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糉飄香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說起端午節的美食習俗,自然不能少了粽子,這已有數千年曆史。臨沂人鍾愛用糯米或黃米包粽子,餡料眾多,不過最傳統的還是黃粘米加棗,用葦葉包成三角形,俗稱“棗粽子”。臨沂還有很多地方,常用山坡上一種樹葉包粽子。

除粽子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臨沂各地還有端午節吃艾葉煮雞蛋的習俗。端午一大早,家住富民小區的王芸每年將新鮮的艾草放在鍋裡煮雞蛋。雞蛋熟時,蛋皮變成微綠色,還帶著微微的艾草香。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節,臨沂地區普遍會在家門口插艾蒿。艾蒿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空氣。

端午節系五彩線的習俗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五彩線俗稱“長命線”,是用5種顏色的絲線捻成。這5種顏色必須是青、白、紅、黑、黃,從陰陽五行學說上講,這五色分別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時象徵東、西、南、北、中,蘊含著五方神力。

王芸說,端午節前後,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以外,還要給孩子們戴上香囊。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人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確保自身健康的民俗。現在許多城市、鄉村,仍有給孩子帶香袋的習俗。

佩香囊,雖是一種民俗,但也是一種預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傳染病開始抬頭的時候,古人為了確保孩子們的健康,用中藥製成香袋拴在孩子們的衣襟和肩衣上。香囊常用的是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芳香化濁驅瘟的蒼朮、山奈、白芷、菖蒲、麝香、蘇合香、冰片、牛黃、川芎、香附、辛夷等藥,含有較強的揮發性物質。香袋有長方形、正方形,也有三角形、稜角形、雞心形、菱形等,上繡有花、草、蟲、鳥及羅漢錢等,款式極為精美,給節日增添了無限的情趣。也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能,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端午節這天,許多地方撒雄黃、龍黃於屋內牆角、窗臺、食物貯存處及廚房,以防害蟲,燻蛇、蠍等毒蟲。費縣人則喜歡喝雄黃酒,相信雄黃酒有殺菌功能。

賽龍舟是端午節一項重要的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山東部分地區也會在端午節舉辦大型賽龍舟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