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
中國的中高端產業分佈和大城市房價探討
文 | 深圳寧南山
來源 | 寧南山(ID:ningnanshan2017)
在五十四年前,也就是1964年,中國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搞三線建設,原因也很簡單,外部有國際政治軍事形勢壓力,而內部發展存在馬太效應。
1964年,中國中央政府一盤點全國的工業,發現
“工業過分集中。全國14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到了2018年,這個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中國的中高端產業和工作機會,仍然集中在4+7個城市:4個城市就是一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7個城市是:成都、重慶、天津、武漢、杭州、蘇州、南京。
沒錯,我寫下這11個城市的名字的時候,沒有去查任何數據,僅僅是寫出國人心目中較為公認的,存在大量中高端產業和工作機會的城市。然後我查詢了2017年的全國城市GDP排行榜,這11個城市剛好就是全國前11位,GDP佔了全國的四分之一,高達25.22%。
在這11個城市以外,還有一些中高端產業發展很快的明星城市,最為典型的就是西安、鄭州、合肥、東莞,這四個城市GDP總量都在全國前25位,但是總體而言,雖然發展快,但這四個城市體量還比較小,最大的鄭州也就全國第17位。
中國未來的體量最大的和新興的中高端產業,高度集中在這11+4=15個城市。 也就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西安、武漢、合肥、鄭州、東莞、蘇州、杭州、南京、重慶、鄭州。
除了這11+4=15個城市以外,全國前25位還有10個城市,但是這些城市存在GDP總量大但是新興中高端產業發展不夠“明星”的情況,他們是青島、無錫、長沙、寧波、佛山、南通、煙臺、泉州、大連、濟南。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未來產業升級的中高端產業有哪些呢?
我在之前寫過,我國進口最多的中高端工業品是三大項:集成電路、汽車及其零部件,顯示面板。也是2017年我國僅有的三項進口金額超過2000億人民幣的中高端工業品。
其他進口超過1500億人民幣的中高端工業品還有三項:
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1866.37億元,增長3.9%;醫藥品1815億人民幣,增長24.1%;空載重量超過2噸的飛機:2017年進口金額1533.6億元人民幣,增長15.1%也就是從體量上看,就是六大產業,這其中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部件先排除,因為我國在該項工業品出口也非常多,順差很大,不像其他五項產業都是逆差。
另外還要加上新興的互聯網產業(人工智能、雲計算)。
好了,以下開始全面描述這些中高端產業在城市的分佈現狀,有點長,也可直接下滑到下一步論證。
分佈情況
1
顯示面板產業高度集中在全國19個城市
我國進口排在第三位的中高端工業品就是顯示面板,2017年進口為2041.83億人民幣,當然別灰心,顯示面板這個東西,我國2012年是進口的頂峰,當年進口3000多億人民幣,近年來呈現進口不斷下降的局面,比如2017年進口金額就下降了2.1%,是十大中高端工業品種唯一進口金額下降的。
在顯示面板領域,我國龍頭企業京東方的全國主要工廠分佈:北京、成都、重慶、武漢、合肥、蘇州、福州、北京、鄂爾多斯、綿陽。
國內另外一家大廠華星光電的主要工廠:深圳、武漢
深圳天馬微電子主要工廠:深圳、武漢、成都、上海、廈門
和輝光電:上海
中電熊貓:南京、成都、咸陽
鴻海系(夏普、富士康等):深圳、鄭州、廣州、成都
維信諾:廊坊、崑山
柔宇科技:深圳
我只列出國內的大廠,原因很簡單,國產化是主軸,國產才是未來。
在上面的清單裡面,各個城市的名字總共出現了28次,其中22次來自15大城市。
深圳4次、成都4次、武漢3次、上海2次、北京1次、合肥1次,北京的名字雖然只出現一次,但是北京可是國產龍頭京東方的總部所在地,同樣的還有合肥京東方。
