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爲什麼必須死?

DK160151136


  岳飛實際是南宋初年主戰派與主和派鬥爭的犧牲品。處死岳飛其實是宋高宗趙構的意思(“乃上意也”),秦檜不過是前臺執行者。設若不得到皇帝的默許,秦檜豈敢擅殺大將。而岳飛之死一言概之太過於自我,說了做了超出自身職責範圍的話和事觸犯了帝王大忌。

  中興四名將中其他三人最後都算善終,為何岳飛功大反遭殺戮。個人認為他首先對政治敏感度差,對軍事要服務於政治,武將對皇帝絕對服從的意識淡薄。當時的政治大局勢是皇帝要和,要安全保住自己位子。而岳飛主戰,並以“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為號召(即宋徽宗、宋欽宗。其實“迎回二聖”是趙構率先提出的政治口號,至於真迎假迎則就很難說了),弄得趙構心裡頗為不滿,因為無論如何,若是宋欽宗回來(時宋徽宗已死),總是個問題。

  其次他本身性格也有問題,遇事喜歡賭氣。比如他就接管淮西軍一事與宰相張浚發生牴牾,然後就自行辭職回家。此後張浚多次彈劾岳飛處心積慮想兼併別人的部隊,以辭職要挾皇帝。

  另外岳飛還犯了一個大忌,就是武臣建議立儲。立儲一直是皇帝最為敏感的家事,最忌諱大臣,尤其是武將主動提出。而岳飛則是當面向皇帝提出了建議,結果遭到了趙構嚴斥:“你雖出於忠心,但你手握重兵在外,這種事情不是你所應當干預。”但後來岳飛仍不死心,又在一封密奏中談到這個問題。

  在趙構已經喪失生育能力情況下,岳飛雖出於忠心,但難免招來皇帝都對他的厭煩猜疑。

  根據史料,秦檜提供給趙構的岳飛罪狀主要是如下三條:

  一,淮西戰敗之後,岳飛曾經當眾罵道:國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

  二,朱仙鎮班師之後,岳飛曾問張憲:天下事該怎麼辦?張憲則回答:就看您想怎麼辦。

  三,據傳岳飛曾經說過:自己與太祖趙匡胤都是三十歲就當上了節度使。

  北宋對文武大臣比較寬仁,除了謀逆之外基本沒有死刑判決。但在紹興十一年十二月,趙構批准賜岳飛死,並親筆將判徒刑兩年的岳雲改判為處死。

  判決公佈後,“天下冤之”。紹興十一年陰曆大年除夕,岳飛父子被絞死於臨安大理寺之風波亭。

  最後補充下:評價一段歷史,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不要自己假設立場,其次要站在當時歷史環境來看。當然最好是相同高度,更有準確性。比如毛主席對曹操諸葛亮的評價為什麼那麼到位,蓋因高度到了。沒有那麼高的高度怎麼辦?那就多研讀對比史料,形成自己的歷史觀。歷史上再偉大的人物,他首先也是人不是神。如同戲曲評書影視劇取代不了正史一樣,神化的人物也是以人為原型。假使沒有十二道金牌,岳飛即便直搗黃龍,迎回二帝,則趙構內心也不會以為其有功。帝王心術都是以自身利益至上,皇帝需要的是對自己的絕對服從者。岳飛自想建功,不知揣摩帝意,不考慮皇帝的想法,也是趙構後來不喜歡他的主要原因。皇帝要和談,岳飛一武將不聽指揮並要直搗黃龍,犯了人臣大忌,尤其宋代,極其防範抑制武將。

所以岳飛軍事水準沒問題,但政治上確不適應於時代,觸犯了皇帝的利益。在宋代,岳飛大約是第一個被判死刑的大臣。


趙燕雲


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岳飛,歷來是百姓崇仰的對象,那麼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間看來,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難怪,岳飛對朝廷忠心,對百姓仁慈,對士兵寬厚,本人也是廉明節儉、一心報國。他率領的隊伍不僅軍紀嚴明,而且戰鬥力超強,如果岳飛不死,南宋極有可能會收復故土、痛飲黃龍。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殺了。不冤,才怪?



