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究竟下沒下嫁給多爾袞?

木雨青風


孝莊基本可以確定嫁給了多爾袞。

關於孝莊下嫁多爾袞是有一些證據可尋的。

第一個證據就是皇太極死的時候孝莊太后三十歲,多爾袞當時三十一歲,兩個人年齡正合適,一個正當壯年,一個年輕守寡。並且當時少數民族對於弟娶兄嫂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兩個人結合不存在什麼障礙。另外順治稱帝時還是個四歲小孩,根本不能處理國家大事,而孝莊是深宮女子,女子也不便干預朝政。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孤兒寡母只能依靠一個勢力強大的男人。無疑,多爾袞是當時權力最大的那個男人。


第二個證據就是順治帝對多爾袞的稱呼“皇父攝政王”。順治能做上皇帝的寶座,多爾袞功不可沒。不管多爾袞退步是為了大清前途著想還是當時的形式所逼。

總之,多爾袞能在皇太極眾多兒子當中投向順治這一方,孝莊一定下了不少功夫。順治初期基本就是個傀儡皇帝,大權都在多爾袞手裡,為了保住自己和順治,孝莊母子倆只有千方百計的籠絡多爾袞,他們實行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為多爾袞加封,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後來的皇叔父攝政王。這些稱呼都好理解,就是在巴結多爾袞。但最後多爾袞的稱呼變成皇父攝政王,這就讓人浮想聯翩了。皇叔父已經是親的不能再親了,如果孝莊沒有嫁給多爾袞,順治怎麼會稱多爾袞為父親。

順治管多爾袞叫皇父,有人說這只是尊稱,這完全是胡說八道。歷史上,劉禪叫諸葛亮相父,項羽叫范增亞父,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這是尊稱,父字前面的定語很重要,順治叫多爾袞皇父,就是皇帝的父親,意思非常明確,因為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公開嫁給多爾袞以後,多爾袞當然就變成了皇帝的父親。


厚德載物49847


明末清初是一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不僅英雄輩出,伴隨英雄的紅顏也層出不窮,各種風流佳話同樣數不勝數。“孝莊下嫁多爾袞”就是當時的傳說佳話,至今議論紛紛卻尚無定論。

“太后下嫁”的傳說

版本一

話說,松錦大戰時,多爾袞身負重傷,當時的莊妃去照顧,兩人因此產生不解之緣。等皇太極去世,孝莊為了讓順治登上皇位,叔嫂便再續前緣。

據野史記載,自順治繼位後,多爾袞“出入宮禁,時與嫂侄居處,如家人父子”。孝莊太后正值青春鼎盛:

“獨居寡歡,以彼功多,且讓帝位而不居,非以身報之,曷足以報其功,以是遂通焉。”

版本二

多爾袞位高權重,時刻威脅著順治的皇位。孝莊太后與順治孤兒寡母,她認識到,只有對多爾袞“羈縻之”,才能保母子平安。另一方面,多爾袞本人也好聲色犬馬,早就打起孝莊的主意,因而經常以商議朝政為名出入宮廷。每當看見孝莊的倩影,多爾袞便忍不住對其語言挑逗。

有一天,孝莊正在沉睡,一副睡美人的姿態讓人想入非非。多爾袞入宮正好看見,準備上前擁抱。孝莊一時驚醒,罵多爾袞行為不端。而多爾袞竟順勢拜倒石榴裙下,吐露心底的愛慕之情。

孝莊頗為感動,但提出一個條件:如果多爾袞真心相愛,就必須忠君報國,保護孝莊母子的安全,等到天下一統,兩人再喜結連理。說完,兩人便對天發誓,並互換血書以為憑證。

隨著大清定鼎中原、統一天下,多爾袞提出要兌現承諾,孝莊又覺得有礙封建禮數,不願遵守誓言。於是,孝莊便想出一個計策,自己假裝去世,換一個人嫁給多爾袞。

不久,宮中就傳出太后去世,順治將其奶孃嫁給多爾袞,但禮儀、排場空前隆重。

宮廷的神秘感,只會增加人的好奇心。古人對宮廷秘聞的喜好程度,絲毫不亞於現代人對明星緋聞的探索。在古代,通訊技術不發達,語言在轉述的過程中往往會脫離事情本來的面貌,再加上文人的春秋筆法,說書人的添油加醋,“太后下嫁”的故事也越來越逼真,越來越流行。

