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據統計,昆明的人口有673萬,這673萬人口中有多少昆明人有多少外地人,大約只有鬼才知道,或者連鬼都不知道。

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熱愛米線。

於是湯湯水水的米線成了昆明人的嘴邊轉,吃米線也因之叫“劃米線”。

每當中午吃飯時…

經常聽到的幾句對話:

“走,吃喃(什麼)?”

“認不得,隨便嘛”

“麼就克(去)劃(吃)碗米線”

“闊以!”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米線最適合雲南人的腸胃,三日不吃,便覺得胃口不佳;久臥在床的病人,稍覺好轉,最想吃的是米線。

米線那柔軟的口感,如同雲南人樸實溫吞的性格,米線特殊的香味,雲南人做米線百般花樣,早已深入雲南人的心浸入雲南人的血液,久而久之,米線成了他鄉遊子對故土最直觀、最親切、最直接的實物記憶。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昆明人的米線情節,米線不僅融入在昆明人飲食中,更融入進昆明方言中…

“走!克甩碗米線!”很多昆明人遠行歸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甩”碗米線。“甩”,是昆明方言中相當有意思的一個字。

煮米線時,人們喜歡用手扯著甩下鍋,久而久之,大家就形象地稱吃米線為甩米線。隨著時間的演變,“甩”一字漸漸變成雲南人的口頭用語

與“甩米線”類似的一個詞——“劃米線”,在昆明使用頻率也相當高。“‘劃’字,十分形象地表現了吃米線時的狀態:很多人喜歡貼在碗沿,用筷子划著米線進食。其次,“劃”與“滑”諧音,也體現了米線爽滑的特點。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老一輩的昆明人買米線,也有獨特的用語,稱之為換米線。以前老昆明人購買米線並不像現在,而是前往特定米線廠,用米換米線。八十年代初,換米線的現象仍十分常見。因當時現金緊張,所以以糧換糧的情況很普遍。這也成了在那時生活和出生的昆明人專有的回憶了。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提起雲南米線,那就不得不提建新園,這家百年老店不僅被雲南人所熟知,同時在國際上也享有很大讚譽。

而這家百年老店的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清末年間,3位落魄的書生轉行開了一家米線店。推出了獨創的燜肉米線,吸引了大量的顧客。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隨後,隔壁也開始效仿開店,最初主要經營腸旺米線。然而隨著時間慢慢過去,兩家店皆開始經營燜肉米線與腸旺米線,形成了惡性競爭。

1956年,國家公司合營政策推出,促使兩家店合併,並改名為建新園,寓意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每次去建新園,票遞進窗口,總要回答一個問題:“粗呢還是細呢?”建新園早已成了雲南商界榜樣,可怎麼服務詞設計如此粗呢?昆明人粗點能接受,也能明白這粗的含義,可外地人怎能理解?

作為熱愛米線的老昆明。我有必要解釋:粗呢,就是用大米發酵後磨製而成的“酸漿米線“,筋骨好,滑爽回甜,有大米清香。

細呢,就是大米磨粉後直接放在機器中擠壓,靠摩擦的熱度使其糊化成型的“幹漿米線”,筋骨硬,咬口好。

昆明人偏愛米線,偏愛到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昆明人是出了名的“家鄉寶”。他們不願走出去,十個昆明人走出去,走回來的可能是十五個、十六個,多出來的有些是他們生出來的,有些是他們娶回來的。

到了外地的昆明人,若要問,回到昆明第一頓最想吃什麼?我敢說大部分的昆明人說的,就是吃米線。米線是一種小吃,是一種極平常的食物,可是它對於生活在外地的昆明人,絕對不是這麼平常。

在遊子心中,最思念故鄉的東西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的東西。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作為這座城市的新昆明,我和所有的昆明人一道目送過這座城市的無數煙雨黃昏,愛過他們中的一個人或者無數個人。

我只知道這座白天光鮮夜晚糜爛的城市是我們共同的宿命,而我們都已無力離開她半步。跑馬山,將是我們無數新老昆明人的共同歸宿。

一碗普通的米線“養活”673萬昆明人,米線與昆明人的一世情緣……

昆明人的血夜中流淌著兼容幷包的特質,有著自然謙和包容之美。

昆明人熱情、樸實、講信用;昆明人懶惰、自大、還帶點兒鄉土小幽默。

這裡有香車寶馬,這裡有山花爛漫。

滿街大象亂跑孔雀橫飛的傳說,是能給外地人對昆明的意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