然而決定岳飛該不該殺的畢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宋高宗。有種說法從南宋到今天仍在流傳,說是岳飛的死,純屬秦檜等人誣陷,高宗屬於被矇蔽。如果你堅信這種說法,說明你對歷史的理解還非常幼稚。記住,決定岳飛最終命運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檜。如果高宗內心裡信任岳飛,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絕不會輕易將他處死。而他之所以殺死岳飛,那肯定是覺得他有該死的充足理由,大體說來無非三點:


1.岳飛不講政治


宋高宗的一生,內心處有兩條禁忌話題容不得外人觸碰,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擇立儲君。迎回徽欽二帝雖然是宋高宗一直在高調宣講的政治口號,但內心裡則根本不這樣想,讓二帝爛在北邊才是他最希望見到的結果。這種心理,雖然跟高宗當王爺時受父親哥哥冷遇有關,其實更深層的則關係到二帝迎回來後自己該往哪兒擺的難題。高宗的心理,其實很多大臣都明白,即使連韓世忠、張俊這幫武將心裡面也透亮,雖然口號該喊還得喊,但千萬不能較真,更不能付諸實際行動。



但偏偏岳飛在這件事上犯了“大混”。他不僅在公開場合高調喊“贏回二帝”,在軍中也以此激勵士兵,就是在私下裡與高宗會談時也這麼講,如果發現皇帝有片刻的思想遲疑或動搖,甚至還跟皇帝急眼。而且他不僅喊口號,而且還真的付諸於行動,這可真是要了命!高宗眼見岳飛如此不上“道”,內心處的不滿日益加深,“秋後算賬”是早晚的事。


再說第二條禁忌話題。金兵第一次南渡時,高宗因為驚嚇過度,竟然喪失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趙旉最後還夭折。為延續帝位,高宗雖然收養宋太祖的兩位七世孫趙伯琮(即後來的宋孝宗)、趙伯玖為養子,但內心處還抱有恢復生育功能,生一個親生子的幻想,所以遲遲不肯明立儲君。這種“難言之隱”純屬帝王家事,皇帝不會講,大臣不敢問,這是一種必要的默契,可偏偏又被岳飛打破。



紹興八年(1138年),岳飛回朝述職,辦理完公事後,竟然又管起皇帝家的“私事”,公開上書要求高宗立儲!這一下又犯了兩大政治禁忌: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隱私,以及武將干政,尤其是第二條最是要命。高宗見到奏摺,嚴厲斥責岳飛,此時的君臣關係算是徹底鬧僵,岳飛在高宗心中被徹底判了死刑。


2.岳飛違制抗命


不管與金人議和的決定是否合理,那畢竟是高宗皇帝親自拍的板、定的調,做臣子的想得通最好,想不通也得奉命。可岳飛偏偏很任性,先是對皇帝的決策指手畫腳、冷嘲熱諷,“和議”完成後又公開反對,反對無效後,又以辭職作威脅,向高宗表達不滿,真是有點“混不吝”。



早在被殺前5年(1137年),岳飛就因為和張俊有矛盾,立馬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高宗批示便“撂挑子”走人,害得高宗派人連勸6天才把這位“爺”請回來。兩年後,岳飛對於“和議”不僅冷嘲熱諷,還再次上札子要求辭職,這一次直接遭遇高宗無視。1140年,岳飛回朝後,因為對朝廷不滿,再次請求解職,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為由拒絕。連續四年時間,一而再,再而三的違制抗命,即使脾氣再好的皇帝,也難免動殺心。


3.岳飛功高震主


宋朝有制約武將的“家法”,武將政治地位低,不能幹政,即使行軍作戰也必須遵照皇帝授予的“陣圖”,不能自作主張,戰事結束後立即要交出兵權,培植自己的勢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事情。我們看“中興四將”的其他三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便做得很好,打仗時堅決服從指揮,戰事結束後馬上交出兵權,在朝時堅決不碰政治,讓高宗內心處一百個放心,外人想誣陷都不成。


