充其量就是一個掙錢的生意,那麼有雄心壯志的創始人又該將企業領向何方呢?我覺得眼前無外乎兩條道路:第一條進入持牌金融機構,這條路是阿里、騰訊、京東的模式。在政策模糊的時候,進入金融領域積累資金和專業經驗,而獲得資金和經驗後進入持牌金融領域,甚至是獲得全牌照金融,這樣金融的事情基本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幹了,然後原先的互聯網金融轉型為科技金融,主要做科技的事情;第二條金融產業互聯網(產業鏈運營)領域,向實業延伸,做某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產業運營服務,藉助於互聯網技術和團隊來完成轉身,在深度運營一個行業後,再對接持牌金融等在產業服務上獲取利潤。當然也有轉型為科技公司的,為持牌金融機構提供互聯網科技對接服務,本質上也是這條道路。

最後用溫斯頓·丘吉爾在至暗時刻的臺詞做個結語:沒有最終的成功,也沒有致命的失敗,最可貴的是繼續前進的勇氣。

想清楚想透徹,然後抱著信仰,繼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