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大浪淘沙」時代

自P2P進入中國以來,經歷不少曲折,經營模式越來越多,產品越來越豐富,受到不少投資人的青睞與喜愛,但發展過快必定會造成一定的風險出現。這也是為何2017年以來,P2P行業

初顯危機的原因所在。而2018年集中“爆雷”,更是將互聯網金融的“正反面”推向了風口浪尖。隨著政策的不斷出臺,監管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開始進入洗牌期,這也意味著P2P進入了“大浪淘沙”的時代。

P2P“大浪淘沙”時代

據《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模已超過17.8萬億元。未來這一體量仍舊會保持高位增長。筆者認為,金融行業走向互聯網是大勢所趨,而且主要是兩個發展方向:電商及其他互聯網業態。但是,P2P平臺的過快發展,引發了“野蠻生長”帶來的弊端。

自去年8月以來,P2P行業成交額維持在1500億元-2000億元之間。但近一個月是網貸行業動盪期,大批平臺的退出是排毒自清的表現,也是肅清行業的必經之路。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國P2P網貸平臺數量累計達6659家,其中問題平臺4691家,在運營平臺1968家,較6月份提高0.42%。本月,無新增網貸平臺,新增問題平臺253家;該期間,P2P網貸行業成交額達1521.93億元,環比下降11.10%,貸款餘額為11047.34億元,環比下降9.75%。

而且筆者還發現,在所有問題平臺中,廣東問題平臺數量超過700家,上海和山東在600家左右,北京和浙江超過500家,排名前五位地區的問題平臺佔比達64.04%,另外,排名前11位省份的累計問題平臺均在100家及以上,合計佔比85.16%。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正常運營的互金平臺下降至1600多家。而僅剩的這1600家P2P平臺又該如何面臨市場“取精去糙”這一大局面呢?

P2P“大浪淘沙”時代

首先,僅存的這些P2P平臺可以根據已爆雷平臺的消息以及內容做出調整,以此來獲取優質資產的能力。優質資產是基礎,此前許多平臺都從早期的合作模式轉化為自建資產端、自建消費場景就是這個原因。再加上後來監管進一步要求網貸行業要以小額分散為主,個人和企業在單個平臺的借款有了限額,以及現金貸、校園貸等一系列違規業務被叫停,資產類型進一步縮窄,競爭也更加激烈。

所以穩定的資產獲取能力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這就要自己在場景、獲客、資產端獲取方面的優勢才得以在市場立足。

其次,合規能力其實是對平臺資金、技術、團隊能力的一次全面考驗。比如前述的業務轉型合規,存量資產要快速消化、資產類型要重新尋找、以及線下理財門店的清理等,合規成本高到難以想象,除非是在資金和流量方面有極大優勢的平臺,否則幾乎都以清盤退出市場而告終。

另外還有技術上的合規,比如與銀行對接存管,隨著監管的不斷細化,之前還有多地的監管意見稿提出監管屬地化等要求,這不僅直接提高了平臺的合規成本,而且還要投入技術、人力不斷完善體驗,將平臺的合規能力提高將這一道門檻跨過去。

P2P“大浪淘沙”時代

再者,P2P行業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裡,壞賬率、逾期率都是不透明的,用各種算法來掩蓋。由於行業整體增速快,資金不斷擴張,而風險滯後,定價能力並沒有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在監管收緊後,許多地區P2P平臺的業務規模擴張受限,原本的規則開始失效。加上整體金融環境收緊、去槓桿力度加大,信用違約風險進一步升高,所以平臺如果沒有核心把控能力,倒下的可能性很大。將自身的定義找準,明確核心功能,不斷加以整改是P2P平臺接下來的首要目的。

總之,作為互金行業崛起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細分領域,P2P發展如此之快又爆雷如此之快,出乎很多人的意外。但P2P平臺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扮演著“摸索者”、“探路者”的角色。面臨著市場生存法則的不斷整改,P2P平臺的全面優化是他們的必然選擇。在未來,P2P平臺正規化、良性運營是合情合理了。

P2P“大浪淘沙”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