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中華民族奮進精神的集中體現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有些可以溯源到原始社會,是部落先民的某種遺風。如寒食節,是先民換季改火的遺風;端午節,則與水網地區先民(如吳越族群)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有關(傳統認為龍是管水的)。風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對獨立的生命流程,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隨著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不斷髮展變化,後人往往模糊了先民遺風的真正動因,而根據自己生活的時代和地域特點,對先民遺風作出合乎邏輯的解說。

端午起源:從先民遺風到迎夏防疫

中國傳統節日是在天人和諧的主導觀念中化育而成的。《禮記•月令》說:“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這是大自然的運行規律,也是人們順應自然的集中體現。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由於端午鄰近夏至,而夏季通常是生命加速生長之時,也是陽氣最旺之時。此外,又因夏季多汛期,百蟲和細菌繁殖快,疫病易生,此時人們更需加強養生、強身健體。

在古代,人們通常採用自然植物來進行防疫。雄黃水、雄黃酒可以用來灑掃庭院;佩戴各種香囊可以防止疫病;此外,採集各種藥材備用,燒藥草湯洗浴都是人們進行防疫的手段,其中,最具民俗特徵的要數“艾虎”和“蒲劍”:

艾,入中藥可以祛寒溼,搓繩點燃可以驅蚊蠅,艾絨做成的炙條可以治病。民間通常將艾葉剪為虎形,或將艾葉帖在虎形的彩紙上,借“虎”張威,稱為“艾虎”,人們佩戴或張掛,祈以辟邪驅瘴。艾灸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而且傳至國外。

蒲,即菖蒲,含揮發性芳香油,因葉子中間有脊線,狀如寶劍,所以人們為祛除疫病,祈禱健康,便以“劍”張威辟邪。“蒲劍”可以散發芳香,清除汙濁空氣,還可通竅醒腦,驅趕飛蟲。這些都是利用自然資源防疫防病的典型事例。

中國古代講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陰陽調和。端午是陽極陰衰之時,根據陰陽平衡的和諧理念,需要“扶陰抑陽”。在中國五行中,“水”屬陰性,所以端午的許多活動都與水有關,意在增強“陰”的力量,冀求陰陽和諧。龍舟競渡和祈雨最初都與祈求水神保佑有關,就連粽子,也與陰陽觀念有瓜葛。

粽子古稱角黍,黍又稱“火谷”,古人認為其屬於陽性,而菰葉生於水中,屬陰性,以陰裹陽,象徵陰陽調和。許多地方端午節令的食品有鴨肉、鹹鴨蛋,那也是因為鴨子是水上動物,屬於陰性。而冬至則相反,需要吃陽性食物。節令食品都講究陰陽調節,這裡面大有學問,是很需要研究和開發的。中醫特別講究陰陽平衡和轉化,講究五行相生相剋,講究“天人相應”,這些都出於同一個思想體系。

民間傳說:注入剛毅的人文精魂

與其他傳統節日不同,端午節是其中富有剛毅氣息的節日,也是社會性較強的節日。就連端午節的故事也多具有剛毅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精神文化不可偏於柔弱,自古以來,人們對節候風俗總要作某些人文的解說。各地區的“解說”又往往與紀念本地先賢掛上鉤,形成民間傳說。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包粽子,楚人掛上屈原,吳人掛上伍子胥,越人掛上孝女曹娥或越王勾踐,湘西和桂林等地掛上伏波將軍馬援……總是傳揚傳統美德和高尚人格。

龍舟競賽:激發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

據考證,許多端午節習俗早在楚國之前就已形成, 而龍舟競賽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習俗之一。龍舟最早當是古越族祭龍神、水神的一種祭祀活動,春秋戰國時期的靑銅鉞,便刻有龍舟競渡圖案。

隨著生命意識和人文精神的不斷髮展,賽龍舟增加了禳災驅瘟的祈願,又逐漸演繹出追悼屈原等人傑的文化意義,同時發展成為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2010年龍舟競賽首次成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賽是眾多傳統節日活動中,最容易調動群眾節日熱情的活動,人們通過齊心協力的龍舟比賽,可以激發集體榮譽感,彰顯齊心協力、奮勇爭先、拼搏向上昂揚精神的活動,而這種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既是端午文化的精神,更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當我們歡度端午節時,我們正在感受中華文化的滋潤,分享中華節日帶給我們的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