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買房8條建議,看完再出手,更適用於大城市

一場從畢業就開始籌劃的「動態博弈」戰爭,終於取得階段性勝利。

今年4月初,我在北京上車了,直到這兩天才差不多把手續流程走完。

期間無數次想繳械投降,想逃離換個easy模式的戰場,可在北京呆久了,離開和留下一樣困難。

不管怎麼說,這場仗,我打過一遍。總結了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和經驗,和大家分享:

1 購房資格相對容易,熬連續60個月社保可以解決;

找個能提供工居的大公司也可以解決,操作週期大概一年左右;

當然,只要執行力足夠,怎麼都不是問題。有個朋友直接花20多萬收了家公司,拿到了幾個工作居住證名額和一張京車牌照。

2 以550萬為分界線,簡單把房源分成兩類:低總價和高總價。

低總價房源是大部分剛需的選擇,它又可以細分成「老破小」和「地段偏的次新房」兩類:

剛需買房8條建議,看完再出手,更適用於大城市

哦對了,個人以為2000年以後建成的盤都算次新房。

如上圖,是我總結的兩種房源的優缺點,共同特點是低總價—這是剛需買房者最在乎的。

因為剛需由首付款決定,跟你想買什麼樣的房子無關。

其它因素只有優劣,沒有對錯。

我選擇的是老破小房源,因為兩個人的工作是最大的變數,東西不定,地段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考量。

3 看房是個痛苦的過程,不僅是個體力活,而且週末最少要有一天耗在上面。

但是看房數量越多,淘到低於片區均價十幾萬、幾十萬的房價的概率也就越大。

把剩下來的錢平均到看房數量上,大概多每看一套能幫你節省4位數資金。

我大概看了小半年,也記不清看了多少,過百套是肯定的。

4 比看房更痛苦的是,經常要在「降低心理預期」和「增加首付預算」之間做出取捨。

之前多次在文章和評論區裡,買房是微觀交易。

比如我鎖定了某個小區域,大概四五個樓盤,很可能去鏈家上看就會發現房源很少。

和很多人的預期不同,房源數量和當下行情是成反比的。行情不好,大家不會著急拋,而是捂著不賣。

也這是為什麼限購背景下,相比價格小幅下跌,更明顯的是交易量冰封。

看房過程中多次遇到過小區滿意,沒有合適房源的情況。

或者稍微看上的房源,要麼潛在競爭者多,要麼報價非常高。很多低總價的優質房源都被快速掃光,根本不給你機會。

5 其實對於剛需購房者來說,上漲才是最大的風險。

因為沒人會在首付上有所保留,此時漲價就意味著首付缺口。

反倒是買房之後跌了無關緊要,反正又不會賣,而且跌個十幾萬早晚漲回去。低總價房子流通性是最好的,不愁賣。

6 不管房子報價多少,同小區近幾個月的成交價更有參考意義,可以作為砍價標準。

瞭解房東的真實預期非常重要。比如我買的房子報價405,在同小區已經算很便宜。本來盤算砍到395就是勝利,結果中介透露,之前有人出價380談崩了。

於是砍價節奏就從405往下砍變成了380往上加,最終385成交。以6萬出頭的價格買在了三環內,但在戶型上有缺陷。

7 關於購房款的籌劃,有公積金+工資,月供一般都不是問題。

需要籌劃的是湊齊首付款,以及如何在幾年內消滅因首付產生的債務。

此外,總房款2%以上的中介費、裝修費用都要算進首付預算裡。

8 這一輪樓市週期可以概括為:

一線城市上漲,限購;

二線城市輪動上漲,限購;

三線城市貨幣化棚改+去庫存式上漲,限購;

週期之後,橫盤不漲才是常態。如果這這一輪週期買在了高位,很可能要等再一個週期才能脫手。

不管你買的是什麼房,脫手都是二手房。賣出獲利是投資房產第二重要的環節,不能只盯著收益預期,不管賣出難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