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安徽省嗎?

天外天168


明朝沒有安徽省,安徽省和江蘇省是清朝設置的。在該地區明朝的行政區劃是南直隸,直接歸南京管轄。


明朝初年,直屬京師南京的地區為直隸,洪武初年建都應天府(今南京),以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等14個府級單位為直隸

清朝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也就是後來的江南省。

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稱為安徽省

阿恆說文化


明朝的時候是沒有安徽省的,儘管明朝的開國皇帝是鳳陽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明代有安徽省。江蘇和安徽在明朝的時候是一個省,直接隸屬京師,稱直隸,後來朱棣奪位之後,首都遷往北方,直隸改為南直隸,直到清代初期兩者才分家。

明朝的南直隸

明清時期的南直隸確實經濟比較發達,直到清代初年,依舊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農業發達,商業繁榮,文化昌盛。清代初期,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江南一省的賦稅佔全國的三分之一,而每逢科舉考試,江南省上榜人數佔了全國的近一步,有了“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一說。這樣一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的省份,又是前朝的國都所在,反清情緒也相對高漲,因而非常有必要分而治之。因此清代統治者為了維持滿清的中央統治,決定將江南省一分為二。

清代初年的江南省

不過江南省雖然發達,但並非到處都發達,整體上是南部比北部好,東部比西部好。換句話說,就是安徽的江淮及長江以南比較發達,安徽的皖北和江蘇的蘇北比較落後。

安徽江蘇分家

在江南省分家的過程中,清代統治者的分家方案可以說深刻的改變了安徽,江蘇兩省之後的發展方向。由於考慮到江南省不管是西部還是東部,都是江南相對發達,江北相對落後,因而在江南省的分家過程中,清朝統治者並沒有沿著長江或者江淮一刀切,而是沿著南北方向將江南省分成東西兩塊。西邊完全成了內陸省份,而東邊則是臨海,這在當時沒什麼大的影響,而在當代,沒有沿海的安徽和有沿海的江蘇,發展明顯就不一樣了。

安慶譙樓——安徽省最早的政府所在地

江蘇和安徽分家之後,非常搞笑的是,安徽的官員一度拒絕到安徽辦公,賴在江蘇不願意走,而這一賴居然賴了近100年,直到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才從江寧正式遷到安慶。不得不服當時的安徽官員,從順治朝一直拖到乾隆朝才到安徽辦公。而這一段故事,也就成了很多安徽網友調侃的話題,認為南京是江蘇的省會,也是安徽的省會。

當然,玩笑歸玩笑,安徽和江蘇在分家後,就沿著相對獨立的道路發展下去。時至今日,安徽和江蘇的經濟差距依舊非常大,希望在今後的歲月裡,安徽能合理發展,早日迎頭趕上。


徽南城意


說起明朝的那些事兒,還真離不開安徽這個地兒,因為明朝就是由安徽人一手打造的,其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安徽鳳陽人,有明一代安徽籍的開國元勳和治國才俊更是群星閃耀。

儘管地緣政治背景深厚,但安徽這一地名的來歷與大明王朝還真沒什麼關係。可這並不意味著地緣背景不發揮作用,明朝開國後在南京建都,安徽就歸都城所在地的南直隸管轄,也算是天子腳下了,還是能沾不少皇家氣派的光呢!


明朝開國初期基本沿襲了元朝的行政區劃,至明宣德三年(1428年)形成了兩京十三布政司,關西七衛,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等地方行政轄區,到明中期又增加了關東三衛,其地方治理行政結構才算是基本完成。一般習慣上對大明朝的地方行政區劃以兩京十三布政司籠統稱之,兩京是指京師(即北直隸),南京(即南直隸),十三布政司分別是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雲南、貴州、福建,俗稱十三省,但這只是明朝時期的行政區劃,跟我們現在的地理概念有很大的區別,現在的安徽大致是明朝時期的廬州府、鳳陽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府、滁州府、和州府、光德府等轄區。

滿清入關後,將明朝時期的南直隸改為江南省,省府設在江寧(即今南京),管轄區域大致包括現在的上海、江蘇和安徽,因為清初的稅賦有三分之一來自於江南,加之“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清廷為了強化這一核心區域的管理,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分別設置“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在蘇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在江寧),後於康熙六年(1667年),將右布政使司取“江寧”和“蘇州”二府的首字改為“江蘇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取“安慶”和“徽州”二府的首字改為“安徽布政使司”,安徽的地理名稱首次亮相併開始使用。