這19個城市裡面,有12個屬於15大城市,佔據絕對優勢。其他7個:咸陽、綿陽、廊坊、崑山、鄂爾多斯、廈門、福州。
像咸陽和西安很近,綿陽和成都很近,廊坊和北京很近,其實也可以視為15大城市的延伸。
顯示面板製造工廠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因此對一個城市的發展推動力巨大,能帶來大量中高端就業機會。
在深圳,由於柔宇科技也在大規模興建產線,因此在以高出深圳華星光電的工資大量挖角技術人員,不少人因此跳槽到柔宇科技。
可見一個產業的興起給工程師帶來的薪酬紅利。
2
中國電子品牌企業
研發中心高度集中在9個城市
好了,液晶面板說完了,我們再說下集成電路產業,集成電路這個產業其實就是電子產業的最上游,我們看下代表性電子品牌企業主要研發中心的分佈,確切的說就是華米OV四家:
華為的研發中心:深圳、北京、西安、上海、武漢
、杭州、南京、成都、東莞小米公司的全國研發中心:北京、南京、深圳,同時小米2018年1月在深圳成立了研發中心
OPPO全國研發中心:北京、上海、深圳、東莞
VIVO全國研發中心:深圳、東莞、杭州、南京、北京
華米OV的21個研發中心:深圳4個、北京4個、東莞3個、南京3個、 杭州2個、上海2個、武漢2個、西安1個、沒錯全部在十五大城市
再看其他品牌也是一樣的,
中興全國主要研發中心:深圳,上海,武漢,南京,西安
A股市值最高的電子股(當然現在跌的厲害)海康威視的研發中心:杭州、北京、上海、重慶、武漢、烏魯木齊。至於為什麼會有烏魯木齊,安防大市場你懂的。
聯想主要研發中心:北京、南京、深圳
是不是發現中興,聯想,海康威視的研發中心也在十五大城市之列?
不算烏魯木齊的話,華為、小米、OPPO、 VIVO、中興、海康、聯想的研發中心都集中在全國9個城市,全部屬於15大城市行列。
3
中國集成電路設計高度集中在4個城市
我們再看看集成電路產業,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十大企業:深圳海思、北京紫光展銳、深圳中興微電子、上海華大半導體、北京智芯微電子、深圳匯頂科技、杭州士蘭微電子、上海格科微、北京中星微電子、北京豪威。
全部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個城市。這4個城市都屬於15大城市行列。
4
中國集成電路製造工廠集中在8個城市
我們再來看看國產集成電路製造產線分佈:中芯國際:北京、上海、深圳、天津。
我們再看其他國內主要的集成電路製造企業工廠分佈:
華力微電子:上海
紫光集團:武漢(長江存儲)、成都、深圳、南京;
兆易創新+長鑫:合肥
總結下就是:北京、上海、武漢、深圳、成都、南京、合肥、天津八個,也全部是十五大城市之列。
5
中國自主汽車產業研發集中在11個城市
汽車產業和電子產業非常類似,那就是最終組裝製造基地遍佈全國,但是汽車產業比較有意思的地方,研發中心基本就是高度集中在總部城市,不像國內的電子終端品牌企業,到處都有研發中心,這是為什麼呢?
像奇瑞汽車,雖然在上海,成都也有研發中心,但是我在官網看了下設計研發崗位的人數規模和招聘人數,總部蕪湖遠遠多於上海、成都,上海的崗位能夠佔到大約10%-20%左右。
再比如長安汽車,其在北京也有研發中心,但是上其官網看了下社會招聘職位,最近發佈的200多條研發招聘信息,只有2條工作地點是在北京,其餘都在重慶。
國內十大汽車集團的國內主要研發和設計中心如下, 很多車企都說自己在全球有多少研發中心,但是實際上很多規模並不大,只是做非核心的工作,因此我都在官網查看其校園招聘和社會招聘研發設計人才的工作地點,列出其主要的研發中心:
上海汽車:上海
長城汽車:保定,確切的說是蓮池區
比亞迪:深圳
一汽:長春
東風:武漢、襄陽
長安汽車:重慶
吉利汽車:杭州、寧波
北京汽車:北京
奇瑞汽車:蕪湖、上海
廣州汽車:廣州
國內汽車工業11強城市,有7個屬於15大城市。
目前來看發展勢頭最好的:上汽和吉利汽車,分別在上海和杭州。
也就是說盡管十大汽車工業總部城市裡面,儘管出現了四個十五大城市以外的名字(蕪湖、長春、保定、寧波),然而這裡面發展勢頭最好的企業,總部依然是在十五大城市之列。
當然,其他地方如何分享汽車工業的發展成果,主要是靠爭搶工廠,以國內目前自主品牌老大吉利汽車為例,其在浙江杭州、台州、寧波、上海、山東濟南、甘肅蘭州、湖南湘潭、河北張家口、成都、山西晉中、廣西桂林、黑龍江大慶等城市都有生產基地,吉利旗下的著名電動車品牌知豆汽車,其產量最高的就是甘肅蘭州工廠,是不是感覺很意外?