“太后下嫁”的可能性

以當時滿清的習俗以及權力鬥爭的需要來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一、滿清雖成立以來就加速封建化,但依舊保留許多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在婚姻習俗方面尤其突出。皇太極的後宮,就有典型的草原特色,不僅姑侄三人同嫁皇太極,後來他又將女兒嫁給大舅哥吳克善之子,然後又將另一女兒嫁給老丈人的兄弟。即便是後來的孝惠章皇后,她嫁的順治,其實是其堂姑父。

兄弟去世,弟弟娶嫂子的情況在滿蒙皇室更加司空見慣。皇室中的這種草原特色的婚姻習俗,可以為孝莊下嫁多爾袞提供範例。況且兩人年齡相仿,一個有才幹,一個有美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風花雪月也就成了情理之中。

二、皇太極去世後,孝莊孤兒寡母,她想讓福臨坐上皇位並且坐穩江山,就離不開多爾袞的支持。當她實力不足時,對多爾袞以身相許,以換取其支持也是有可能的事。

“太后下嫁”的疑點

孝莊是大清皇太后,多爾袞是攝政王,這兩人即使官宣結婚,也將驚天動地,迅速佔據當年的最熱新聞榜。如果真的辦了婚禮,那一定是人盡皆知。可不管是正史,還是當時讀書人的筆記,完全沒有相關記載,就連一向不避諱的《李朝實錄》也未見具體記載。只有後世文人作品——《清宮遺聞》,記載隻言片語,但不足成為鐵證。

對於“太后下嫁”一案,清史學者孟森持否定態度。在《太后下嫁考實》中,孟森先生認為:“太后下嫁”的主要依據來自明朝遺臣張煌言的詩,“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楹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但張煌言以遺民自居,十分仇視滿清,且“詩之為物,尤可以興到揮灑,不負傳信之責”,不能以此孤證為定論。

同時,孟森先生還認為,多爾袞被順治尊為“皇父”,是古代君王尊臣子為尚父的意思,與周武王尊姜子牙為“尚父”一樣,並不牽涉姻親關係。

秋媚說:“太后下嫁”經數百年的傳播,早已迷霧重重,是否真實發生過,都只是猜測、推理,辯論的正反雙方都拿不出鐵證,也不能說服彼此。唯一可以斷定的是,孝莊與多爾袞在政治上有過深入合作。


秋媚讀史


我認為,先定義一下什麼叫“下嫁”。如果是舉行婚禮,請司儀,擺喜酒,放禮炮算是嫁人,多爾袞他倆可能是清白的。如果同一個鍋裡吃飯,同一個床上睡覺就算嫁了,那他倆肯定不乾淨。

上壽觴為合而尊,

慈寧宮裡爛盈門,

春宮昨日新儀注,

太禮恭逢太后婚。

這是晚明忠烈張煌言為“恭賀”多爾袞於孝莊(這時候她離死還早,這裡叫她孝莊是為了大家容易理解,叫博爾濟吉特氏.布木布泰的話很多人會懵逼)的新婚所作詩,《建夷宮詞》。對於這段狗血劇情,電影電視劇都快拍爛了,編劇們仍然樂此不彼。當然,我認定他倆同居依據肯定不是導演們拍的狗血電視劇,而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多爾袞的職務。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最後這個稱呼就很能說明問題了,把那個“叔”字去掉,就等於昭告天下,他和皇帝的母親有不可描述的關係了。這也是為什麼張煌言會寫那首詩出來。

第二,福臨的態度。多爾袞或者的時候,可以說順治就是一個兒皇帝,被捏的死死的。但是順治七年多爾袞暴斃,兩個月後,福臨便剝奪了多爾袞的封號,還刨了他的墳。按理說,福臨的繼位和統治的穩固,多爾袞是出了大力的,對他家有大恩的,福臨為何這樣絕情?很簡單,後爹再好也不是親的,後爹做的一切都是錯的,這就是一個十幾歲的中二少年對後爹不滿情緒的發洩。

第三,孝莊的身份變化。在順治八年之前,孝莊一直是聖母皇太后,多爾袞死後,才加了尊號昭聖皇太后,這說明多爾袞死之前,孝莊的身份是不清不白的。還有,當年多爾袞即便繼承不了汗位,憑藉最強的兩白旗兩藍旗的實力,自立割據分庭抗禮完全沒問題。但是他沒有,最終無條件支持孝莊的兒子福臨繼位,圖的什麼,不就是圖嫂子漂亮麼。還有孝莊死前為什麼特別要求不和皇太極合葬,沒臉啊!