由於清初的統治尚未穩定,所以“安徽布政使司”的治所暫留在江寧,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由江寧遷往安慶,至此安徽的行政管轄才算是名副其實。期間太平天國時期,安慶被太平軍佔領,安徽首府曾短暫遷往廬州府(今合肥),其它時期基本上一直設在安慶。解放後,安徽省人民政府於1952年8月25日正式成立,毛澤東主席親自選定合肥(原廬州)為安徽省省會所在地。後有人建議恢復合肥為廬州的歷史名稱,因於瀘州重名,此事遂作罷。合肥是南淝河與北淝河交匯之地,匯合點在逍遙津,故稱合淝,後省去了三點水,就是現在的合肥了。
安徽省雖然是建省時間較晚的一個省份,但其歷史淵源很久遠,早在夏商周時期就有部落和諸侯國存在,也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擁有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四大文化圈,又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無商不徽”更是聞名世界,歷史上人才輩出,是一個相當有歷史成就的地方!


龍支子



在明朝時候,尚未建省的安徽,位於南直隸境內。而在河北那一帶,則劃為北直隸,如此,便有大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之說法。在元朝時,安徽省這塊地卻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安徽屬於內陸省,並無出海口。簡稱皖。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劍雄品評文史經濟”的頭條號,可以閱讀系列古典詩詞、現代詩歌、經濟、歷史等品評鑑賞文章。原創不易(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期待關注,謝絕盜載。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中國的行省制始於元朝,元代設立中書省和行中書省,簡稱“省”,也就是說。從元朝開始,我們才有了“省”這個稱呼。而今天的安徽這一塊則先後分屬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元代行省分佈圖如下所示。


公元1376年,即明洪武九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元代的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藩司”,主管一省民政,與中央六部直接聯繫。明代在全國設置了包括北直隸、南直隸、陝西、山西、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廣、四川、廣東、福建、廣西、貴州、雲南在內的十五個省級單位,這是為明朝最為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而這裡面也是沒有安徽省的,此時的安徽,是屬於南直隸的,也就是“兩京十三布政司”中的一京。南直隸的地圖如下所示。

而到了清朝,原明朝的在南直隸的行政區劃則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元1645年,即清順治二年,清王朝沿明制設立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設於江寧府(今南京)。江南省是當時中國最發達的省份,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因其制過大,為維持滿清中央統治,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將江南省拆分為“江南右”與“江南左”。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公元1667年,即清康熙六年,“江南右”取江寧府(今南京)、蘇州府首字,改稱為江蘇省,“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首字,稱為安徽省,此時的江南省正式分為江蘇、安徽二省。安徽的省名也由此開始。

所以說,明代是沒有安徽省的,安徽這一名稱的出現始於清朝。


落葉知秋0425


清軍入關後消滅南明,為摧毀南方反抗基地,把古都南京廢棄,南京原轄區域改設江南省,到康熙六年(1667年),又把江南省分設為江蘇、安徽二省,這是安徽置省的開始,明太祖朱元璋雖然是鳳陽人,但終明一朝並沒有安徽省。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而得名,據載商朝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暫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比較有名的是壽春(安徽壽縣),曾是戰國楚國國都,漢末袁術駐地,三國時在此發生著名的逍遙津之戰,是南北對峙必爭軍事重鎮,淝水之戰也發生在安徽北部。(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安徽地在唐朝時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朝屬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朝時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初定都南京,把整個江蘇省和安徽省直接劃歸中央政府管理,稱為“直隸,”後改稱“南直隸”。

探索歷史,思考人生,用今人眼光審視逝去故事,鏡古燭今,我是南方鵬,歡迎關注。


南方鵬


元朝時期,安徽屬於江淮行省,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為了照顧家鄉,設立了直隸,包括今天安徽江蘇上海。到了清朝,也是一樣。最後到了康熙年間,康熙六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這就是安徽名稱的由來。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南方的北方人


沒有,只有江南省,到清朝康熙年間把江南省一分為二,分別為安徽省與江蘇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