另外一個,就是國內不斷湧現的造車新勢力,其總部都在大城市。
6
製藥產業全國15強城市
仍然佔據優勢份額
製藥產業了,這是我國很落後的產業,也是未來會蓬勃發展的產業,醫藥產業是美國製造業的根基產業之一,2018年的全球製藥企業20強,美國有10家獨佔一半,其中輝瑞製藥全球最大,默沙東排名全球第四。
我們根據2018年6月由中國藥房雜誌社和藥智網共同發佈的《2018中國藥品研發實力排行榜》為例子,我們只看化學藥,也就是西藥的全國研發十強,不看中藥和生物藥。
正大天晴:南京
江蘇恆瑞:連雲港
東陽光藥業:東莞
四川科倫藥業:成都
石藥集團:石家莊
齊魯製藥:濟南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
江蘇豪森藥業:連雲港
復星醫藥:上海
人福醫藥:武漢
十強裡面仍然有六家位於15大城市。
如果把2017年A股裡面的西藥化學藥企業,研發投入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企業拿出來:恆瑞醫藥(連雲港)、復星醫藥(上海)、科倫藥業(成都)、海正藥業(台州)、健康元(深圳)、人福醫藥(武漢)
六強裡面有四家(上海、成都、深圳、武漢)位於15大城市。
7
航空產業
2017年我國進口了1533.6億元的超過2噸的飛行器,主要是民用飛機,是我國進口金額排第六的中高端工業品。
中國的民用飛機制造更是高度集中,一個是位於上海的中國商飛,旗下有ARJ21-700,以及正在研製的C919,C929大飛機;一個是西安的西飛,旗下有新舟系列民用客機。如果無人機也算的話,那麼深圳的大疆也可以算上。
8
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業
高度集中在四個一線城市+杭州
這個就更不用說了,集中度簡直異乎尋常。2017年全國互聯網企業:
阿里巴巴:杭州
網易:廣州,實際上總部已經是杭州
騰訊:深圳
攜程:上海
北京最多:今日頭條、搜狐、新浪、美團點評、京東、360
、百度……如果我們看企業主要研發中心的分佈:
阿里巴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
騰訊:北京、武漢、深圳、廣州
……
基本上我們可以認為,我國互聯網服務業高度集中在4個一線城市+杭州
實際上,從國產電子品牌、集成電路設計、集成電路製造、民用航空器、汽車產業、互聯網產業、顯示面板產業、醫藥製造產業等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國的中高端產業就高度集中在這15個大城市。
——15大城市的弱點
當然了,這15個大城市裡面,也有一些目前看起來有落伍的城市。 既然是11+4,那麼我們就先看這11個城市。
最為典型的就是蘇州,我在本文列舉了這麼多國產龍頭產業,但是蘇州的名字卻只出現了一次,那就是京東方在蘇州有一條顯示面板產線,其他這麼多行業的國產龍頭,似乎都和蘇州無緣。
其背後的原因,就是蘇州是一個高度依賴外資的城市,2017年1月,希捷蘇州工廠發佈公告宣佈關閉。該主要生產自主品牌(Seagate)的筆記本電腦硬盤、臺式機電腦硬盤和企業級服務器硬盤。蘇州工廠是希捷硬盤全球三大工廠之一(蘇州、無錫、泰國),2015年外貿進出口額19.2億美元,2016年的進出口額12億美元左右,工廠關閉涉及到1900名員工,在中國網絡上還引起了不小的討論。
今年7月份,歐姆龍宣佈蘇州工廠停產,又在中國網絡上引起了討論。2017年和2018年兩起影響比較大的外資撤資新聞,都恰好來自蘇州。還有一起是2018年4月三星關閉深圳的網絡設備工廠。
15大城市裡面,除了蘇州以外,天津的名字也只出現了一次,那就是天津有一條中芯國際的集成電路生產線,而且還是較為落後的8英寸線,而中芯國際在北京,上海,深圳都有建設12英寸線。
重慶的名字出現了三次;有一條京東方的生產線,有一個海康威視的研發中心,還有國產汽車龍頭企業之一的長安汽車。
在全國經濟11強裡面,蘇州、重慶和天津,都顯得中高端產業發展比較乏力,眾多國產產業升級龍頭企業,這三個城市都顯得沒有怎麼抓住,或者發展不太好。像長安汽車為代表的汽車業的頹勢,今年就直接影響了重慶的工業產值增速往下掉。