但岳飛偏偏不是如此。岳飛作為武將,無論在軍事上,還是在政治上,一向以高調示人,顯得很“另類”。不僅如此,他還長期把持兵權,以至於他統領的兵被稱為“岳家軍”,雖然很齊心協力,很能征善戰,但對朝廷來說,卻越強越危險。高宗內心處有殺掉岳飛的一千條理由,但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岳飛手握兵權、功高震主,對帝國來講就是“隱患”,如果岳飛不識趣,“自廢武功”,解決他是早晚的事兒。



就這樣,岳飛雖然是個大英雄,但是他不講政治、違制抗命、功高震主,有這三條要命的“罪狀”卻不自警醒,掉腦袋是早晚的事兒。從這三點分析,從高宗的角度來看,岳飛的死,還真不冤。放任何人在高宗的位子上,都很難找出比這更合適的選項。畢竟,皇帝們內心處喜歡的還是聽話的人,古今皆然。


文史磚家


今天頭條問答的老師怎麼了,都是一面倒,難道岳飛必須死。岳飛


可是忠孝節義的大英雄,天下人都認可的,老師你們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黑老岳家呀!

我說說我的看法

《滿江紅》

是岳飛抗金的標誌,迎二聖還朝是岳飛抗金的口號,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是岳飛抗金的行動,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並且敗的很慘。

秦檜受金主子的託付,時時刻刻都想陷害抗金英雄岳飛,就是沒有機會下手。秦檜就是金人的奸細,夫人王氏是金人的小三。

金人在岳飛的抗擊下,屢屢失敗,金主子慌了,拿秦檜是問,怎麼不加害岳飛。

金國軍師哈密嗤伴作算命先生來到南宋京城,在相府前吆喝酸命,秦檜聽的聲音好熟,仔細一看是哈密嗤。秦檜做為一國宰相,何等的聰明,知道是夜貓子進宅沒有好事。

秦丞相別來無恙,看來秦丞相是樂不思蜀了,把我們大金國的事忘的一乾二淨。哈密嗤連引誘帶威脅,把個秦檜呼的是唯唯諾諾。

哈密嗤向秦檜交待了任務,秦檜和夫人王氏東窗定計。

再說岳飛的口號是迎二聖還朝。高宗趙構想了又想,二聖回來他又咋辦,趙構和秦檜臭味相投,以莫須有的罪名殺了岳飛。

岳飛是大忠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秦檜夫婦向天下人謝罪


大漠甘露5


岳飛死了,是因為在能決定他生死的人眼中他必須死。那誰能決定他的生死?當然不是在金人鐵蹄下痛苦呻吟的老百姓,而是坐在廟堂之上的一個半人。一個人是宋高宗趙構,半個人是以秦檜為代表的朝廷主和派。這一個半人中哪怕有半個人努力一下,岳飛也許就可以活下來,不過是罷官流放罷了 。可惜他們都不想讓岳飛活。

首先,說高宗。

趙構因為不受待見反而因禍得福。沒有被金人一網打盡,得以跑到南方苟延殘喘建立了南宋。在風聲鶴唳的逃跑和流亡中,趙構都被嚇陽痿了。最後終於可以喘口氣了。如果能和金人議和當然求之不得。但是岳飛不肯,這不是他一個人的意思,他的背後站著一堆手握兵權的軍人,這其中就有韓國忠。這群當兵的也讓趙構忌憚不已。此時天下未穩,自己雖然是名義上的皇帝,但天下還不是誰有兵誰說的就算啊。“苗劉兵變”就是例子。岳飛戰功赫赫,威望很高,手下那幫讓金人哀嘆“撼山易,憾岳家軍難”的岳家軍更是如狼似虎。岳飛天天高喊著要收復失地。要是順著他的意思接著打下去趙構肯定不幹。但要是不順著岳飛的意思他學苗劉二人搞兵變怎麼辦,以岳飛的威望,不是沒有這個可能。所以看來趙構想自己當家做主和金人議和,只有殺了岳飛。但自己不能動手啊。擅殺功臣可是影響自己名聲和威望的。得找人幹,誰?當然是秦檜。

