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酸漿面,味道真棒

十堰晚報報道:

鄖陽酸漿面已有200年曆史 清末至今只有4家能稱正宗風味

鄖陽酸漿面勾起遊子幾多鄉愁

鄖陽酸漿面製作技藝上榜我市非遺,為此,8月15日,《十堰晚報》和秦楚網刊發了《鄖陽酸漿面已有200年曆史》一文。同日,十堰晚報微信也以《清末至今,十堰正宗酸漿麵館只有四家,現存唯一一家在這兒!》為題進行了推送。這篇文章引起網友共鳴,勾起大家舌尖上的回憶和對家鄉的懷念,點擊率和閱讀量很快飈升。截至16日12時,十堰晚報微信閱讀量超過5萬人,點贊近千,留言超400條。不少網友在留言區推薦十堰味道不錯的酸漿麵館,希望這道家鄉的美食能走得更遠。

■記者 冰客

網友紛紛留言推薦正宗地道鄖陽酸漿麵館

《十堰晚報》和秦楚網關於鄖陽酸漿面的報道,以及十堰晚報微信《清末至今,十堰正宗酸漿麵館只有四家,現存唯一一家在這兒!》,引發眾多網友留言熱議。記者發現,這種美食勾起了大家的食慾和興趣,紛紛打聽哪裡的酸漿麵館正宗地道,熱心網友留言推薦。

網友@惠子說:“北京南路北京小鎮那家酸漿面挺正宗的,味道不錯。”

網友@風清雲淡說:“鄖陽區公路段往新客運站方向有一家郭氏酸漿麵館味道很不錯噢!麵湯喝著酸辣爽,麵條嚼著有韌勁。現在每天都賣成限量版的。”

網友@?說:“科器公司旁邊有一個道子裡有一家不起眼的酸漿麵館,吃完那裡的,再吃哪裡的都覺得沒那裡的好吃!”

網友@藍天留言說:“柳林溝菜市場斜對面那家,面勁道,味正,純手工麵條,特別好吃。”

網友@Zxy介紹:“東風紅十字醫院上面拐彎那兒有一家酸漿面不錯。”

網友@猴哥則說:“何家溝口有一家好吃。”

網友@丹丹說:“浙江路七里埡社區對面正宗鄖陽手擀麵,好吃爽口,我家小孩吃完都念念不忘的味道。”

網友@星辰留言說:“五堰婦幼保健院那道子裡,酸漿面真的做得超級好吃,味道特別正,特別喜歡吃,每次去都是必吃的。”

網友@美猴王爺留言說:“北京北路夏家店轉盤往市廣播電視臺方向約100米處道路西側,一家由鄖陽區南化塘人開的酸漿麵館麵條勁道(手工雜麵)、酸爽可口,堪稱美味,是市區最好吃的酸漿面之一。”

網友@趙靜說:“鄖陽文化廣場旁清真寺的酸漿面特別好吃!”

網友@過眼雲煙介紹:“柳林溝和天津路交接那個公交站向前走30米右手邊有一家,手工切面,感覺還是小時候吃的那個味道!我每天還得提前幾站下車,過完早自己再走過去。”

網友@曹操留言說:“鄖陽區這邊的各有各的特色,清真寺的辣,小石橋調的是大眾口味,公路段郭氏面有時有點粗。總而言之,過了鄖陽區都有酸漿面,各有所長各有各的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希望鄖陽酸漿面能繼續繼承傳統手藝,發揚光大。”

記者發現,留言熱議的多對鄖陽酸漿面頗有研究,以十堰城區和鄖陽區人居多。網友留言評論達400餘條,推薦的鄖陽酸漿麵館多達數十家。

地道酸漿面勾起幾多鄉愁

網友@花信風評論說:“身為鄖陽人,會做酸漿面是一種幸福。”

網友@小魚兒評論說:“記得初中時,學校外路口的一家酸漿面很好吃,但是那時候零花錢不多,只能偶爾吃一次。初中畢業之後好像就再也沒吃過,那個味道一直懷念到現在。偶爾回家鄉的時候,總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再去吃過,有點兒遺憾。希望下次回家鄉能吃上一碗酸漿面。”

網友@詩和遠方說:“不在老家,只能懷念。”

網友@擁抱彩虹說:“我是一個遠嫁他鄉的人,看到家鄉的酸漿面,小時候常吃,幾十年沒吃了,口水都出來了。”

網友@梨子蘋果片留言說:“我是鄖陽區人,特愛吃酸漿面,可惜已有兩年沒吃到了!想想那種面的嚼勁,湯的酸爽,味道的誘惑,越發渴望儘快吃到嘴,明天就回老家解解饞。”

網友@梅子留言說:“身在深圳,心心念念想著我的酸漿面,可惜這邊沒有,饞。”

網友@小云說:“作為一個南方人(家鄉以米飯為主),在鄖陽區待過一年的人,我就喜歡吃酸漿面。”

網友@珊瑚海留言說:“酸漿面吃的是味道,品的是情懷,它是當之無愧的十堰乃至湖北的美食文化代表!”