有很多人會拿歷史記載說事,確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這些人忘了一件事:康熙到乾隆年一百五十年間文字獄!滿清入關的時候,還沒怎麼開化,弟弟娶了嫂子,不叫事,都能接受。但是隨著統治的穩固,滿清貴族也知道了什麼叫仁,義,禮,智,信了,這件事情就顯得很尷尬了。一句“清風不識字”就滿門抄斬,還能允許記載他祖宗不光彩的記錄存在?至於《清史稿》,就更靠不住了,一群遺老遺少們編纂的對滿清極盡吹捧的東西,所以它只是“稿”,算不得史料。真正的《清史》,是國務院2002年批准啟動的工程,據說已經完結了,有條件的人可以去查閱一下。


百勝刀王胡逸之


電視劇中,孝莊下嫁多爾袞。

《孝莊秘史》和《康熙王朝》紅遍大江南北,在電視劇中,孝莊和多爾袞就有一段理還亂的感情糾紛。在《孝莊秘史》中,兩個人是互相傾心,在《康熙王朝》中,孝莊是被迫下嫁的。總之,兩個人是有感情的,孝莊還的確嫁給了多爾袞,可是歷史的真相到底如何了?這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個謎案,是有爭論的,不過我個人認為,孝莊還是沒有嫁給多爾袞,要真的嫁了,之後就不會允許順治皇帝清算多爾袞了。

多爾袞幫助福臨登基。

多爾袞對於大清是很有功勞的,他是皇太極的異母弟弟,他的母妃比較慘,被逼著給努爾哈赤殉葬,但是他一直跟著皇太極征戰,戰功赫赫。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在盛京病逝,沒有立嗣子,皇位爭奪很激烈,但是最後卻傳給了孝莊太后的年僅六歲的兒子福臨,於是很多人就開始說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很曖昧。

其實多爾袞也不是不想做皇帝,而是當時的局勢他無法做,因為他只是皇太極的弟弟,皇太極的兒子豪格也很有權勢,多爾袞是在無法自立為王的情況下,才選擇相對較弱的福臨。多爾袞成了輔政王,還被順治封為大將軍,多爾袞是非常有權勢的。

多爾袞對大清有功勞。

多爾袞對大清是絕對有功勞的,他先是和皇太極到處征戰,之後被順治封為大將軍後更是功勞巨大。多爾袞更是擊敗了李自成20萬農民軍,建都燕京,成了大清入關的關鍵人物,他也是一再得到封賞,多爾袞從“叔父攝政王”變成“皇叔父攝政王”,最後又變成“皇父攝政王”,於是更有人說多爾袞和孝莊曖昧不清了,不然順治不會叫他“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死後被清算。

公元1650的年12月,39歲的多爾袞因狩獵墜馬去世,結束了自己的煊赫一生,但是在他去世才三個月之後,他就被定下十四條罪狀,還被挖墓掘屍,所有的榮耀都不在了,直到乾隆皇帝才給他翻案,認為他是對大清有功勞的人,這麼看,多爾袞和孝莊應該是沒關係的。

下令清算多爾袞的時候,順治皇帝才13歲,也就是說,應該是孝莊太后的意思,要是她真的嫁給了多爾袞,不會這樣無情吧,所以說所謂的多爾袞和孝莊太后的曖昧關係也只是野史傳聞吧。


湘西小木魚


孝莊文皇后(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意為"天降貴人"),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在民國初年出版的《清朝野史大觀》中提出孝莊太后確實下嫁給了多爾袞,但是由於存在於野史,所以只是增加了這件事情的神秘性,並不足以證明這件事的真實存在性。

明末的張蒼水,是明朝的擁護者,他做了一首七言絕句《建夷宮詞》:“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由於作者的身份再加上只是一首詩歌,不足信。