再看看秦檜

秦檜曾被俘虜,是不是奸細另說。但絕對是個主和派。主和派和主戰派的爭鬥也不是一兩天了。現在天下終於穩定了些,岳飛他們的戰功也使金人迫於壓力,不得不議和。這也正是議和好時機,而且皇帝也支持。只是那幫主戰的都不服氣。必須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收拾岳飛最好,給那幫主戰派一個威懾。至於怎麼處置岳飛,皇帝的意思是殺了,還要殺張憲和岳雲。這活皇帝不幹,太髒,所以只有秦檜來幹。這也是一樁和皇帝的交易,終生的榮華富貴和位極人臣換後世的罵名。有的人肯定不會幹,但秦檜會。所以在他看來,岳飛也非死不可了。

於是,一代民族英雄冤死風波亭。兩個換來兩個苟且之人的半生偷安與榮華富貴。


朱鐵平


  岳飛為何必須死?我們可以從金國、南宋、岳飛三個方面來分析。

  先說金國。岳飛被召回京城不久,便被部下王俊舉報謀逆,被大理寺拘押受審。

  岳飛會被拘押,深沉原因是因為金國與南宋已經初步達成和議。據說,金國在簽署和議時提出了一個附帶要求,即將岳飛罷黜或殺死。

  在當時,中興四大名將中,只有岳飛還在帶兵,還在抗金前線。其他幾人都已經尊奉宋高宗命令,交出兵權,離開軍隊,在朝廷擔任職務。

  因此,罷黜或殺死岳飛,能夠保證金國的利益。因此,這個附加協定,極有可能是真的。

  再說南宋。宋高宗此時已經登基十五六年。與一些讀者印象不同,宋高宗的皇位很不穩定。且不說建炎年間一聽聞金兵入侵,宋高宗便倉皇逃竄到福建一帶避難,便是在南宋內部,也是狼煙四起,各地農民起義,軍閥割據勢力風氣。

  為了保住趙宋江山,宋高宗一度下令允許各地官員徵召兵馬,任命官員,使得從北宋太宗年間便成為虛職的節度使再度成為強大的藩鎮勢力。

  最典型的,就是各種家軍、私兵興起。諸如岳家軍、韓家軍等等。

  宋高宗幾乎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聚起一批支持自己的文官武將,逐步蕩平南宋內部,方才勉強坐穩江山。

  尤其是發生在建炎三年的苗劉之變,讓宋高宗對於武將有著天然的恐懼與不信任。因此,一旦時機允許,宋高宗就要奪取武將權柄,將其收歸朝廷。

  宋高宗對於麾下武將是先禮後兵。他先後給韓世忠、岳飛等提升官職,將他們調到朝廷。像岳飛就被部下稱之為“相公”,便是因為岳飛擔任樞密使,職同宰相。

  像韓世忠,主動交出兵權,加上他在苗劉之變中有過救駕之功,於是宋高宗下令秦檜不得加害韓世忠。

  至於岳飛,則屢屢冒犯宋高宗,宋高宗忍無可忍,最終默許秦檜設局殺死岳飛。

  最後說說岳飛。

  岳飛精忠愛國不假,是超一流軍事家不假,不過,岳飛的政治覺悟很低,或者說,岳飛是一個純粹的武將,不屑於朝堂派系之間的蠅營狗苟。

  但是,岳飛晚年,在其他大將紛紛交出兵權解甲歸田的情況下,岳飛已然成了一個代號,成了主戰派的領袖。岳飛不死,主戰派勢力就會存在,並且嚴重威脅到主和派。

  我們這裡用主和派稱呼秦檜等人,而不是用投降派。

  事實上,在朝廷中支持主和的,絕不僅僅是秦檜等臭名昭著的所謂奸臣,還包括了一大批同樣忠貞愛國的官員。這些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文官,尤其是出身於江南一帶文官。

  文武官員對於戰爭從來都有著不同的立場,不同的看法。

  加上岳飛曾經干預冊立皇太子一事,又“把持”兵權不肯撒手,在進軍、撤軍時屢次無視朝廷命令,使得朝廷許多官員對岳飛不滿。

  因此種種,岳飛之死,絕不簡單是“奸臣”秦檜對岳飛的迫害,骨子裡其實是南宋紹興年間的戰和之爭,背後又牽連武將集團和文官集團的利益糾葛。

  當然,最為關鍵的,是岳飛觸犯了宋高宗的利益。俗話說,神龍下巴下有逆鱗,人觸之必死。宋高宗的逆鱗就是皇權。岳飛的存在已經危及到宋高宗,即便岳飛本無心,宋高宗也必定要將其殺死。


