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充裕”流动性调控释放新信号

上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今年二季度例会。会议定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关于流动性部分,最新的表述由“合理稳定”转变为“合理充裕”,释放出流动性调控新变化。实际上,这早有“伏笔”。6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改变流动性基调为“合理充裕”。6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18)》,采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描述。

从“稳定”到“充裕”的变化透露出,在当前内外风险兼具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会更加灵活,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取向也更为明确。就宏观数据而言,眼下,宏观经济总需求偏弱,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也不理想,GDP增速下行压力增大。最新公布的6月PMI数据,比上月回落了0.4个百分点。在金融数据方面,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持续下行、迭创历史新低,M2增速也处于历史低附近。针对这种情况,央行先后使用CRA、PSL、定向降准、MLF抵押品扩容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松,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政策灵活性。上周,时值年中时点资金面未见明显紧张局势,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前提是“合理”,货币边际宽松,并不意味着全面“放水”,稳健中性的大基调不变。“不排除继续定向宽松,但绝对不会大水漫灌”,这已经成了各方的共识。(通信信息报 陈晓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