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慶陽香包繡制是甘肅省慶陽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慶陽香包刺繡廣泛分佈於慶陽8縣(區),淵源可追溯到黃帝時期的衛生風習“薰蒸法”和新石期時代的衣飾文明和稚拙工藝。其工藝成熟於舜命禹製作袞服十二章的“衣繪而裳繡”時期,明清時期最為豐富,民國至解放後的60年代普及全市。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作為慶陽地區端午節古老的民俗物品,寄託了地方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記得小時候,香包不是一種產業,也不是一種收益,更重要的是一種民俗。端午節前,老人們準備好嶄新的布料,用我們學生的鉛筆,簡易繪製自己想像繪製的圖案,然後用各種顏色的絲線,一針一針的精心繪製,成為成品,等到端午那天戴到子輩的胸前祛邪、避災、祈福。同時,用各種花線,擰成花花繩套在手腕腳腕。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從2002年開始,慶陽市每年在端陽節期間都要舉辦“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用官方的節會推動民俗的傳承,增加老區人民的收入,推動香包產業的發展,大批海內外的客商雲集慶陽。目前,慶陽已被命名為“中國香包刺繡之鄉”。千家萬戶的香包生產基地,遍佈城鄉的香包開發公司,使慶陽香包名片傳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慶陽香包是一種立體造型和平面刺繡兼容的純手工藝術品,構型簡單質樸,按製作技藝分有"絀絀"類、線盤類、立體刺繡類、平面刺繡類四大類型。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絀絀"又名藏針繡,其特點是把針線藏起來,以造型狀物、形神兼備而不見針線為佳境,其工藝流程包括創意、選料、剪裁、狀物等環節。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線盤類香包是用各色線條盤成五角菱形的"粽子",其技藝包括折殼子、配色線、盤線成型、成果(即將線盤成品連綴,吊上彩穗)等,如此製成的香包可以隨身佩戴,可以掛在門庭,也可以饋贈他人,以寓示祥和平安。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立體刺繡類香包內容龐雜,形式繁多,有單面掛、佩件,雙面掛、佩件,立體掛件和擺件等近四百種樣式,其製作過程分構圖、刺繡、彩染、縫合、成果等環節,有過樣子、打樣子、擴背子、上樣子、繡花、狀物、成果、打扮等工藝步驟,製品講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平面刺繡類香包風格敦厚凝重,厚實中流露出雋永,其製作有破線繡、合線繡、掇繡及齊針、辮針、緝針、摻針、搶針、挽針、盤金、點金、圈金等方法。

端午節,多彩慶陽香包走進大街小巷!

慶陽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遠的歷史,主要因為慶陽有著濃郁的農耕文化習俗。農耕文化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在生產力較為發展的前提下,女人們除完成織布縫衣外,還做一些工藝品、禮品用來點綴生活,聯絡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並廣為流傳。這些香包給人以原始生命的壯美感,包含和浸透著古代哲學的神秘色彩,內容無所不包,多以人類童年期的多種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

慶陽香包是一門傳統工藝,主要的傳承人有李秀娥、賀梅英等。慶陽香包繡制面臨著手工產品被現代複製品取代的局面,刺繡工藝漸已失傳,具備民俗文化知識的極少數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後繼乏人,亟待搶救、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