葉之秋


在答題之前,我們先實名反對一波“矮化英雄”。最近有一種傾向,就是給英雄增加一些“人性化”的所謂改編,比如趙氏孤兒,陳凱歌加了很多巧合進去,讓程嬰變成一個被莫名推上歷史舞臺的普通人。於是,“程嬰舍子”的大義完全沒有了。戊戌變法的時候,譚嗣同和梁啟超還以公孫杵臼和程嬰自比,程嬰的大義激勵了一代代中國人,然而在陳導演那裡,程嬰還有大義嗎?只有一連串巧合下的不得已。嗯,凡是這麼矮化英雄的人都是沙雕。



岳飛的情況也是如此,在“矮化英雄”的思潮之下,不少所謂磚家蹦出來說,岳飛性格太直,不懂轉彎,不斷勸無子嗣的趙構立儲君,戳皇帝痛處,還不斷上書要迎回二聖,惹皇帝討厭,所以趙構讓秦檜找理由把他殺了。甚至還有一位磚家言之鑿鑿,說岳飛流連酒肆歌臺,和李師師有染,讓皇帝心生厭惡,請看我的嘴型,沙雕。

還有一些說法也是不足採信的,比如功高蓋主、兵權太大、軍中權威甚至高過皇帝,比如援淮西延誤軍機罪有應得等等。

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因為他死是宋金議和的條件之一。紹興十一年,金人遣使者議和,議和條件之一是“必殺飛”。趙構當時已經決意放棄中原了,人家在江南待的好好的。秦檜當時的角色就是漢奸,裡通外國,跪一千年是不冤枉的。秦檜和金人沆瀣一氣,促使了宋金議和。作為議和的條件,金人恐懼憂心的岳飛就這樣死了,最後留下了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這樣的民族英雄你告訴我他情商低、搶女人、活該?我只能祝福那些磚家全家狗年大吉吧。


光明大先生


我們不必想得太複雜,在任何集權統治者眼裡,岳飛都得殺。其一,手握軍權,不知內斂。默許或容許把國家軍隊叫“岳家軍”。其二,受到重用,不報君恩。給皇帝使性子,動輒撂挑子不幹。皇帝叫都不聽,屢次不改。其三,軍人干政。直接關心過問皇帝立儲之事。一般大臣可能是真關心,你岳飛手握重兵,不得不讓皇帝多心且忌憚。其四,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中央有大政方針,不論對錯,和議是中央定下來的,也是符合當時南宋國情的。岳飛不僅妄議,還以實際行動反對,以收復失地這個民族大義當幌子,邀買人心,故意違反並阻撓破壞中央政策。其五,以精忠報國為幌子陷皇帝以不義。國家觀念是晚清以後形成的,以前皇帝就是國家,國家就是皇帝。岳飛不聽皇帝的,何來報國之說?分明就是混淆是非,按照他自己的意思來評判皇帝對錯。被審訊時,還露出這個刺字表明心跡。岳母刺字是真,可是能代表岳飛內心的變化嗎?……綜上種種,如果不採取斷然措施,隨著岳飛軍權日隆、羽翼豐滿,必生取代趙構之意,就算不能取代趙構,也必然鉗制南宋諸位皇帝。歷史上謀逆篡位的權臣軍閥,並非陡生野心、一蹴而就的,都是一步步發展變化的,趙構絕非糊塗蛋,岳飛的種種表現,只有趙構才最明白,綜合判斷,利弊取捨,不得不殺岳飛以防後患!


沉浸醉夢中


偽命題。

1.岳飛收復山河,統一大宋,迎回二帝。

2.趙構在國家危難時,獨撐宋庭,人心所向。

3.岳飛代天出征,收復河山。天即高宗趙構。

4.民心向著高宗。從靖康之變到岳飛北伐才一二十年,宋人絕對惡絕於二帝昏聵。

5.岳飛是高宗從小兵提拔起來的,有感知遇之恩,有愚忠和驕橫但絕無反心。


有百里之才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描寫的是“水滸傳”第113回中的一個片段,乍看上去,好像與岳飛之死無關,但是,仔細看看、認真思考,就知道岳飛為什麼必須得死了!

