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屈原詞賦懸九洲,端午佳節賽龍舟。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城郢都,屈原於五月初五作絕筆《懷沙》後,抱石投汨羅江殉國。噩耗傳來,其妹屈么姑悲傷不已,划船沿江嗚咽哀唱:“我哥呦回呦哦!”楚國百姓紛紛搖槳隨她遊江招魂,漁夫們在汨羅江上來回打撈屈原真身。之後每年屈原祭日民眾划龍舟驅魚、丟粽子餵魚,不讓魚啃食屈原之身,這便是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的初由。

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自古人們崇尚愛國精神,景仰報國忠良。端午節及賽龍舟先後傳入東南亞及世界各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亞運會比賽項目。

世界端午看中國,中國端午看秭歸。“秭歸端午比年大”“一個端午三次過”(頭端午、大端午、末端午)。包粽子、掛艾葉、扎香囊、寫對聯,詩朗誦、賽龍舟、給孩子洗艾葉澡、塗抹雄黃酒等獨特習俗,與峽江風情的明清老屋古巷動靜交融,置入其中,宛若回到民風古樸的千年楚國。

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離騷》書簡與三峽大壩

浩浩長江,纏繞荊楚兩千裡,江南岸的秭歸“西江壁立”,托起雄壯的三峽大壩,成為“庫首第一縣”。三峽工程建成後,秭歸人民年年在大壩庫區舉辦龍舟賽,風雨無阻,規模日甚。煙雨朦朧鎖大壩,江花湧潮託龍舟,長江護坡壩面上人山人海,極其壯觀,“中國龍舟之鄉”名副其實。

划龍舟分遊江、招魂、競渡、回舟等環節,有一整套鑼鼓唱腔。“三閭大夫喲,聽我說喲,嘿嗬也。天不可上啊,上有黑雲萬里;地不可下啊,下有九關八極;東不可往啊,東有旋流無底;南不可去啊,南有豺狼狐狸;北不可去啊,北有冰雪蓋地。惟願我大夫,快快回故里,衣食莫須問,楚國好天地……你應回故里!你應回故里!”流傳至今的《招魂曲》迴盪遼闊的江面,歌者邊唱邊丟粽子,場景催人淚下。

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湖北秭歸

祭拜儀式後“畫龍點睛”,龍舟競渡開賽。信號彈衝入雲霄,蓄勢待發的龍舟瞬間像離弦之箭,高峽平湖上頓時鼓聲大振,漿葉齊飛,波光閃耀,水花翻騰,龍舟健兒應和著鼓點、號聲,劈波斬浪,奮勇爭先。岸上觀眾熱情高漲,加油聲、吶喊聲此起彼伏......排山倒海之勢彷彿要讓江水翻天!

屈原愛國愛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千百年來感染著無數中華兒女。屈原的愛國詩情獨樹一代詩風,使中國詩歌由集體歌唱進入個人獨創的新時代,“楚辭”詩體突破了《詩經》傳統,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方式,後人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風格的源頭。“端午詩會”上,本土詩人們從牙牙學語的學童,到步履蹣跚的老者,盡情寫詩、誦詩,或低沉婉約吟唱,或高亢激昂迸發,抒發愛國愛家情懷以及濃濃的鄉愁,以詩拜祭詩祖屈原,以歌為龍舟之鄉錦上添花。

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汨羅江

屈原是中國文人雅士的精神圖騰,李白在《江上吟》中寫道:“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想象髮髻高束的屈大夫,眼看一群奸佞小人為一己私利賣國求榮導致國破家亡,而自己無力迴天,在曠野江邊張臂問天,寧願玉碎不願瓦全而慷慨赴義的悲壯情景,不免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高尚情懷而悵嘆,這悲吟如鋼針錐心刺骨,又似戰鼓催人衝鋒陷陣。往事越千年,而今屈原的辭賦像日月光照千古,而楚王的亭臺樓榭早已成了荒山土丘,文章乃不朽之事,而勢位終不可久恃,迥然人生的確耐人尋味沉思。

端午節,中流擊楫龍舟競

秭歸屈原祠

追思古聖先賢,凝聚家國情懷。屈原是偉大的,但也是悲壯的,處在“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的權貴奢靡國度,國家內憂外患,而“商女不知亡國恨”,歌舞昇平一片,空有雄心壯志。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水載舟”,貪圖享樂“水覆舟”,歌舞昇平的太平盛世未必長久,和平時代不可高枕無憂。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