網友為鄖陽酸漿面打出品牌建言獻策

還有網友為鄖陽酸漿面打出品牌建言獻策。

網友@湖北省投促商務-商(協)會聯絡處說:“可借鑑襄陽經驗,襄陽市成立了牛肉麵走出去領導小組辦公室。”

網友@策說:“可以考慮做真空冷藏包裝。”

網友@趙經建則建議:“可以舉辦學習班,讓這一傳統小吃遍佈中華大地每一個角落。”

酸漿面最好不要長期食用

那麼,酸漿面適不適合長期食用?

記者昨日採訪了太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張漢語。據其介紹,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酸漿面首先是口味重,不適合現在倡導的多食清淡菜餚的健康要求;其次是酸漿面所用酸菜屬醃製品,醃製品是致癌食物種類中風險較高的食品;再則,酸漿面缺乏青菜,所用食材富含碳水化合物較多,恰恰易導致人們肥胖和體重增加。因此,從這三個角度考慮,酸漿面偶爾作為調節食用可以,長期食用會導致人體蛋白質攝入不足,醃製食物過量,不利於健康。

提起鄖陽酸漿面,十堰人幾乎都知道。這種風味小吃,酸香撲鼻,味美爽口,老幼皆宜,不少家庭都會做。別小看它,它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相傳是因為鄖陽人愛吃酸菜才逐漸形成的。

一碗地道的鄖陽酸漿面,究竟如何出爐的?記者日前採訪了鄖陽酸漿面製作工藝的傳承人黃廷芳,請他傳授秘訣。

鄖陽酸漿面,味道真棒

黃廷芳酸漿面製作30多年,是鄖陽酸漿面製作工藝的傳承人。

鄖陽酸漿面,味道真棒

鄖陽酸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也有雜麵。

鄖陽酸漿面,味道真棒

焯好水的芹菜、臘菜經過一段時間的醃製,就變成了酸菜。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冰客 通訊員 田英鷗 圖/鄖陽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鄖陽酸漿面誕生於清道光年間

鄖陽地處鄂豫陝三省交界,秦腔豫音楚風交匯,鄉土小吃種類眾多,形成其獨特的美食文化。鄖陽酸漿面就是鄖陽傳統小吃之一,史載距今已有近200年曆史,因其口感勁道、酸辣開胃而備受歡迎。

關於鄖陽酸漿面的誕生,史料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清道光年間,鄖陽城有一王姓姐弟,父母早亡,靠乞討為生,住在城外的破廟裡。為了生存下去,姐姐被賣入大戶人家。在弟弟12歲生日那天,姐姐湊錢買來一斤白麵和半斤豌豆麵,準備為弟弟做長壽麵。為了調味,姐姐除了放入鹽外,還將平日討來的剩菜湯煮沸,調在面裡中。誰知,麵湯酸香四溢,過往路人垂涎欲滴,紛紛進廟一探究竟。姐弟倆誠實相告,路人搖頭不信。這件事啟發了弟弟:“既然人們對剩菜湯麵條如此好奇和喜愛,何不開一小店餬口?”姐弟商量過後,姐姐將賣身銀錢交給弟弟開店。

弟弟在漢江西河碼頭邊開了一家麵館,專門賣剩菜湯麵條。這種面不僅便宜,而且聞來酸香無比,引來眾多食客光顧,生意日漸紅火。討來的剩菜湯不夠用了,弟弟又想出一個辦法,將麵湯澆在菜葉上,讓其發酵成酸湯。弟弟試驗一下,居然成功,研製出了酸香無比的酸漿面。後來,酸漿面幾經改進,受到食客的普遍歡迎,食者中不僅有普通市民,還有達官貴人。

沒幾年時間,弟弟便兌現自己的承諾,將姐姐接回來和自己共同經營麵館。酸漿面經過代代傳承,直到現在,成了鄖陽的名吃。

清末至今,正宗鄖陽酸漿麵館只有4家

鄖陽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介紹,清末至今,繼承和發揚了正宗鄖陽酸漿面風味的有4家:一是清宣統年間開業的高家酸漿麵館;二是民國時期的劉家酸漿麵館;三是1949年以後開業的張狗娃(張玉金)酸漿麵館;四是如今在鄂西北地區頗負盛名的黃家酸漿麵館,店主是張玉金師傅的徒弟黃廷芳。

黃廷芳今年61歲。1985年,他和家人投奔鄖陽老城親戚家,在張狗娃酸漿麵館打工。1991年,張狗娃酸漿麵館關門,黃廷芳便自己在鄖陽城區開了一家黃家酸漿麵館。1994年,根據政府統一規劃,黃家酸漿麵館搬至小石橋下。