甚至,有曾在皇宮做過活的人說親自見過《太后下嫁詔》,但也不足信。而多爾袞被稱為“皇父攝政王”更是一種尊稱。


歷史漫談君覺得在男婚女嫁的形式上,也就是所謂的“太后下嫁說”,只是子虛烏有的事情。但這不代表二人之間沒有愛情,只不過他們沒有像普通人那樣走結婚的形式,沒有一紙婚約罷了。


在皇太極死後,由於沒有立儲,豪格和多爾袞都想爭奪皇位。在各方勢力均等的情況下,有些像是和事佬一般的大臣就讓他們採取了折中的辦法——6歲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一、在政治鬥爭激烈的皇室,多爾袞是孝莊最好的支持者。

多爾袞軍功卓越,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被封為和碩睿親王,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稱攝政王。後來,多爾袞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雖然不是皇上,但實際上與皇上無異。

多爾袞這樣的左膀右臂,是必須有的,而且還要衷心,不能起二心。當然,孝莊也需要其他大臣的幫助,但有多爾袞在,孝莊心裡肯定踏實多了。最最關鍵的是,多爾袞能幹,能甘心輔佐福臨。


二、孝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作為一個三十多歲寡居的女人,處於權力的中心,她太累了。力不從心的時候,心累的時候,孝莊太后需要一個知己,需要一個知疼冷熱的說話的人。

在蔣良騏編輯的《東華錄》裡表明多爾袞會到皇宮內院,以有國事要商討為由,自由出入的多爾袞,理由成分。

而且,對滿族人來說,根本沒有那麼的忌諱,孝莊本就是姑侄三人一起嫁給了皇太極。而哥哥死後,弟弟娶哥哥的遺孀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他們自己本身是沒有那麼多忌諱的。但是入駐中原後,由於他們身份的特殊性,他們還是要注意一下。

(多爾袞劇照)

最後,孝莊死後並沒有與皇太極合葬,她這樣與孫子康熙解釋,說是不願意驚動太宗的亡靈,而願意同自己的兒孫——順治和康熙在一起。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她無顏見先帝呢?

順治七年(1650年)冬,因為墜馬,多爾袞意外去世,追封為“清成宗”。但是多爾袞死後兩個月,就被去了封號,被人掘其墓。這估計是順治所為,僅僅是因為政權嗎?

直到乾隆年間,多爾袞才被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綜上,不論怎樣,多爾袞一直是孝莊依靠著的肩膀。


歷史漫談君


孝莊太后,一位偉大的女人,從皇太極到康熙,她走過了大清王朝最艱難的一段歲月,見證了一個新帝國的崛起。



在皇太極死後,她用自己的方式一手撐起了皇太極這一脈,帶著兒子順治皇帝,孫子康熙,一手打造出了清朝的輝煌!康熙晚年還在不斷懷念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並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



清朝在入關之後,正是在這個女強人多重手腕的操控下,清朝才能平穩過渡到漢族政權中來,其歷史地位和意義相當深遠。



所以,孝莊太后可以說是清朝最偉大的女人!

不過,孝莊並不完美,她在皇太極死後,與多爾袞之間的曖昧,一直為人所詬病!

清朝初年有三大疑案,其中之一便是“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給多爾袞。之所以叫疑案,是因為其真假難論。



明朝遺臣張煌言在他的著作《建夷宮詞》中寫道:“上壽觴為合而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日新儀注,太禮恭逢太后婚”,明確指出孝莊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不過,考慮到張煌言是明朝人,有故意抹黑清朝皇室的嫌疑,可信程度不大!

但是,多爾袞在死後被清算,有一條罪狀是“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皂宮內院”。



這就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了。而且皇太極死時沒有立儲,長子肅親王豪格和努爾哈赤的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都虎視眈眈於皇位。但最後皇位落在了孝莊只有六歲的兒子福臨身上,這其中,多爾袞功不可沒。



多爾袞為何放棄取而代之的機會,去幫孝莊母子呢?

雖然孝莊是否籠絡多爾袞,官修的史書實錄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但是確實很值得懷疑。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下嫁”一事並不存在,最多是有實無名。

而如果孝莊果有此事,正好說明她能隨機應變,更加顯示了政治手腕之高明。

您好,我是白話歷史君,請多指教!