在臨別之時,費保的一番話徹底的改變了混江龍李俊的人生軌跡。

話說當下費保對李俊道:“小弟雖是個愚滷匹夫,曾聞聰明人道:‘世事有成必有敗,為人有興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勳業到今,已經數十餘載,更兼百戰百勝。去破遼國時,不曾損折了一個兄弟。今番收方臘,眼見挫動銳氣,天數不久。為何小弟不願為官?為因世情不好。有了太平之後,一個個必然來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此言極妙!今我四人,既已結義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氣數未盡之時,尋個安身達命之處,對付些錢財,打了一隻大船,聚集幾十人水手,江海內尋找個安靜處匿身,以終天年,豈不美哉!”李俊聽罷,倒地便拜,說道:“仁兄,重蒙教導,指引愚迷,十分全美。只是方臘未曾剿得,宋公明恩義難拋,行此一步未得。今日便隨賢弟去了,全不見平生相聚的義氣。若是眾位肯姑待李俊,容待收伏方臘之後,李俊引兩個兄弟,徑來相投,萬望帶挈。是必賢弟們先準備下這條門路。若負今日之言,天實厭之,非為男子也!”那四個道:“我等準備下船隻,專望哥哥到來,切不可負約!”李俊、費保結義飲酒都約定了,誓不負盟。

這一段描寫,實在是精彩!道出了人生真諦。那混江龍李俊本是草莽出身,沒多少頭腦,也不會去考慮將來的事情,但他並不是一個愚蠢的人,梁山泊接受招安之後,所走過的這一段經歷,他也應該是深有感觸的。如今被新認識的兄弟費保這麼一點撥,茅塞頓開,立刻翻身而拜,下決心要沿著正確的方向去完成自己未來的人生之路。但與此同時,李俊又是一個人格完美、忠義雙全的好漢,在梁山英雄及宋江等大業未成的情況下,就私自離開,這樣的事情他是做不出來的。於是,就乾脆來個實話實說,願意在跟隨宋江打完方臘之後,再與費保們共謀大業。這時候的李俊,確實已經錘鍊成為一位大智大仁、有情有義、有勇有謀的混江龍了。

值得一提的是,水滸傳中李俊的人生結局是: 流亡海外,當了另外一個國家的國王,費保們也跟著當了大官,過上了好日子。

很可惜,在岳飛的人生道路上,沒有出現過像費保這樣有智慧的哲人,又沒機會看到“水滸傳”這樣的名著(水滸傳的故事發生在北宋,岳飛出生之前,但施耐庵卻是在明朝才寫的水滸傳)。於是,岳飛就只能冤死了。


臨時客


岳飛曾拒絕宋高宗給他造府邸,說“敵未滅,何以家為?”他一生以恢復中原,迎回二聖為己任。當他北上直搗黃龍府之時,迫不得已班師回朝,最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慘死風波亭。


如今杭州岳廟門口的對聯,上聯叫“正邪自古同冰炭”,下聯叫“譭譽於今辨偽真”。裡面的一副叫“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秦檜的謠言蠱惑,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莫須有的罪名………



造成岳飛的冤死原因有哪些?沒有秦檜,岳飛的結局是否有所變化呢?

首先,秦檜的推波助瀾,秦檜在被金人抓去後,在威逼利誘之下,為金國人服務,成了金兀朮的奸細。他善於捕捉宋高宗的內心,蠱惑皇帝,在皇帝面前煽風點火。

其次,宋高宗的軟弱無能,愛猜忌。他畏懼岳飛的實力,一方面擔心他謀反,另一方面,他畏懼岳飛迎回二聖後,自己皇帝的位置不保。秦檜也真是抓住了皇帝的這種心理。

最後,岳飛得不善於變通。他多次在宋高宗面前迎回二聖,這讓皇帝的臉往哪兒擱,心理肯定不高興,此外,他執拗的性格也是造成他冤死的緣由之一。而與此同時,秦檜和皇帝之間卻如同互利的關係。



所以害死岳飛的不僅僅是秦檜,他只不過是一個加速劑,您認為呢?

注:本文配圖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