黃家酸漿麵館2009年被鄖陽餐飲業協會、文化旅遊業協會評為“鄖陽酸漿面名店”,被中華飯店餐飲娛樂行業協會評為“中華特色名小吃”。

鄖陽酸漿面做法考究

黃廷芳介紹,鄖陽酸漿面的主要原料是小麥面,也有雜麵(用百分之三十的豌豆麵加入百分之七十的小麥面),秘製酸湯、酸菜(一般是醃製的酸芹菜或酸臘菜)、放入綠豆芽,撒上蔥花、香菜和芝麻碎末(炒香的芝麻稍加搗碎)。工藝並不複雜,卻不油不膩,酸香無比。夏天食之,能祛油膩助消化;冬天食時,多調些辣椒油、胡椒粉,能開胃祛寒,增強食慾。既能登大雅之堂,也能存於鄉野小館。

鄖陽酸漿面的製作工序主要分為四道:製漿湯、炒漿料、擀麵條和煮制酸漿面。

“製漿湯的原料,一般選用臘菜、白菜、芹菜、包菜等青菜,也可用嫩豇豆,摻點花椒葉,色香味更佳。”黃廷芳介紹,製漿湯的方法也叫“抖漿”,在清明節以前抖的漿,是上等的好漿。“把菜用開水焯一下,放入乾淨的盆中擺好,再將燒開放溫的麵條湯澆到青菜上,用一塊青石壓住,陸續澆入適量的涼白開。每次澆水時,盆裡的‘浮沫’一定要撈乾淨。待聞到酸香時,美味的漿湯就製成了。每次取湯後,要將新鮮麵條湯適量兌入老漿湯中。”

“第二道工序就是炒漿料。具體作法是:將香油、豬油燒到80℃,下蔥花、薑末、食鹽,炒成紅黃色,剷出鍋。如需辣味,也可加入少許辣椒麵。倒入漿湯,配以五香粉、味精等調料,待湯汁變成乳白色,放涼,隨吃隨取。”黃廷芳說。

“第三道工序是製漿面,最好是手工擀切的黃細面(因放入少量鹼,麵條帶有微黃色)。”黃廷芳強調,“和麵時,要加入鹽、鹼和雞蛋清。這樣的麵條煮出來,既好吃又有勁道,不糊湯。”

“最後一道工序是煮麵。大鍋加水燒沸,50克綠豆芽焯水至斷生撈起,和切碎的酸菜同置一大碗內。用漏勺盛麵條放沸水中略煮,倒入碗中,澆淋煮好的酸漿,撒上一湯匙炒熟且碾碎的芝麻末,根據個人口味,澆一勺用香油調好的辣油,撒上蔥花、胡椒粉、味精,調好口味,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酸漿面了。” 黃廷芳介紹。

鄖陽地區有“寧可一日無肉, 不可一日缺酸”的說法。酸漿面的面白味美、酸鮮可口,具有開食慾、健脾胃、助消化、驅風寒的作用,很適合高寒山區、溼氣較重地區的人們食用。1986年,鄖陽酸漿面被錄入《湖北土特產》一書。

一碗酸漿面承載了多少遊子的鄉愁

採訪中,記者發現,酸漿面是鄂西北百姓的家常便飯,可謂家家會做,人人愛吃。對於許多從鄖陽大山走出去的遊子來說,酸漿面是他們日思夜想的家鄉味道,勾起濃濃的鄉愁。據傳,從鄖陽走出去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理論家、教育家楊獻珍,年過古稀還堅持下廚,做家鄉的鄖陽酸漿面。上世紀九十年代,臺灣老兵回到家鄉十堰,拒絕各方宴請,硬是要吃鄖陽酸漿面。

日前,鄖陽酸漿面製作工藝作為傳統技藝,入選十堰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圍繞“如何讓鄖陽小吃更好吃”,鄖陽區文體旅廣局、工商聯、食藥監局等相關部門,目前正研究成立鄖陽三合湯、酸漿面美食聯盟,制定三合湯、酸漿面美食標準化工藝流程;使用綠色健康食材,保證貨真價實;發揮聯盟優勢,廣泛宣傳推廣,嚴格食品採購、驗收、儲存、出庫、運輸等環節質量控制,規範操作,杜絕食品安全事故;實現鄖陽美食產業化,培植優質小吃企業做大做強,淘汰落後的小吃店,面向全國發展鄖陽小吃產業。

“傳承地方美食文化,進一步提升三合湯、酸漿面等特色小吃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打造‘味覺鄖陽’。”鄖陽區相關部門表示,將主動發揮職能作用,合力打造鄖陽品牌名吃,實現“鄖陽小吃”走出湖北,走向全國,擦亮鄖陽文化旅遊美食名片。

鄖陽酸漿面已有200年曆史 清末至今只有4家能稱正宗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