白話歷史君


孝莊文皇后(公園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后,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孝莊文皇后,是科爾沁蒙古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部很早就歸附了後金政權。寨桑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採取聯姻的方式將自己的妹妹和女兒嫁給了後金的權貴。漂亮,端莊,膽識過人的布木布泰當然在人選之列。

孝莊太后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孝莊臨終遺言揭露真相。

皇太極駕崩,豪格與多爾袞為做接班人扛上了,由於二人勢力相當,互不妥協,最後採取一個折衷的辦法,選一個小一點人登位,二人都可以手握重權,結果選擇了六的歲福臨(,孝莊的兒子,後來的順治帝),比福臨大的,小的兄弟都有,為什麼聚光燈照在福臨身上呢?

這得益於布木布泰的長袖善舞,作為皇太極妃子的孝莊提出只要多爾袞擁戴福臨即位,那麼多爾袞就是攝政王,多爾袞權衡利弊後,遵從了大嫂的意見.


多爾袞能文能武,少年得志,意氣風發,對她的嫂子孝莊文皇后早已垂涎三尺,礙於哥哥在世不敢表露,智慧過人的孝莊早心知肚明,所以,在皇位繼承人確定的關鍵時刻,美麗優雅,守寡不久的孝莊,以性為武器,成全了小叔子的睡一覺願望可能是很大的.這有一箭雙鵰的效果:既扶正了兒子,又籠絡了攝政王(為了清朝的江山,以前有引誘明朝大將洪承疇投降的傳說).


生命走向盡頭的時候,康熙二十六年,75歲的孝莊太后囑咐孫子康熙說:清太宗(皇太極)陵墓封土已久,而我心中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安葬在你父親的孝陵(福臨陵墓)附近吧。她不願與身為丈夫的先帝合葬,顯然與皇家喪葬制度不符.也從側面印證了孝莊對皇太極和多爾袞的感情(如果對多爾袞情深意重,就不會葬在孝陵福臨墓附近).

所以,個人認為,為了大清江山,孝莊犧牲自己的色相是有可能的,甚至於順治繼位後,多爾袞管理著大清朝江山,孝莊皇太后管理著後宮,在共同為小皇帝順治操勞的過程中,又有了暗中往來,這可能也存在,但絕對不會與之結婚.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們先進行可行性分析。

滿清的前身是少數民族部落,北方少數民族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假如丈夫死了,妻子帶著孩子,幾乎無法放牧圍獵,於是就會出現生存危機。為了活下去,就形成父親死了,娶後母,哥哥死了娶嫂子的習俗。有這種婚俗,孝莊下嫁多爾袞,屬於正常現象,他們要結合沒有倫理障礙。

孝莊是個守舊派,她不接受漢族文化。在漢人看來,孝莊下嫁多爾袞有悖倫理道德,但在她看來那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就應該執行,理所當然。多爾袞也是這樣的人。



孝莊和多爾袞兩人結合,心理上沒有障礙。

順治登基才六歲。多爾袞為攝政王,掌握國家大權,而且多爾袞也是愛新覺羅後代,具有當皇帝的資格,他廢掉福臨自己當皇帝,或者另選皇帝這都有可能。為了保住福臨的皇位,進行政治聯姻,下嫁多爾袞這很必要。皇家的婚姻絕大部分都是政治婚姻,孝莊十分清楚,運用也十分熟練,讓康熙娶索尼的孫女當皇后,娶遏必隆的女兒做妃子,都是孝莊政治聯姻的傑作。



順治對多爾袞的稱呼,攝政王、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管多爾袞叫皇父,有人說這是尊稱,我不這麼認為。歷史上,劉禪叫諸葛亮相父,項羽叫范增亞父,武王叫姜子牙尚父,這是尊稱,相當於今天的“乾爹”,父字前面的定語很重要,順治叫多爾袞皇父,就是皇帝的父親,意思非常明確。

要知道,順治和多爾袞情感上是不和的,而且順治是一個非常倔強的人,讓他嘴上像抹了蜜一樣,管多爾袞叫爹,他不是那性格,做不出來。更合理的解釋是孝莊授意的,逼迫的,是以事實為基礎的,沒有事實,孝莊一個寡婦,會讓兒子管多爾袞叫爹?那她情何以堪?!



