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跟我读藏经,白话写大意 第114篇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第二卷之七 原文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第二卷之七 白话大意

阿难!如来现在把同分妄见、别业妄见这两种道理来来回回的说一下,让你明白。

阿难!众生的别业妄见,就像之前说的看到灯光显现的圆形光影,好像是现前的境界,追究到底,是看见的人他的眼睛长了红翳。眼睛有了毛病,就是见的劳相,这个劳相不是灯的本色显现的,但是,眼生红翳人的的真见,是没有毛病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就拿你今天看到的来举例说明:你用眼睛看到的,一切山河大地、国土人民,甚至一切的众生,都是无始以来的根本见病所呈现的!能见和见所缘之相,好像是现前的境界,推究它们的根源,都是本觉妙明真心。就像看见灯的圆影,是由于眼睛有毛病,知道眼睛看见圆影的那个“觉见”,也是有了毛病,而能够觉悟到能缘、所缘都是由眼病而成的妄见,即你的本觉妙明真心,是没有毛病的。真心觉悟到能缘所缘都有毛病,真觉就离眼病所起的妄见,不会堕入眼病所起的妄见之中了,这才是离了妄见的真见,怎么还要把这个本觉妙明的真心,叫做六根的见、闻、觉、知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所以呀,你现在看到如来和你自己,以及世间的一切虚空大地,除了无色、无想的十种类别的众生,这都是妄见,不是能见到能见、所见都有毛病的真见。这个见是真精,离了妄见,是真,纯一无杂,是精,它的本性没有毛病的,既然没有能见、所见的毛病,当然不是六根的妄见。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阿难!众生同分妄见,和一个人的“别业妄见”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人眼睛有毛病,和一个国家的人有毛病是一样的,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了圆影,是眼睛的毛病显现的虚妄,这个国家的人共同承担的,都看到了种种不祥,是共同的恶业造成的瘴恶显现的,都是无始以来、由无明生出的虚妄之见产生的境界。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比如阎浮提三千个大洲之中,及四大海、娑婆世界,以及所有十方一切的有漏的国土、一切众生,都是本觉自具妙明的无漏真心,受无明而有见闻觉知的虚妄之病,都是随着和合、不和合等恶业而虚妄受生,流转生死苦海。如果能够远离一切和合、不和合两种所缘之境,就能不起两种颠倒、分别妄见,灭除生死之因,证圆满菩提、不生不灭之性,本心清净、本觉常住。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阿难!你虽然已经明白了本觉妙明的自性,不是因缘、不是自然,但是还没有明白,本觉妙明不是和合而生,也不是不和合而生。

阿难!如来再拿之前的问题问你,你现在还在用世间的妄想,认为见性是和合而有的,你还在疑惑能证菩提的因地之心、真见是和合而生起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那么,现在你这微妙清净的见精,是和光明和、还是和黑暗和,是和通透和、还是和闭塞和?

如果见精与光明相和,那么你看到光明,当光明显现眼前,什么地方夹杂着见精呢?见精和所见的相应该是可以分辨出来的,掺杂在一起又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说和在一起后,明多于见、明遮了见,就是非见,又怎么能看见明呢?既然能看见明相,就说明见性还在;如果明小于见,明相被遮,见性又怎么看见见性呢?既然看见了明相,就说明明相还在。既然明相、见性都在,又怎么能说是和在一起了呢?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如果见性是圆满无缺的,又怎么能与明相和在一起呢?如果明相是圆满的,也不应该与见性和在一起呀。见性和明相必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掺杂、和在一起,就会失去彼此,本有的见性、光明的名字,更失去他们的本性,所以,见性与相明和在一起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见性与黑暗、通透、闭塞等和在一起,也是没有道理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还有啊,阿难!现在你的微妙而清净的见性,是和光明合成一体,还是和黑暗合成一体?是和通透合成一体,还是和闭塞合成一体呢?如果和光明合成一体,那么到了黑暗的时候,光明之相就会隐灭,这个见性既然不能与黑暗相合,又怎么能看见黑暗呢?如果说看见黑暗的时候,不是与黑暗相合,是与光明相合的,应该不会看见光明,既然看不见光明,又怎么能与光明合成一体,还能明了是光明不是黑暗呢?以此类推,与黑暗、通透、闭塞相合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这样想,这个本妙觉元的见性,和光明、黑暗、通透、闭塞等所缘尘境,以及六处识心是不和合的吧?

佛说,你现在又说,这个本妙觉元是不和合的,我再问你,见精是不与光明和、还是不与黑暗和?是不与通透和、还是不与闭塞和?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如果是不与光明相和,那么见精和光明相之间,必然有个界限,你好好观察一下,哪里是光明相,哪里是见精?是在见精的那一边还是在光明相的那一边,从什么地方开始分界?阿难!如果是用光明相来划分界限,光明和见精既然不相和、彼此就不会触及,就不会知道光明在什么地方,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划分界限呢?那么,你说的不与黑暗、通透、闭塞等相和,也是同样的道理。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再说,本妙见精是不和合的,那么,是不与光明合、还是不与黑暗合?是不与通透合、还是不与闭塞合呢?如果不与光明合,那么见精和光明相,它们就是相互背离、对立的,就像耳朵是听闻,和光明是相,这两者是毫不相干的。见精都不知道光明相在什么地方,又怎么能够甄别清楚,与光明能相合、不能相合的道理呢?以此类推,你说的与光明、黑暗、通透、闭塞不相合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阿难!你还没有明白,一切虚浮不实的尘境,都是忽有忽灭的幻化之相,生无来处,灭无去处,只有幻化妄想的名相,没有实体可得,而这些幻相的相中之性,才是真正的妙觉明体,是一切法所依之体。

推而广之,五阴、六入,从十二处到十八界,都是如此,心法、色法,不离因缘,因缘和合,虚妄就生,因缘别离,虚妄就灭了,你却不知道,一切生灭、去来之相,本就是如来藏无去无来、非迷非悟、不生不灭、周遍圆满的妙真如性,在这个真常的如来藏性中,寻求来、去、迷、悟、生、死等相,只会一无所得。

《楞严经》白话大意十三

南无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