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經濟轉型的六大關鍵問題

刘世锦:经济转型的六大关键问题

(ID:haiqing_FICC)

在當下中國經濟學大咖中,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絕對算是中南海高層的“座上賓”。

本文彙總了劉世錦近兩年關於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論述,以饗讀者。

為何歐美企業能在低增長環境下

穩定盈利 中國企業卻不行?

中國的企業大多是速度效益型增長模式,這一模式存在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當速度開始下降時,效益隨之下降。

十幾年前我們做過研究,如果速度效益型的模式不變,GDP增長速度低於7%時,有40%甚至一半的企業會虧損。

我們的企業在高速增長時才能賺錢,但國外企業卻是另一種情況。美國平均增長速度2%-3%,日本1%-2%,歐洲甚至零增長,但大多數企業能穩定盈利。

所以,中國企業一定要適應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現在的增長速度已經是7%以下,以後還會有5%-6%,甚至更低一些,大多數企業要有穩定的盈利,就需要盈利模式的轉型。這是從微觀層面上看中國經濟轉型面臨且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

五大改革要害

01

加快打破行政性壟斷

加快打破行政性壟斷,著力降低土地、能源、通信、物流、融資五大基礎性成本。

根據研究,中國的這五大基礎性成本大概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高出一到兩倍。中國人均收入8000美元,美國等發達國家超過4萬-5萬美元,我們的這些基礎性成本如此之高,令人困惑,值得深思。

除了資源稟賦外,主要還是相關領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行政性壟斷,競爭不足,效率不高。這些成本不僅直接影響到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還影響到民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必須按照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這方面已經講了許多年了,應當有標誌性的大動作,以彰顯改革的勇氣和決心。這將是一項最大的降成本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發展實體經濟、提高國民經濟效率至關重要。

02

把減稅與稅改結合推進

中國的企業稅率在國際上看並不算很高,但各種收費的負擔相當重,這樣算下來,稅費綜合水平就比較高了。

美國特朗普減稅後,國內減稅的呼聲也比較高。但在現有稅制且財政收支壓力大的情況下,實際上能夠減的空間並不大。

我國稅制改革的方向,應以間接稅為主逐步轉向直接稅為主。減稅要與稅改結合起來,才能有效推進。一方面,應當把房地產稅、環境稅等徵起來,消費稅作為地方稅的一部分,相應降低企業生產環節的稅費。部分國有資本用於充實社保基金,相應降低企業上繳“五險一金”等的負擔。

03

以管資本為切入點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十九大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的深化和提升,是國資國企改革思路的重要調整。國有經濟必須實現戰略性調整,從傳統企業體制退出,從傳統的實物形態中退出,從過剩的、缺少競爭力的產業退出。發揮國有資本規模大、直接體現國家和各級政府意志、對政府要求執行力強等獨特優勢,更多地集中於提供公共產品,如社保基金、保障性住房等;戰略性大型項目,如大飛機、核電站等;創新基礎設施,如國家實驗室等;國防建設、生態保護等領域。

04

農村土地改革不能再拖了

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的城市化,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這兩件事情是內在統一的,鄉村振興實際就是城市體系在鄉村的延伸。這些戰略的實施,必須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真正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提出的要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價同權、同等入市,農民宅基地也要創造條件流轉起來。人員、資金、土地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進行市場化配置。把中國城市化下半程的土地紅利更多分給農民,真正保護和擴大農民利益,擴大最具潛力的中等收入群體。

05

加快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開放

中國建設現代化強國,差距最大的是服務業,重點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研發、金融、諮詢、信息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醫療、教育、文化、體育等社會服務業。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它的技術是軟技術,知識是不可編碼的知識,體驗性的知識。吸收這類技術、知識、經驗,一定要深度開放和合作,這與過去工業領域引進技術有很大不同。同時要以對外開放倒逼對內開放、改革和競爭,促進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動能。

中國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

絕不能自傲

中國人均GDP剛剛超過9000美元,還沒有到1萬美元,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是5.8萬,歐洲幾個國家超過8萬美元了。從整個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中國現在仍然是個追趕者。

從1萬美元到4萬美元,都可以從發達國家身上尋找經驗,這裡邊很多東西都是要學習的。這個學習的基礎打牢了,將來創新才能創出新的東西來。

中國現在非常需要一個正確的定位。自信是必要的,但多跨出一步就是自傲,中國遠遠不到自傲的時候,虛心一定會使人進步。

中國的重點大學或者高水平的大學教育和研究,可以作為下一步開放的重點。

美國有很多的優勢,它最大的優勢是人才的優勢,集聚了全世界優秀的人才,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白人,而是那麼多的黑人。

中國下一步怎麼能夠有高水平的教育和研究?如果沒有一大堆諾貝爾獎的創新出來,中國要成為創新大國很難,這個距離還是要拉長。

知識的積累,人才的積累,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努力,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否則若干年以後,要成為真正的創新大國很難。