有人說,孝莊下嫁多爾袞這事,歷史沒有任何記錄。其實這也不奇怪,大清的皇帝被漢化了,覺得孝莊下嫁多爾袞這樣的事情有傷風化,就把它刪除了。

順治繼位,多爾袞當攝政王,管理著大清朝,孝莊是皇太后管理著後宮,他們兩個要共同面對小皇帝順治,這就為兩人見面帶來機會。兩個三十歲的人,正是激情四射的年齡,多爾袞有情,孝莊有意,碰出火花是正常現象。無風不起浪,蒼翼不叮無縫的蛋,兩人沒有過多接觸,或者過密接觸是不會傳出兩人的不正當關係的。



再者,太后下嫁多爾袞,這是結婚,不是私密約會,結婚就要有證明,是大範圍昭告天下也好,是小範圍告知周圍人也好,總之結婚不是地下情。況且孝莊被賜“莊”,是端莊大方的意思,和多爾袞搞地下戀情也不是她的風格。既然不是戀情,不是亂情,基本來說就是實情。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豫有得


首先亮出我的答案,孝莊太后沒有下嫁多爾袞。為什麼?首先歷史講究的是證據,一件事的存在與否,必須有官方文字記載佐證。太后下嫁這件事《清史稿》中根本沒有記述。有人可能會說了,“為尊者諱”。多爾袞是清初的攝政王,史官為了避諱故意沒有記載,畢竟嫂子嫁小叔子是不光彩的事!



▲多爾袞和孝莊皇后

其實這是以現在眼光來看這個問題的,在清朝時,嫂子嫁小叔子是很正常的事,清朝是外族,和漢人的風俗習慣不一樣,他們的婚俗是,父親死了兒子可以娶父親的小妾。姑姑和侄女可以同嫁一個男人。這樣看來,嫂子嫁小叔子根本不算事,也談不上羞恥,也沒有可隱瞞和避諱的。《清史稿》沒記載說明這事不存在。

太后下嫁之說既沒有文字也沒有文物證明。只有明朝文人張煌言的一首七言詩敘述了這件事:【上壽殤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首先說明一點,一首詩不能成為史料。還有就是作者是南明遺民,他對清朝沒有好感,出於詆譭清朝的心情是有的,這樣詩的真實性值得商榷。

有人可能說了,當初多爾袞的稱謂是皇叔父攝政王,到後來變成了皇父攝政王,把叔字去了,不說明多爾袞成了順治的繼父了嗎?其實這不能說明問題。歷史上仲父、相父、尚父等稱謂不少,也是對德高望重的大臣一種尊稱。比如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你能說諸葛亮娶了劉禪的母親了嗎?周武王稱姜子牙為尚父,你能說姜子牙娶了周文王老婆了嗎?



▲孝莊皇后

綜上所述,沒有官方史料記載的太后下嫁這件事是民間傳說,是野史。


秉燭讀春秋


孝莊太后可謂是滿清的有功之臣,輔佐兩位幼主登上大位。

但是民間傳奇,更多的還是他和多爾袞的愛恨情仇。

因為皇太極的關係,孝莊和多爾袞這對戀人沒有走在一起。

可是後來皇太極突然病逝,在多爾袞和豪格帝位之爭的時候,多爾袞突然放棄,提議擁立福臨登基。

這樣一來,左右平衡了雙方的勢力,豪格自然也是同意的了。並且兩個人都想著以後有機會取而代之。

皇帝之位,那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地方,多爾袞突然放棄,決定擁立福臨,要說沒有孝莊的緣故,老天爺也不信。

正史當中,沒有關於二人此事的記載。但是這一種事情絕對不會空穴來風。

換句話說,此二人屬於有實無名。

說到孝莊下嫁多爾袞這可能是沒有的事,但是要說二人沒有情感上的瓜葛,恐怕無人相信。

民間野史,對於其二人的故事可謂傳的神乎其神。

所以這件事絕對是有的,只是沒有名義上而已。

就像現在男女人的地下情一樣,在沒有發現之前,誰也不會承認的。但這就能否認這件事的真相了嗎?就像李小璐事件一樣,絕對存在。

從後來多爾袞死後兩個多月,被順治毀屍掘墓的事件上也能看出一二。

所以,結論就是,故事肯定是有的,只是沒有名頭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