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和P2P有什麼區別

信貸和P2P有什麼區別

信貸和P2P都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借貸業務。有借款人,也有出借人,但是二者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信貸就是所謂的“信用貸款”,很多銀行和大大小小的金融機構都提供信貸。所謂信用貸款,就是出於相信你的個人信用,所以向你發放貸款,不用任何抵押物。通俗地說,就是直接拿錢走人。

而P2P的借貸方式多為抵押貸,也就是說一定要有抵押物。如果你不還錢,那麼銀行和金融公司有權利扣留或拍賣你的抵押物作為補償。

信貸(信用貸款)不需要抵押物,P2P需要抵押物。這個區別看上去挺簡單,但是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先說信貸,由於沒有抵押物,只能通過審核借款人的信用判斷風險級別。所以:

信貸不需要開設線下門店,全線上即可辦理(客服給你打電話,聊幾句就放款),節約企業的運營成本;

信貸的風控流程更嚴格,因為沒有抵押物,所以要好好審查一番;

信貸利息高,因為風險大。借款人沒有提供抵押物,萬一借款人不還錢,銀行或者金融公司沒有辦法。高風險也就意味著高回報,所以信貸的利息普遍較高;

信貸的借款期數較少。因為利息太高,所以借款人不敢長期借款,以免利滾利以後還不起。所以一般都是“過橋資金”,借一個月就還了。借款期數少,利息沒有滾得太多;

信貸的借款金額較低。這個好理解,因為借款人沒有提供抵押物,風險大,所以不敢借給你太多錢。

再說P2P,由於有了抵押物,有了一定的保障,所以:

要開設線下門店,用來評估抵押物,順便與借款人面談。雖然安全,但是線下門店的成本不低,陡然增加公司的運營成本;

風控相對寬鬆。你有東西押在我這裡,我不怕你不還錢。所以沒有必要嚴格審查信用;

利息較低。有抵押物,風險小,所以收益也低一些,合情合理;

借款期數相對較長,最多有12期或者更長。同樣是因為有抵押物,相對風險較低,所以敢“放長線”;

借款金額較高,現在P2P的個人借款上限已經達到100萬元人民幣(上個月國家新出臺的規定)。理由相同,有抵押物,風險較低,敢多放貸。

這樣看來,借貸行為其實和風險大小緊密相關。

風險大,就要嚴格審查,少放款,早回款,而且還要多收利息;

風險小,就可以審查松,多放款,晚回款,而且可以少收利息。

這就是互聯網金融最簡單的業務原理。

你記住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