所以十一個城市減掉這3個,只有八個城市的中高端新興產業都做的比較好。
北上廣深四大一線+ 成都/武漢/杭州/南京
另外也不要覺得八巨頭就沒有自己的煩惱,上海的汽車製造業,集成電路,製藥,航空器製造業都發展的不錯,可以說上海製造還會長期引領高端,但是上海的互聯網產業發展並不好,攜程就是上海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了,簡直有點尷尬。
我們再看看四個增速很快的明星城市:西安、合肥
、東莞、鄭州。這裡面鄭州相對要弱勢一點,因為鄭州的產業升級和發展,可以說是主要圍繞著富士康為首的電子製造業展開,鄭州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蘋果手機製造基地。另外富士康還在鄭州投資建設液晶面板生產基地。但是呢,借用以前一個讀者的話,富士康只能脫貧,不能致富。鄭州也認識到這個問題,在加快發展汽車產業,鄭州宇通是本地汽車公司,另外引進了東風日產,上海汽車公司等,打造汽車產業鏈。下圖標題是2018年2月河南媒體的報道,副省長親自推動項目。
四個城市裡面,合肥的崛起可以說是教科書,一個二三流城市,卻有大大的雄心。
很少有人知道,從2011年開始,合肥就是中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在2011年,合肥的家電產量,一舉超過海爾總部的青島和美的總部的順德,位列中國第一。2017年合肥冰箱、洗衣機、空調、彩電四大家電的產量達到7000萬臺套,其中冰箱的產量更是超過了全國的30%。海爾、美的、格力、TCL、美菱、三洋都在合肥建有工廠,外資品牌惠而浦更是把中國區總部和全球研發中心設在合肥,可見合肥在家電製造的全球地位。
合肥另外一個舉動是大力引進京東方,合肥是京東方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京東方這樣的高端產業在合肥落地,給合肥帶來了驚人的變化,給京東方配套的上游企業,紛紛到合肥設廠,玻璃基板的彩虹、康寧,顯示面板產線設備的欣奕華、通彩、商巨、凱世通。顯示面板光學材料領域的樂凱、三利譜、翰博、泰沃達。靶材領域的先導、江豐電子、拓吉泰等。
合肥甚至還把下游的企業也拉過來,實現京東方就近供貨,例如長虹、惠科、京東方視訊等。除此之外,合肥還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最著名的就是存儲器的合肥長鑫公司,和兆易創新公司合作聯合研發,合肥一舉成為全國三大存儲器基地之一。合肥長鑫的DRAM預計2018年底試產,良率不低於10%。
在這15個大城市以外,全國經濟25強還有:青島、無錫、長沙、寧波、佛山、南通、煙臺、泉州、大連、濟南。
這裡面長沙和佛山發展比較快,但是這些城市的共同問題是,有自己的明星企業,但是更多集中在傳統制造業,
中高端產業發展還是不夠,提供高薪崗位的能力不足。像佛山順德,就有著名的美的集團,但2018年7月10日召開的中共佛山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分析,佛山傳統產業比重偏高,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僅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8.1%,2018年7月《南方日報》發表了一篇報道,叫做《佛山離首個萬億級產業還有多遠》,裡面歷數了認為值得佛山學習的經濟成功城市:“從廣州、杭州到成都、武漢、鄭州、西安等各地,萬億級產業正作為一個新的概念,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政府文件乃至企業、媒體的聲音中”,文章一一歷數了這些城市的做法。
另外寧波和無錫,憑藉著自己在長三角的區位優勢,因此搶到了一些國產先進產業,比如正在寧波建設的中芯國際8英寸產線,2020年投產;以及位於寧波的吉利汽車研發中心。比如正在無錫建設的華力微電子12英寸產線。
原因何在,怎麼辦?
