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售價40多萬的車,續航居然掉了鏈子?

2017年12月16日,蔚來汽車在北京五棵松體育館舉辦了盛大的“NIO Day”發佈會,正式發佈了旗下的蔚來ES8電動SUV。在那個時間點上,中國已經有不少新興的車企或宣佈成立,或發佈“產品理念”、或展出過了自家的概念車,但蔚來的確是第一家做到正式發佈量產車的品牌。再加上ES8彼時官宣的性能參數:4.4秒破百、最大續航500公里、配備NIO PILOT自動輔助駕駛系統、車載人工智能夥伴NOMI等等,一部分媒體當時甚至以“中國的特斯拉”來表達對於蔚來的讚譽。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但是時隔大半年之後,終於提到ES8的車主們發現——這款“國產新能源之光”卻在最基本的續航里程上,讓他們有些心煩。最初官方在發佈會上宣稱的“最大續航500公里、綜合路況續航355公里”,在實際使用中並不能達到。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有意思的是,在面對網上愈演愈烈的質疑之時,蔚來選擇了以公開的續航實驗自證——由蔚來電動力工程副總裁黃晨東帶領團隊,親自在封閉場地以勻速120Km/h進行測試,結果顯示ES8僅僅堅持了226km。該消息一出,更是引起了業界譁然。

赴美上市的蔚來,招股書令人心驚

然而,就在官方續航測試結果出來後沒過多久,關於蔚來ES8續航的質疑,迅速被對於蔚來“火線上市”的感嘆所取代。2018年8月14日凌晨,蔚來汽車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F-1招股書文件,計劃融資18億美元。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圖片來自蔚來招股書

根據蔚來招股書披露,截至2018年6月30日的6個月中,蔚來實現總營收695.1萬美元,摺合人民幣4599.1萬元;其中汽車銷售收入671萬美元,摺合人民幣4439.9萬元。相比之下,蔚來的淨虧損高達109.2億元——“缺錢”,成為了許多媒體人推測蔚來急於上市的主要原因。

眾所周知,初創企業在快速成長階段虧損、缺錢,這本身並不值得奇怪,但在所有能夠解決資金難題的辦法裡,上市通常並不被認為是最好的那一個。股市本身的風險、大股東對企業經營的干涉,這些都是上市所必然帶來的弊端。事實上,作為當今新勢力車企的“先師”,八年前成功上市的特斯拉,就在蔚來提交招股書的前幾天,傳出了或將退市的消息……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為何蔚來要選擇用上市的方式進行籌資?今年4月份有消息傳出,蔚來曾試圖謀求75億美元的融資,但最終無果。除此之外,從蔚來招股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一些公開的風險因素——比如,蔚來真正的“未來”保障,它的產能和實際銷量,能否撐起一個健康的現金流?

“對賭”十萬交付量,鬧劇還是悲劇

其實,說到新勢力車企的產能問題,很多朋友馬上會想到這個月初,兩家國內新勢力車企“對賭”的消息。其中的參與方,一家正是蔚來,而另一家,則是同樣試圖以“純電動SUV”切入市場的小鵬。兩家企業的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喊話,小鵬質疑包括自己和蔚來在內的造車“新勢力”,沒有一家能夠在年內做到交付一萬臺新車,而蔚來則與之打賭,稱自己能夠做到,輸的人要買下對方品牌一輛車。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一輛車的賭約看起來非常輕,但它背後所反映的現實,卻是如今所有國產造車新勢力們共同面臨的質疑:融資很多、估值很高、發佈會和口號喊得很響——但是,唯獨就是街面上看到的車並不多。

以蔚來為例,在去年的發佈會上,蔚來宣佈將於今年4月進行首批現車交付,並預計在今年九月份累積完成一萬輛新車交付。但是,直到今年5月31日,才由10位蔚來內部車主收到了自己預定的車,而對於之前參與付費預約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真正的第一批公開交付車輛,則等到了6月28日。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在招股書中,蔚來公佈了更詳細的銷量數據,據其披露,截至今年7月31日,蔚來目前唯一一款量產車ES8僅僅交付了481臺。蔚來在招股書中沒有掩飾延期交付帶來的後果,其坦誠的表示,“我們只收到了數量有限的ES8預訂,所有這些預訂都可能被取消……”

輕製造,重運營,這就是新興車企的“新思路”?