建議在中國創新比較活躍的地方,比如說深圳或杭州,搞一個高水平的大學教育和研究特區,實行一些特殊政策,在國籍、人才吸引、招生、經費管理等方面實行特殊政策。深圳的南方科大,杭州的西湖大學都可以試試。這樣下一步對外開放,它真正是上水平,上臺階了。

中國經濟是否已經觸底

經濟增速逐步下行,有些人相當悲觀,擔心中國經濟到底還有沒有底?我的觀點是,不要那麼悲觀,中國經濟已經接近底部,而且已經開始觸底,逐步進入中速增長期,這是一個大的判斷。

高投資要觸底,主要是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這三大需求要觸底,或者通俗地說,這三隻靴子就要落地。

目前出口已經回落,基礎設施投資的最高點已經過去。房地產也是如此。美國、英國、韓國、日本人均GDP達到1.1萬國際元的時候,房地產投資都接近歷史需求峰值。經過我們測算,中國占房地產投資70%的住宅歷史需求峰值是1200萬-1300萬套,已在2014年達到。此後,房地產投資增速會逐步回落。

2016年一季度,由於一線城市房價上漲,房地產投資開始回升,有人又變得樂觀起來。我們提出,這只是短期回升,不可持續,還會往下。

2017年是一個觸底的驗證期。一說觸底,有人就會興奮起來,馬上想到一個詞叫“觸底反彈”。最近有些觀點認為中國經濟增速將會上7%,還能持續一些年。但我們認為大的V型或U型反轉是不可能的。如果採取某種激烈的刺激措施,也不排除偶然會上7%,但一年都撐不下來,而且必然會大起大落,副作用很大。這裡所說的觸底,確切的含義是指“穩住了”,不再明顯地持續下降,然後平穩進入中速增長平臺。

地方政府的角色轉變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地方競爭機制,首先要解決發展的目標、評價和激勵體系問題。GDP掛帥不能再搞了,用什麼樣的新指標,需要深入研究。一個辦法是找一個新的主要指標,如就業;另一個辦法是找若干個反映高質量發展的指標,如就業創業、質量效益、穩定性、可持續性等方面的指標,形成一個指標體系,或綜合係數。

接下來就是地方競爭的內容,與高速增長期相比,將會有很大改變,包括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營商發展環境的競爭;培育創新環境、聚集創新資源、成為區域創新中心和創新性城市的競爭;吸引中高級升級生產要素、形成合理分工結構的競爭;“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發展模式競爭;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性、包容性、穩定性內在一致的社會治理方式競爭,如此等等。

創新的要害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解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新)。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推動以下方面的改革。

01

解決好對增長目標的

認識和機制問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新的“兩步走”的發展戰略,其中沒有關於GDP增長的指標。我們以後再也不能被那些不切實際的高增長指標綁架經濟發展。要解決這個問題,在經濟發展的目標上,我們以後更多的還是要關注就業創業、質量效益、經濟的穩定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等方面。

02

穩定社會、市場和企業家的預期

十九大報告中有幾句話值得關注,就是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要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市場優勝劣汰。

另外還要注意一句話,就是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我覺得這傳遞了很多信息,我們的社會、市場,特別是企業家都應看到,中國有一個清晰的長遠的發展目標,正在堅定地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們要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保護產權,包括人身權、財產權、人格權。

03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降低全社會的土地、能源、通訊、物流、融資成本。

這些在十九大報告中都強調了,特別提到要打破行政性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等。這裡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我們最近討論比較多的、感到很困惑的問題,就是中國現在的實體經濟特別是製造業,相當多的成本比發達國家都要高。

04

推動國有經濟佈局調整

結構優化和戰略性重組

關於這方面,應特別關注十九大報告中的一個提法,就是“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這應該是對十八屆三中全會講的“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進行再一次的延伸、提升。

05

更加重視創新環境的建設

創新是未來驅動中國經濟發展很重要的動力。我以為,更重要的還是要創造一個有利於創新的環境,這方面需要解決一系列問題,包括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運用、創新主體的穩定預期、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不同階段集中產品的有效服務、產業配套和創新基礎設施的支撐等。

我國在創新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產業應用和市場推廣上,原始創新或源頭創新甚少,短板主要在基礎研究和大學教育。補上這一短板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形成有利於自由探索的思想市場、鼓勵創造性的學術規範和包容性促進機制。

06

進一步提高開放的質量和水平

從工業化或者經濟發展的很長曆史階段來看,我們現在還處在追趕期,還需要謙虛謹慎,還需要去學習,有些方面甚至還需要去模仿,當然今後我們的創新會越來越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還要繼續吸引外資,並不是因為缺資金,而是缺資金背後的技術、管理、供應鏈、品牌、營銷渠道等東西。針對這一點,十九大報告指出,凡是在我國境內註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這一點應當在實踐中貫徹落實。

-END-

刘世锦:经济转型的六大关键问题

分享每一份收穫

刘世锦:经济转型的六大关键问题

本文系“趙民微分享”公眾號轉載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佈,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