1
馬太效應是客觀經濟規律
從1964年的“工業過分集中。全國14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和52%的國防工業”,到2018年的全國15個城市集中了全國絕大部分中高端和新興產業,全國經濟總量的29%,強者恆強的經濟規律始終在起著作用。
作為普通人,如果你到這15個城市以外去就業,會發現中高端的就業機會並沒有那麼多。實際上,這15個城市如果仔細看,只有四大一線+武漢成都杭州南京總共八個城市最強。
2
如何打破馬太效應:
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
我們的世界同樣是馬太效應,先進的產業集中在少數國家手裡,2000年的時候美國+日本+德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到全球幾乎接近50%。到2015年,這個比例下降到只有30%多點了。
美日德對工業的壟斷被逐漸打破。那麼全球馬太效應是怎麼打破的呢,因為體量超過十億人的中國在製造業方面崛起了,另外還有一個人口五千萬的韓國,集聚起全國的力量在部分產業實現突破。
如同擊敗大國的只有另外一個大國,能夠擊敗大城市的也往往也是大城市。
我國要改變中高端產業集中在少數大城市的局面,實現全國走向均衡佈局,共同富裕,必須走大城市路線。如同發達國家絕不願意自己的先進產業被轉移一樣,國內的一線城市也絕不願意先進產業轉移到其他地區。
這也註定了後來者必須要有足夠的意志,資源和能力和先發者進行競爭,今天成功實現從北上廣深搶奪產業資源的四大城市:武漢、成都、杭州、南京,全部都是省會大城市,這並不是什麼巧合,而是隻有足夠的實力才更容易在產業競爭中獲勝。
同樣的,今天武漢成都杭州南京四大新一線城市崛起了,對於我國來說仍然是不夠的,八個城市加起來才1.2億人不到,佔全國人口不過9%,這並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落後的地區應該集中力量把某個大城市(一般是省會)發展起來,藉助省會大城市的力量去跟15大城市爭搶中高端產業在本省落地,從而帶動全省發展,不能“放眼望去,全省的城市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城市之間也是存在激烈競爭的,城市小了提供資源的能力不足。
大城市的崛起,也能帶動附近地區經濟發展,成都和武漢的中高端產業崛起,就極大的造福了本省人民,不需要再跨越2000公里去沿海地區打工,在自己省會就可以找到和沿海薪資差不太遠的工作,離家距離很近,房價更低,生活幸福感大大提升。
大城市的崛起,還能通過產業外溢的形式,在周邊城市形成聯動效應,形成城市群。最為典型的,就是珠三角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京東方在成都和綿陽都建了顯示面板生產線,距離上也非常近。成都市在經濟發展情況下,就大力向南擴展地盤,發展天府新區,極大的拓展了空間,增加了城市人口的吸納能力。
對於落後地區,必須要集中力量扶植能夠和一線城市對抗的大城市,不要覺得不可能,成都、武漢、南京、杭州都做的非常好,位於這些城市的吉利汽車、華為研究所、中興研發中心、長江存儲、阿里、網易、京東方、華星光電、海康威視等等,都是一線城市想要的中高端產業資源。
3
落後地區和中小城市
也要勇於爭搶國產中高端產業資源
承接產業轉移沒有問題,但是人要有志氣,不要總是想著承接先進地區的產業轉移,這樣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後面走。
我國各個省份,人口在三千萬,四千萬,五千萬以上的比比皆是,人口達到五千萬就是韓國的人口數量水平了,為什麼不能去和先進省份和城市競爭爭奪先進產業資源?
