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11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二卷之四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只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只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佛言:如是如是。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黎,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承网友“搁浅了沉默22”赐教,特附上对应的部分经文原本,一并致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第二卷之四 白话大意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这个见性是我自己的,不是其他的,当我凭借着如来的神力,观看四天王的“胜藏宝殿”,以及太阳宫和月亮宫,这个见性非常周遍圆满,可以看到整个娑婆国土;当我回到祇洹精舍,只看到僧众共住的伽蓝,在这清心讲堂上,只看到屋檐和屋檐下的走廊。世尊!这个见性,本来可以圆满周到的看到一个世界,为什么在讲堂里面,只能看到这一个房间?是这个见性由大缩小了,还是被四面的墙体夹断了呢?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惟愿世尊大慈垂怜,为我敷陈开演其中的道理。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佛对阿难说,一切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各有形貌、大小、内外,所有一切事物,都是眼前所见的色尘。不应该说这个能见的见性会涨大会缩小。比如说,一个方形的容器,里面的空间是方形的,如来再问你,这个方形的容器里,你看到的方形的空间,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如果是固定的,那么另外换一个圆形的容器,里面的空间应该还是方的、不会变成圆的;如果方形的空间不是固定的,那么,在这个方形的容器中,空间就应该不是四方的。你说不明白“见大见小”,其实这和容器空间“固不固定”一样,虚空哪里有固定的方、圆之相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阿难!如果你要让虚空没有方、圆之相,只要容器不是方或圆的就可以了,虚空的体性本没有方、圆,不应该说,除了容器的方、圆外,还要除去虚空的方、圆之相。假设如你所说的,走进了房间,就把见性收缩让它变小了,那么,抬头观看日出的时候,你岂不是要把见性拉长了和太阳平齐?如果筑起墙壁,就把见性夹断了,那么在墙壁上凿一个小孔,见性怎么没有接续的痕迹呢?所以你说的是不对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惑颠倒,内执身心,外执器界,失去了本有的妙净明心,被物所转,所以才有观大、观小的分别。如果内不为身心所缚,外不为境界所转,不被物所转,反而能够转物,就和如来一样了。身心圆满光明,如如不动,随处都是道场,即便在一根汗毛的尖端,都能完全容纳十方一切国土。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说这个见精,必定就是我的妙净明性,现在这个妙性,显现在我的眼前,如果这个见精是我的真心,那我现在在跟佛问答的身心,又是什么呢?现在我的身心,能分别身心之前的见性,而能见的见性,是没有分别的。这个见性连我的身心都不能分辨,又怎么分别身外之物呢?如果这个见性,就是我的真心,应该能够看到现前的身心,为什么见性不能看见我的身心,身心反而能看到这个见性呢?如果这个见性才是真的我,那么,这个身体就不是我了。这和如来之前反问我“物体能见到我”这句话,不是一样的道理吗?希望如来慈悲垂怜,开示启发我们没明白的道理。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佛对阿难说,现在你说,见性显现在你的面前,这个意思是不对的。如果见性真的显现在你身前,你真的看到了,那么这个见精,就有一个方位,既然有一定的方位和所在,就一定可以指示出它的位置。现在如来和你坐在祇陀林中,看到了整个林园水渠,和这里的殿堂楼阁,向上看,一直可以看到日月,向前看,可以看到恒河,你现在在如来的师子座前,抬起手可以指出种种的形象,背阴的地方是树林,光明的地方,有阳光照到,有阻碍的,是墙壁,通透的,就是虚空,像这样看,一直到花草、树木、纤尘、毫毛,大小虽然悬殊,但是只要有形象的,都可以指出来。如果你一定要说你的见性,显现在你的身前,你应该可以用手确确实实的指出它的位置,说哪一个就是你的见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阿难!你要知道,如果你身前的虚空是你的见性,既然虚空已经成了见性,那什么是虚空呢?如果说你身前某个物体是你的见性,既然物体已经成了见性,那什么是那个物体呢?你可以微密的披览万事万物万象,仔细的剖明、探寻,从中辨析出精明精妙的本来见性,指给如来看,见性和万物一一分明,没有疑惑。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阿难说,我现在在这个重楼高阁的讲堂,远处可以看到恒河,向上可以看到太阳月亮,极力用眼睛去观察一切,所有可以用手指指出的都是物体,没有一个是见精。世尊!别说我只是有漏的初学声闻,即使是菩萨,也不能在眼前的万物万象之中,剖析出精见,也不能脱离了这一切万物,另外有一个能见的见性。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佛又对阿难说,就像你说的,没有见精,离开了一切万物,还另有一个自性。所以你指出来的这些事物当中,没有一个是能见的见精。现在再告诉你,你和如来坐在祇陀林中,再看看眼前的林园,直至太阳和月亮,种种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必定没有见精,被你指出来,你再详细观察明白,在这些事物当中,哪一样不是你的见性?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阿难说,这个祇陀林我仔细的都观察到了,但是不知道这里面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见性,为什么呢?如果说树不是我的见性,为什么我能够看见树?如果树就是见性,为什么还叫做树呢?以此类推,如果虚空不是见性,为什么能看到虚空?如果这个虚空就是见性,虚空变成了见性,那什么是虚空呢?我又仔细的思考琢磨,在一切万物万象中,微密细致的考察明白,又没有一样不是见性。

佛说,是的,就是这样!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这时候,法会大众中一切没有达到四果阿罗汉、无学位的人,听了佛所说的,茫然不知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时恐惶悚惧,若有所失。

如来知道他们神魂不安、思虑不定,心生悲怜哀愍,安慰阿难和大众说,各位善男子!如来是无上的诸法之王,说的都是真言实理,依佛的修证而说,不欺瞒不虚妄,不是末伽黎等这些外道,说什么四种不死等等矫饰错乱的观点。你们要好好的听、认真的思惟,不要辜负了佛的哀怜和你们对佛的一片仰慕。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