當然不管怎麼說,至今為止,蔚來依然是一眾國產新興品牌中,唯一一家開始交付現車的。相比之下,“對賭”的另一方,尚未有現車交付的小鵬,卻由於創始人何小鵬近日的一番言論,同樣令業界同行為之側目。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事後,何小鵬多次就這句話進行了詳細的解釋,他提出的“智能汽車”的概念,也著實得到了一些媒體的認同。但是不管怎麼說,蔚來由江淮代工、小鵬由海馬代工,這種好似智能手機的“代工模式”的確不太能讓一般消費者理解。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圖片源自汽車之家

在知名汽車媒體汽車之家的往期文章裡,我們找到了這麼一張表格,它發佈於2018年年初,號稱統計了多達9504個自主品牌故障報告,並最終以PPH(Problem per Hundred,每百輛故障頻率)的方式呈現。從中不難發現,江淮、海馬兩家,均位於故障率排名前十,其質量表現均低於行業總體水準。值得注意的是,代工生產並不等於就和代工廠自己的車型併線生產,其質量表現也不一定就和代工廠自家的產品處於同一水準,但是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會有疑慮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注意到,包括蔚來、小鵬、以及一些其他的國產新興車企,似乎確實都不太著力宣傳他們在工業製造上的底氣。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將“寶”押在了將來的增值服務運營上。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車可以賣得不貴,可以採取“訂單生產”,可以沒有存貨,但是各種充電服務、“換電”設計卻可謂層出不窮;底盤的調校、發動機(電動機)的輸出曲線可以避而不談,但中控的車機大屏卻必須要大、要智能、要聯網,還要有諸多增值付費業務……

將硬件設備做到廉價,然後靠內容運營增加收入——這一套路,不得不說似曾相識。但是,智能手機的核心用途就在於內容呈現,但“智能汽車”的核心用途,難道不還是代步麼?

造車不易,多做實事,少說空話

當然,我們無意給當前這些新勢力車企或它們的投資人潑冷水。畢竟大家也都知道,面對海外已逾百年的汽車市場與老牌車企,中國車企要想迎頭趕上,不用點“彎道超車”的辦法,的確是不太可能。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豐田汽車的生產線

但是造車畢竟是一門複雜的生意:以目前的全球第一車企豐田為例,從最初的山寨、引進到逐步實現自主研發,再到行銷海外、稱霸業界,用了81年的努力才實現如今的地位、聲譽與產品力;而即便是被國內許多新勢力車企奉為“老師”的特斯拉,算起來其實也已經有15年的歷史了,用了長達7年時間研發和製造最初的產品,然後又花費了8年發展壯大——至今也還依然處在以虧損換取高速發展的階段。

的確,有那麼一句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益於特斯拉開源的電動車技術、得益於當今成熟的汽車產業鏈和上游跨國分工,如今的新興車企要造出一輛新車,已經不再需要像它們的老前輩們那樣依靠傳統而又辛苦的敲敲打打、手工繪圖,也不再需要進行大量最基礎的研發工作。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新興車企就有自鳴得意的資本,就能夠在產品都尚未形成規模的時候,便早早地端起了慶功的酒杯呢?

有了故事、有了錢,新勢力車企還缺什麼?

作為知名的全球車企,大眾集團在2017年全年汽車產量為600萬輛,這個數字來源於大眾旗下多達60多款在售車型和遍佈全球的工廠體系。而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14日,之前早已有過許多“故事”的法拉第未來汽車正式在中國揭牌成立,並立刻宣稱:

“未來十年,我們的年產能將達到500萬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