雖然落後,但是要有野心,要有夢想。
很多內地大城市引進企業,都想著是承接沿海先進產業轉移,這個倒是沒錯,但是絕對不是重點,重點是引進先進產業,引進中高端產業。這種高價值資源對本地區帶來的發展將是飛躍式的,這方面合肥就是典範。
合肥在國內,在地理和人口上都不佔優勢,2000年人口普查的時候,常駐人口才447萬人。在地理上,合肥也不是沿海省份。
合肥引進的家電製造和研發,讓自己和沿海地區的青島(海爾)、佛山(美的)、珠海(格力)等城市在產業上站到了同一水平線上。而近年來合肥引進的京東方的顯示面板集群,和打造的集成電路設計製造,都是世界先進水平的產業,是可以和一線城市一較高下的產業。事實證明,即使要敢於去搶奪高價值的產業,這樣帶來的收益也會無比的高。合肥可以說是過去十幾年全國GDP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也許沒有之一。
合肥經濟總量2010年排在全國第38名2017年排在了全國第25名,這個進步速度是無比驚人,這意味著每年都會超越1到2個城市。
這背後,就是合肥引進的產業和一線城市沒有代差,處於同一水平,因此給城市帶來極大的向上動力,敢於去爭奪中高端產業的勇氣,給合肥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從宏觀的角度來講,也是對國家有好處的,目前我國的先進自主集成電路製造產線,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區。
另外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貴陽市,2017年貴陽市經濟增速達到11.3%,在全國經濟增速遙遙領先,除了大規模的投資以外,貴陽的大數據中心建設在全國已經走在了前面。
前兩年我在深圳和人聊,就告訴我說數據中心的各種峰會之類很多都是在貴陽開的,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這種看起來和高大上的信息服務產業,不是應該是一線城市或者杭州這樣的城市的專利麼。
貴陽市原市委書記陳剛,2013年從北京到貴陽任職,利用自己在北京的人脈和經驗,大力推動了貴陽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貴州省甚至在2014年專門由省長陳敏爾牽頭的“貴州省大數據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目前BAT,微軟、惠普、甲骨文、戴爾、IBM等都紛紛在貴陽建設數據中心節點
2014年3月,鳳凰衛視採訪陳剛的時候,他說了這麼一件小事:
陳剛:我到貴陽工作以後,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我第一次回北京,我去見了柳傳志和王小蘭,我見了他們倆。當時我就提出來,我說我貴陽發展現在需要科技要素,我想在貴陽建中關村貴陽科技園,你知道他們怎麼說嗎?腦袋沒有發熱吧?他們認為這麼高端的東西和你這麼落後的貴陽有什麼關聯?在當時我確實是磨破了嘴皮子,特別是我把柳傳志、王小蘭請到了貴陽來,他們從懷疑者變成了支持者。
4
地區的發展聯繫著國運,引進內資龍頭先進產業的優先級要高於外資
一個城市的發展,是要和國運聯繫在一起的,以後發展的大方向,就是國產化不斷提高,國產中高端龍頭產業不斷份額提升,而外資企業份額走向不斷下滑,這是一個大趨勢。
吉利汽車今年的銷售目標是158萬輛,這個數字和全球領先的日本豐田和德國大眾差不多1000萬輛的銷量比起來還差很遠,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意味吉利的發展空間非常大,因此引進吉利的汽車製造工廠,在未來會有非常大的翻倍的收益。
同樣是存儲器,其實西安的三星工廠、無錫的海力士工廠,都已經是很大的存儲器產能了,但是從長期看,武漢的長江存儲、合肥的長鑫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像成都的集成電路企業,引進的是格羅方德,當然這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我國的目標是把集成電路製造儘量轉移到我國,但是從長期來看,只有掌握了自主核心技術的國產龍頭先進企業,才能夠帶來最大化的收益。直白的說,我認為格羅方德給成都帶來的長期價值,不如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
外資企業,在現階段能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收益是資金、就業機會,像無錫海力士,蘇州大學就業信息網上的2018屆畢業生招聘信息,寫明其薪酬: 本科畢業生綜合年薪12萬元,碩士生綜合年薪16萬元。加班費另外支付。應該說這是一個不錯的薪資水平。
互聯網企業雖然收入高,但是是無辦法解決大規模就業的問題的,還是需要製造業,和圍繞著製造業發展起來的先進服務業來提供就業機會。因此在國產沒有發展起來之前,大力引進外資先進製造業也是一個選擇。
5
我國的發展不要對抗大城市客觀規律,而是要順規律發展
前面已經講了,馬太效應是客觀規律,但是如果這樣的話,我國最終會形成一線城市包攬幾乎大部分中高端產業的機會的局面,我國的知名互聯網企業,大部分總部就在北京,這顯然不利於我國走向共同富裕。
解決全國均衡發展的問題,在一線城市以外新扶植大城市,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是最好的辦法 ,目前我國第一波新一線城市:南京、武漢、成都、杭州已經隱隱成型,大批中高端產業在這些城市湧現,在這四個城市總共有大約4500萬人,他們成為了受益者。
像成都所在的四川省,長期是全國接受轉移支付的第一名,一個四川涼山地區一年就要投入幾百億人民幣。這些錢本質上還是來自於發達地區的中高端產業。四川以成都為首大量吸納中高端產業進入四川省,將極大的增強自身的造血力量,擺脫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大大減輕發達地區的負擔。
如果我們不重點發展新的大城市,那麼就會一直存在發達地區大城市給落後地區小城鎮和農村提供轉移支付,中高端產業在落後地區落地緩慢,而落後地區的大城市在提供轉移支付的能力上長期缺失。
為什麼不要對抗大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前重慶市長黃奇帆2017年講過重慶是如何引進京東方的顯示面板產業的。“高科技項目、戰略新興產業項目,往往一個項目就三百億人民幣,甚至四百億、五百億人民幣,你幫他投入了,但盈利是他的,賠錢了拍屁股走路,你怎麼辦?有時候招商引資遇到這樣的主,項目是好的,也不是吹牛騙人,你怎麼決策?”
重慶有一個京東方項目,2014年的時候,我跟京東方老總打了個電話,說我們重慶生產幾千萬臺電腦,還很需要幾億臺手機液晶面板,你如果到我這來做這個,有市場,他說現在的液晶面板是供不應求,不要說你的市場,我全國和國際上的市場都供不應求。
他說我有技術,就是沒錢,現在一下子拿幾百億拿不出。我說我們給你,但是不能白給你三四百億,你拿了去投資,失敗了我賠錢,那不行。我們就拿了三百多億買他的股票,京東方那時候2塊多一股,買他一百億股定向增發,2.1元就是210億。我們一個月內就付了210個億,我開始讓民營企業出,我認為很賺錢,民營企業研究了差不多一個月,工商聯民營企業一大批企業家開會,最後都搖頭不做。
不做我就讓國有企業出了210個億,7個企業做了股東,買了100億流通股股票,作為上市公司得到了100億增發股權以後,跟銀行借了100多億,就是300多億。
凡是現在戰略新興產業,都是半年一年就可以把你一百億、兩百億、三百億花掉,不像玻璃廠、鋼鐵廠、化工廠,一百億、兩百億可以幹五年。現在電子和高科技企業都是一年的週期就可以把你幾百億花掉,買設備就兩百億,買了就裝上去,時間都是半年的週期。
所以京東方在重慶2015年底就投產了,現在是滿負荷生產,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當年投產當年就有效益,重慶就多了300多億產值的一個工廠,這個工廠雖然不是我們的是京東方的全資公司,但是京東方效益好了,股票上升到了4塊多,我們的100億股退出來就變成400多億了,這個原始投資200億收回,我還有200億。
那幹嗎呢,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投資,這會200億不是買他股票了,而是一起合資搞一個柔性的液晶面板,現在的液晶面板手機可以彎曲的,如穿戴式的就是柔性液晶面板,這個面板現在全球也供不應求。這一個項目要投資480億、100億的貸款,那麼就300多億的投資,300多億投資各自出一半,我們就拿賺來的200億往裡投,這個決策沒有壓力。”
這個例子其實很簡單,就是重慶幫助京東方解決了210億人民幣的資金問題,獲得了一個產值幾百億的大工廠,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同時也實現了中高端產業在全國的均衡佈局。這背後就是,重慶的7家國企拿出210億人民幣問題不大,有實力。
目前四個新一線城市還是不夠的,這只是第一波中高端產業擴散惠及4500萬人,後面還要繼續把更多的城市拉入新一線的行列, 把其他有潛力的城市例如重慶、西安、鄭州、合肥、天津,另外還有長沙、瀋陽、大連等等大力支持其獲取中高端產業,支持國產龍頭企業在這些地方佈局。讓更多的人享受一線城市的生活水平,不是都搬到北上廣深,而是把更多的大城市變成北上廣深。
6
大城市,小城鎮和農村的關係
為什麼大城市房價要在合理水平?
我國目前優先級應該是先把落後地區的大城市發展起來,然後是中小城鎮,最後是農村。究其原因,農村人口是在不斷減少的,2017年我國農村人口減少了1312萬人;上世紀末和21世紀初,很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因為並不知曉未來的城市化趨勢,動用在城市打工賺的錢在老家蓋了不少房子,我外公外婆所在的村子,就有好幾幢新蓋的房子,然而現在村民幾乎都進城了,房子也空在那裡,造成了浪費。
把落後地區的大城市發展起來,無疑是在當地增加了轉移支付資金供給來源,也增加了中高端的就業機會,可以更好的反哺落後地區的小城鎮和農村。
而我國人口總體在繼續向大城市集中。2017年我國人口流入最多的十個大城市(深圳、廣州、杭州、長沙、重慶、鄭州、武漢、寧波、成都、貴陽),常駐人口增加高達256.2萬人。而全國人口增加為737萬人,也就是說,全國十個城市增加的人口占了全國的34.76%,這是個城市總計為1.248億人,只佔全國9.59%。
如果把我國分成大城市,中小城鎮和農村三級的話,目前的趨勢非常明顯:農村人口在以每年1300萬人左右的速度迅速下降;中小城鎮人口也在上升,為什麼這樣說,因為2017年我國總人口增加737萬,而農村人口減少1013萬,意味著大城市+中小城鎮人口增加2049萬人;大城市人口占比上升,這裡大城市定義為省會城市+直轄市+實力城市(例如青島、廈門、深圳、無錫、寧波、蘇州、大連、東莞、佛山、煙臺等等),加起來大約四十多個;當然了,大城市內部也有農村人口,但是佔比不高,這裡我們簡化處理。
三級體系裡面,由於中高端產業的向心力,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最快,以2017年為例,四川省常駐人口增加40萬人,而成都就佔了12.71萬人,佔比31.78%,這大大高出成都常駐人口占四川省的比例。
目前我國處於中高端產業在第一級體系擴散時期,也就是主要在四十多個大城市內部擴散,具體來說就是從中高端產業從北上廣深,到成都、武漢、南京、杭州、合肥、鄭州、西安、寧波、長沙、無錫、貴陽、重慶等城市進行擴散,在這個過程中,人口不斷被中高端產業吸引而向大城市集中。在未來,這四十多個城市按照平均一千萬人口計算的話,能夠集中四五億人居住。
由於中高端產業都集中在大城市,因此大城市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也是中國轉移支付的主要來源,三級體系裡面作為體系第一級的大城市,擔負起支撐第二級中小城鎮和作為第三級的農村基礎設施,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資金供給任務。
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就是大城市存在發展產業但是通過資源供給來控制人口的理念。通過控制土地供給和教育資源,抬高房價和教育支出的方式來抑制人口,北京和上海為什麼特別喜歡清理群租房,喜歡清退地下室,其背後就是控制人口的大棒在指揮。而這個控制人口的線,是多年前做規劃的時候憑藉長官意志決定的。
通過控制資源,提高競爭的激烈程度,提高居住和子女教育的成本,來逼迫部分人口退出。這樣的理念指導下的結果,就是人口擁擠在狹小的空間裡面互相爭奪資源,會永遠保持爭搶狀態,這是人性,的確會有人受不了退出,但是退出會讓激烈程度減弱,必然又會有新人加進來。
適度的競爭可以激發年輕人的鬥志,給予優勝者以獎賞,給予不努力者以打擊,但是也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就會形成惡果:
1)走向香港化,年輕人買的房子越來越小,居住面積越來越擁擠
“房價越來越高,居住面積越來越小”
“無產者供養有產者,勞動所得不如資本所得,貧富差距拉大”
2)無產者供養有產者
3)超低生育率的蔓延
結論終於來了
1
國家應該大力支持中高端產業在一級體系裡面的四十多個大城市擴散,用馬太效應對抗馬太效應,用大城市對抗大城市,支持落後地區的大城市發展,從一線城市爭搶中高端產業資源。
目前看來鄭州、西安、合肥、成都、武漢、貴陽等都發展不錯。改變中高端產業資源從集中在一線城市附近的局面,擴展到全國均衡佈局。
2
大城市、中小城鎮、農村三級體系產業發展,先優先力推中高端產業在一級體系的大城市擴散,同時力推從大城市向該區域周邊中小城市擴散。農村人口會不斷減少,更多的人們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工作,才有可能更好的反哺農村,實現新農村建設。
3
國家需要保證在全國一級體系的四十多個大城市,保證土地供給,實現住宅數量和工作機會合理對應,區域內有十萬個工作機會,那就要配套提供十萬套以上的住宅,讓土地和住宅資源為人服務,而不是人口服從於規劃,讓人為多年前的規劃服務,保證房價收入比在合理範圍內。人們從農村,中小城鎮進入大城市,只會更加節省土地,也會騰出更多的土地資源。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說是批評也好,說是抱怨也好,目的都是希望國家能變得更好,讓我們的年輕人能通過努力看得到美好的前程。
end
閱讀更多 商界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